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思想型人格檔案:
基本恐懼:無能,無知,懶惰。
基本欲望:能干,知識豐富。
基本困思:我若沒有知識,就沒有人愛我。
主要特征:情感冷漠疏離,表達含蓄;喜歡思考分析,知識很多,但缺乏行動;對物質要求不多,喜歡精神生活;喜歡條理分明地分析周圍環境,有了知識才敢行動,才有安全感。
生活風格:愛旁觀,愛批評,愛辯論,總想跟身邊的人和事保持距離,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間。
人格故事:
晚飯后,老公接了個電話,就興顛顛地換衣服。余秋韻知道,那是牌友的召喚。她鄙夷地看著老公:“你不覺得在浪費時間?就不能安靜地看看書、學點什么?”“互不干涉行不行?再說,你是吃飽了撐的,工會干事去考BEC(劍橋商務英語),不覺得離譜?”
余秋韻張了張嘴,沒出聲。跟這等俗人吵架太不值得,考期臨近,還有好多書等著她去看呢。這是她要考的第八個證書。此前,她已先后考獲了企業法律顧問職業資格證、心理咨詢師二級資格證、審計師資格證等。
可不知怎的,越學心里越空得慌,緊迫感也越來越強。這就是所謂的“學然后知不足”吧。
窗外傳來孩子的哭聲、大人的安撫聲。她關緊窗戶,心想,孩子對學習來說,真是極大的干擾負累,幸虧去年沒留下那孩子。
結婚五年來,她一直避孕。可去年在考一個證之前,她意外“中招”了。老公喜出望外,可她煩躁不已,沒與老公商量,悄悄把孩子做掉了。不顧老公大發雷霆,她撐著身子堅持聽課,如愿以償地通過了認證。可此時,她因休息不夠,又得了附件炎。
醫生囑她加緊醫治,還要注意休息,否則可能造成輸卵管粘連,影響以后受孕。她對老公隱瞞了病情,偷偷吃藥,堅持學習。有時,她也會看著那堆證書發愣:假使真因此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到底值不值?但又想,如果自己懶惰、無知、無能,孩子也不會瞧得起自己吧?
余秋韻能順利地實施考證計劃,也得益于有份清閑的工作——工會干事。
其實,余秋韻在單位人緣不好,她覺得在人群里遠沒有在書本跟前自在。何況,那都是什么人啊,不學無術,成天只知道談論張家長李家短。她從不參與閑聊,也不參加同事的婚宴、生日宴、升職宴。
但她不可能與人隔離。有時工會主席還會讓她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她總是如坐針氈。計算著時間的流失,聽著人們浮淺的言談,格外厭煩。
一次,有個重要的聯誼活動,工會主席帶著她應酬。主席打次哈哈,她就皺下眉。吃飯時,某個重要人物說了個笑話,大家都捧場地笑著。她卻冒出一句:“天才和蠢才,從來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大家愣住了,氣氛很尷尬。主席踩了她一腳,使出渾身解數打圓場。回去的路上,主席發作了:“再這么不著調,我可不敢帶你出去了。”她暗笑:正好,還懶得聽那些蠢貨胡謅呢。
因她與大家的隔離,單位里的人并不知她考了這么多證。后來不知怎的被媒體發現了,有報社前來采訪,她一下成了單位名人。
但與外界的反應相反,單位里少有人佩服她,倒是不滿之意溢于言表。大家認為她利用單位資源為自己撈資本,領導也不認可她,認為她一方面沒將所學知識服務于單位,另一方面占用了工作時間,影響了單位效益。
職位岌岌可危,身體每況愈下,婚姻危機暗藏,親情也淡薄疏離——一頭鉆進學習中的她,平日跟父母和弟弟都鮮有來往。余秋韻回想起兒時在伯父家,翹首盼望父母來接她的情景,不明白原來那么渴求愛和溫暖的她,何以成了冷冰冰的學習機器。但她似乎停不下來了。不看書學習,她就會莫名地空虛和恐慌。
人格評析:
了解了詳細情況后,就可看出,在余秋韻癡迷求知的背后,有著不健康的心理迷思。
準確地說,她癡迷于學習,不是因為生活工作上需要,而是受安全感驅使。對她來說,未知的知識令人恐懼,就像黑暗之于孩子。不把知識掌握在手里,就很惶恐,不知該如何行動。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她也感到擔心,于是,試圖獲取更多證書來增加自信。
對她來說,學習只是一種思維定勢、一種興奮型行為異化,只知道盲目地學,而不是有計劃、結合人生規劃地學。知識與證書因此被束之高閣,無法改變生活,無法帶給她滿足感、成就感。空虛,驅使她像永不滿足的小老鼠,更努力地往倉庫里搬運東西。她全身心投入這種帶有強迫性的搬運,還由此忽略了身邊的事與人。
從童年回憶可看出,余秋韻也需要情感。并且,她安全感的缺失,很可能與幼年缺少父母陪伴、較少得到溫暖有關。長大之后,她的潛意識中依然害怕情感渴求難以滿足,索性埋頭書本求得安慰。
余秋韻需要澄清的迷思是:安全感來自內心的強大,而不是靠盲目的知識累積。而且,知識并不只在書本上,應該積極投身現實生活。
限于思考,拙于行動,才是對知識的極大浪費。人生設計不現實、目標散亂,也無益自我價值的實現,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說到考證,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根據實際需要掌握技能,才是有價值的。
人際關系方面,她應該注意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勇敢地和他人溝通,來滿足這種需求。健康的人生,僅有知識是不夠的。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