偶然的機會,得了這本《德蘭修女傳》。德蘭,歷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中,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她一生以愛的姿態,在愛中行走。
出身于馬其頓中產家庭、聰慧秀美、“有著華麗女高音”的高中生,終其一生投入到印度貧民窟。在世人眼中,她是吃苦,受罪,經歷磨難——而德蘭修女認為自己是在給予,給予就是收獲,是在愛。愛是德蘭終身擁有的最大的財富。
德蘭從最初離開家庭去修道院,后來做修道院所辦的圣瑪麗中學的校長,再到走向加爾各答的街頭救助窮人,最終領導慈善機構仁愛傳教修女會,擁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7000余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世界上最有錢的機構也都愿意捐錢給她。當她去世時,人們發現她個人財產只是三件鑲著藍邊的白色粗布沙麗服,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破了,需要縫補。而德蘭一直認為自己非常富有:愛和忠誠,無論多少金錢都買不到。
我們往往覺得個人的力量太微小,不足以付出大愛。可是,我們看德蘭,最初走上加爾各答街頭貧民窟時,身上只有一些紗布和藥水。很多人問她:這世界上有這么多的窮人,你救得過來嗎?德蘭知道自己救不過來,但她說:我救人,救這一個,對這個人非常有意義。德蘭還說,我不同意好高騖遠的行事態度——愛,得從一個具體的人開始。這是一個真理:人類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的。這世間任何事,無不是從一個或一件具體的人和事開始。沒有這最初的一個,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許多個乃至無限。
做一件好事是一件值得贊許的行為,用全部的生命去愛和奉獻,這是偉大與平凡的區別。德蘭幾十年來一直親力去為相遇的每個窮人洗刷、治療,她教窮孩子讀書,為孤苦貧民送終,那雙不穿襪子的赤腳走遍了加爾各答的每一個貧民窟,人稱其為“貧民窟的天使”。
即便站在諾貝爾和平獎臺上,德蘭也只是樸實地說:“我個人不配得這個獎,我是替世界上所有的窮人來領獎!”德蘭對自己獻身的事業有著清醒的認識,“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是一項艱辛而沒有止境的工作”,“長久地努力去做這項工作,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們也會有善舉,去解決貧困群體一時之需,但這是施舍,不是愛。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心靈筑起一面高墻,冷漠成冰。
我在書中前后翻找,這樣富有愛心的女子年輕時是怎樣的光彩照人?十幾張圖片里,只看到她光腳穿涼鞋的照片,只看到她在貧民窟工作的照片,只看到她滿臉皺紋洋溢著愛意的照片。
合上書,自己不免笑了:人間的天使,世間的圣母,哪里需要凡俗的美麗?德蘭修女本名龔莎,在阿爾巴尼亞語中,也就是德蘭的母語中是“花朵”之意。
一生在愛中行走,用愛去看待世界,有誰的生命若德蘭這樣絢麗綻放呢?在這里我想引用《德蘭修女傳》作者的一句話:“德蘭,是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應該了解,有所知道的。”
(編輯李婉莉nll@163.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