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淘金不留退路
商翠云出生在靖江太和一個農民家庭,清貧的家境讓她立志用雙手改變命運。1993年,靖江的商業街升級改造,西河沿小商品市場門面房開始公開認購,每間售價高達萬元。頗有投資眼光的商翠云,不顧親友的反對,四處借錢購買了一間。
此后,商翠云為了還債,毅然停薪留職,拿出手頭僅有的600元,在靖江老勝利街、西河沿市場等地經營服裝和小商品。幾個月下來,她算了筆賬,竟然比在工廠工作時的薪資高出許多。
在等門面房交付期間,為了學習南方先進的生意門道,商翠云南下廣州打工,在一家服裝廠當車工,每月能掙1000多元。她還利用每半個月休息一天的時間,到虎門服裝批發市場看行情、找渠道。直到她購買的靖江門面房可以交付,商翠云才帶著價值1.5萬元的服裝回到了靖江。
新穎的樣式,公道的價格,生意開張之后出乎意料得火爆。此時,她敏銳的眼光又瞄向了盈利較高的窗簾生意。當時,靖江的窗簾市場都被浙江商人所壟斷。在南方呆過的她知道隨著建筑業的飛速發展,窗簾生意一定火爆,但苦于沒有進貨渠道。半年后,恰逢一個浙江商人要租她的門面房賣布料,她意識到,一直等待的機會終于來了。她將房子低價出租給浙江人,同時換來了更可貴的商業信息——浙江柯橋布匹批發市場和經營窗簾的生意經。之后,柯橋批發點成了商翠云精心呵護的星星之火。
那時,靖江并沒有直達柯橋的車,商翠云只有在晚上9時多到國道上攔過路車。每次,趕到目的地已經是次日凌晨三四點鐘。來不及休息,她就又趕著進貨,再返回靖江時通常已是第三天凌晨了。貨一進店,馬上出樣上架。商翠云如此連軸轉,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就連在車上打個盹都是一件奢侈的事。為了爭取客戶,商翠云還必須學會自己制作窗簾。她白天守店鋪,晚上挑燈學手藝。她不惜重金買來新款窗簾,小心拆開,依葫蘆畫瓢,照樣剪裁。
那些歲月的舉步維艱,促使商翠云滿腦子都在想如何經營。一次送兒子去幼兒園途中,自行車翻了,兒子的腳摔成骨折,看著當時只有兩歲半的兒子躺在病床上,商翠云心中充滿愧疚。她深知創業艱辛,尤其是一個女人,失敗了,大家會認為這很正常;但創業成功,流言蜚語則會一起涌來。這時,有朋友勸她放棄生意,但她說:“我沒有退路,只有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
我告訴自己不能倒下
終于,這個心靈手巧又肯吃苦的女人,沒過多久就成了窗簾制作的一把好手。市場上有什么款式好的窗簾,她只要看一眼,就能自己做出來。發送產品她親自押車看貨,為確保萬無一失,夜里她將辮子緊緊扎住布袋口,以防自己睡著。精細的做工,合理的價格,讓她很快在靖江的窗簾市場上打出了名氣。
一次,商翠云無意中發現,購入成品布的坯布產自蘇州盛澤。她沒有猶豫,立即包租坯布送到浙江加工,再拿到柯橋市場銷售,就這樣,她從靖江的零售走向柯橋批發。
沒幾年,商翠云又看準中俄貿易機遇,將生意做到邊境地區,并逐步走向全國。就在她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由于用人失察,企業流動資金被人抽走,她差點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與此同時,她婚姻解體,父親病危。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商翠云甚至想到了輕生,但她最終強忍著內心的巨大悲痛,陪伴父親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送走父親,看著年邁的母親和嗷嗷待哺的兒子,商翠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我決不能倒下!”
為了拼湊流動資金,商翠云毅然關掉在沈陽的門面,只保留浙江柯橋一個批發點和靖江的店面。隨之,憑著她在批發行業中多年的誠信和經驗,重振旗鼓,逐步將國際貿易越做越大。
當裝飾面料市場到了鼎盛時期,商翠云并沒有小富即安,而是從柯橋政府投入巨資擴建市場中看到商機。她從投資柯橋商業門面房,一路發展至浙江、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并成立了房地產開發公司,通過拓展業務,整合資本運作,生意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這一段大起大落的經歷,讓她悟出一個道理:“在人生道路上,只要執著追求,永不言棄,辦法總比困難多;而挫折讓我們變得堅強,彎路賦予我們更多的經驗。”
做出自己的核心產品
2001年,商翠云加快了發展步伐。她在靖江繁華地段,收購了一幢商鋪樓,成立了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2005年,靖江商業繁華旺地對外招標出讓。面對重重困難,商翠云改變“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筐里”的投資策略,改為“十個手指并攏”,將她在十幾個城市的商鋪賣掉80%,與香港肇豐公司聯手,獲得了這一地塊的開發建設權。接著,她又與南通德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聯手開發,2010年1月,這塊地的主體建設項目——天一國際購物中心和靖江藝海國際商務會館開業。
這兩個項目的建成,讓商翠云走上了將商業與民用地產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就在房地產火熱發展之際,商翠云卻冷靜地看出房地產受資源的限制,她又開始考慮如何將企業做強抗衡風險。“要使企業長盛不衰,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經過深思熟慮,她萌生了進入高科技領域的想法。
2005年,國家開始倡導發展通信電子信息產業。商翠云三下廣州調研、分析,大膽投資3G基站天線及室內分布項目,成立了張家港國信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對于商翠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領域。嘲笑、倒戈的股東接踵而至。最初的半年,公司一直拿不到訂單,幾百名工人沒有活干,就連一直支持她的家人也開始潑冷水。她又一次面臨堅持還是放棄。
商翠云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分析出企業面臨困境,就是因為缺乏技術能力。她決定破釜沉舟再試一次,隨即與中國電子科學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合作,成立股份公司。
公司成立后,商翠云廣納賢才,經過不懈努力,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隨后,她又聯合大唐移動、西安科大等,研發申報了國家高效有源一體化智能天線重大科技專項。目前國際國內3G天線產品方興未艾,而國信4G天線產品已獲得數項關鍵技術成果,公司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國內領先。
她說:“一個企業家第一位的社會責任,就是把企業做好。”近兩年,商翠云帶領公司上繳國家稅收1億多元,為3000多名職工提供了就業崗位。
2009年11月與2010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分別考察十四所時,對商翠云與十四所的合作模式及產品給予了充分肯定。“成績只能說明過去,自我超越,才能真正實現自身價值。”面對未來,商翠云更加自信。
(編輯李婉莉n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