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蝴蝶,翅膀有幾十厘米長。這種蝴蝶蛹化成羽時,必須在繭子上咬一個很小的洞,拼盡全力才能破繭而出。有人可憐它們,人為地把繭口弄大,但是這樣鉆出的蝴蝶都不能飛翔,只能爬行。因為它們只有奮力掙出那個狹小的洞,把大量的血擠壓到翅膀中去,才能振翅高飛。
凱瑟琳#8226;格雷厄姆的一生,恰如這蝴蝶一般,穿越了諸多無可逃避的“細孔”,終于展翅高飛,用美麗的雙翼在傳媒的天空里,自在飛行。
1917年,凱瑟琳#8226;邁耶生于美國紐約,是猶太富豪尤金#8226;邁耶的掌上明珠,尤金#8226;邁耶當過胡佛總統時期的美聯儲主席,還出任了杜魯門執政期間世界銀行首任行長。凱瑟琳16歲那年,尤金#8226;邁耶買下了破產的《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郵報》)。1938年,凱瑟琳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后,前往家族的舊金山分支機構實習,開始接觸并了解媒體。
從第一天一個小時只采寫三行字,到實習結束時一天能寫出兩篇專欄文章,凱瑟琳在新聞寫作上具有超人的天賦。沒多久,這家報社陷入經濟困境,父親將凱瑟琳帶回了《郵報》。
1939年4月24日,凱瑟琳登上《時代》人物版,上面有這樣一行介紹:“21歲的凱瑟琳#8226;邁耶,發行人尤金#8226;邁耶的女兒,將掌管《郵報》的‘讀者來信’欄目。她父親邁耶說:‘如果她干得不好,我一樣會辭了她!’”
凱瑟琳的報人生涯開始了。
她以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侶
凱瑟琳進入《郵報》正值羅斯福當政。新政之時,大批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輕人涌入華盛頓,志在機構改革,重振經濟。菲利浦#8226;格雷厄姆(昵稱菲爾)便是其中之一。回憶起和菲爾初識時的場景,凱瑟琳悲喜交加。
那一天,天氣晴朗。
“凱瑟琳,來,認識一下菲爾,他是這里最優秀的。”閨密正式把凱瑟琳介紹給了菲爾,她一下子沉浸在了菲爾充滿深情的眼神中。他們相愛了,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夜晚。有一天,兩人一起參加了菲爾好友舉辦的聚會后,菲爾表白了,“凱瑟琳,我愛你,如果你能靠兩套衣服生活的話,我們將去佛羅里達結婚,靠我們自己的薪水。”
那時菲爾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剛剛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最高法院的法官。凱瑟琳聞言,幾乎喘不過氣來。“這或許有些輕率,我們應把結婚推遲一個月,再認真考慮一番。”凱瑟琳并不自信,她無法相信這個聰明、具有超凡魅力的男人會愛上自己。
1940年的6月5日,凱瑟琳#8226;邁耶穿著自己設計的禮服在芒特基斯科嫁給了菲爾,從此成為凱瑟琳#8226;格雷厄姆。但是婚姻初期的生活并不太順利,因為菲爾拒絕岳父的資助,小夫妻倆不得不過著窘迫的生活,盡管如此,那幾年也是凱瑟琳與菲爾最幸福浪漫的時光。
1946年,遵循著猶太人“家業寧傳女婿不傳女兒”的傳統,尤金#8226;邁耶決定將《郵報》交給菲爾掌權。于是,菲爾在30歲時成為《郵報》發行人的合伙人,兩個貪玩的年輕人被迫過上了嚴謹、刻板的生活。
在菲爾#8226;格雷厄姆的領導下,《華盛頓郵報》取得了長足發展,甚至超越了所有的競爭對手,成長為華盛頓的第一大報。在菲爾掌管的后期,報社買入了多家電視臺,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傳媒帝國。
不過,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菲爾與凱瑟琳“旋風式的浪漫愛情”開始出現裂痕。
菲爾崇尚大男子主義,他常常指揮凱瑟琳做這做那,甚至有時候像仆人一樣待她。凱瑟琳習慣于常年活在菲爾的陰影下,就連在公司的宴會上,她也常被同事們忽略。這些,凱瑟琳都可以忍受,但是,菲爾后來染上了酗酒的惡習,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并與一名年輕女記者有了婚外情。他開始逼迫凱瑟琳離婚,并讓她交出《郵報》的繼承權。就在這樁婚姻風雨飄搖瀕臨解體時,1963年8月,菲爾因抑郁癥和妄想癥在自家農場開槍自殺。
凱瑟琳的世界剎那間灰飛煙滅。
膽怯的寡婦成長為報界強人
菲爾去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凱瑟琳以為自己患了心臟病,因為她常常感到莫名心痛,有時候在白天,有時候在夜晚,這種疼痛如同潮水,每次襲來,總是將她徹底淹沒,讓她無法吸呼。
不知過了多久,身邊的朋友建議她最好去工作,別老一個人呆著。后來,凱瑟琳忐忑不安地去《郵報》工作了。盡管身體在忙碌著,但她的內心無比孤獨,畢竟,她和菲爾一起生活了23年,她一直深愛著他。
凱瑟琳在《郵報》,從最基本的管理者做起。在當時,女記者很少,更何況是大報的女發行人。在男性當道的世界里,生性羞怯缺乏信心的她,連面對下屬都感到心驚膽顫,怕自己做錯事情。
剛投入工作的幾個星期,凱瑟琳就像在迷霧中漫游,她不了解新聞界和商界的運作流程。甚至記者最基本的職業素養都已經忘光。應該安排誰做什么樣的工作,何時做,為什么做,在哪里做和如何做,她都很茫然。而那些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比如財務、人事管理等,她更是無從下手。在和工會談判時,她同樣一籌莫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明白,究竟誰才是工會的負責人。
凱瑟琳上任沒多久,越南共和國總統的弟媳“儒夫人”來訪,作為郵報發行人,她帶隊前往參加采訪活動。“儒夫人”在越南臭名昭著,很多人都厭惡甚至害怕她。凱瑟琳也不例外。面對這個難纏的夫人時,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提問,卻害怕得幾乎要倒下。后來她回憶那次采訪,根本不記得自己問了些什么,但她清楚地記得,“自己因為尷尬而喘不過氣,看起來愚蠢無知。”
另一個讓凱瑟琳難忘的初次經歷是演講。凱瑟琳的父親、母親都擁有與生俱來的演講天賦,但這種天賦顯然沒有遺傳給她。第一次演講時,她被徹底難住了。公司旗下的《新聞周刊》舉辦的廣告招商會,她顫抖著雙腿看著稿子讀完《我相信個體的價值》。招商會并沒有結束,作為負責人她還需要答謝廣告客戶,在講臺上站了一會兒凱瑟琳似乎開始適應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了,她輕輕地長吁一口氣,放松自己因為緊張而僵直的身體,那一刻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撐了她,她的眼前不再是一群陌生人,而是《郵報》忠實的朋友。凱瑟琳的語言突然流利起來,豐富的感情幫助她完成了這次演講,且反響不錯。
凱瑟琳第一次經歷勞工問題時,處理得也不夠妥帖。當時,《星報》的工會舉行罷工,而凱瑟琳作為盟報管理者,她起初是決定支持《星報》管理層與工會斗爭到底的。但在一次冷餐會上她聽了朋友的“勸解”,撤回對《星報》的支持計劃。《郵報》的臨陣脫逃徹底打亂了《星報》管理層的計劃,只得向罷工者投降。這件事讓凱瑟琳意識到了自己說話的“份量”。
凱瑟琳堅韌而睿智,從父親那里繼承的果敢與毅力讓她迅速成長。她開始定期參加編輯部會議及午餐會,花大量時間閱讀思考,并向身邊的成功人士取經,她還學會了任用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1964年初,凱瑟琳的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她請出本#8226;布拉德利出任總編輯。布拉德利將報社記者和編輯緊密地團結起來,在凱瑟琳的領導下,《郵報》成為世界報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水門事件”扳倒尼克松
提到《郵報》,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五角大樓文件事件”和“水門事件”,正是凱瑟琳的正確決斷和勇于擔當,讓《郵報》斐聲海內外。
1971年6月,《紐約時報》不顧政府禁令,刊登了披露國防部越戰研究報告(即“五角大樓文件”),美國聯邦政府試圖事先限制言論出版自由。此時,《郵報》也得到了那份文件。即將付印之時,刊登還是不刊登?這個問題尖銳地擺到凱瑟琳面前,經過反復思量,她決定:“Gahead!(向前)”!
一年之后,五名男子私闖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被捕,外界將其視為普通盜竊案,尼克松政府企圖掩蓋盜竊案的實情,但《郵報》記者鮑勃#8226;伍德沃德和卡爾#8226;伯恩斯坦經過鍥而不舍地調查,終于發現事情的嚴重性:共和黨政府試圖顛覆民主黨的競選活動。
尼克松政府為了掩飾,不斷向凱瑟琳施壓,尼克松一旦連任,《郵報》將面臨停刊風險。當時的司法部長更是暴跳如雷,放出狠話,“再這樣下去,凱瑟琳#8226;格雷厄姆的奶頭會被大絞肉機絞住!”第二天,凱瑟琳原封不動地把司法部長的話照搬在報紙上,引起全國一片嘩然。事后,凱瑟琳的朋友甚至送給她一個項鏈,裝飾物就是一架小絞肉機。
政府對凱瑟琳及《郵報》持續不斷地抨擊產生了效果,《郵報》的報道受到公眾置疑,但凱瑟琳和同事們依舊不屈不撓地追查“水門事件”真相。“我們已游到河流最深處,再沒退路了。”
那是一段孤立無援的生活,凱瑟琳要頂住總統的壓制、公眾的懷疑,但最終她戰勝了這一切。1972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也加入這場史無前例的報道,《郵報》暫時得到喘息。1974年8月,白宮錄音帶曝光,輿論迫使尼克松下臺。
自此,進駐白宮的歷任總統每天必閱《郵報》。一直追蹤報道此事的《郵報》記者鮑勃#8226;伍德沃德和卡爾#8226;伯恩斯因此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每當有人提及“水門事件”,凱瑟琳都會說,這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很幸運尼克松夠古怪,在白宮設置了錄音系統,要不然他或許能夠完成任期。我們所做的只是公平、真實、準確。我并不是勇氣可嘉,只是別無選擇!”
“‘水門事件’讓美國乃至世界震驚,它強調了一個自由、民主且充滿活力的新聞界對社會是多么重要。”這一信念推動凱瑟琳矢志不渝地堅持新聞理想。《郵報》的勞工問題、罷工事件……在最困難的日子里,她都堅持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
1979年1月,凱瑟琳將《郵報》發行人的職位讓給了大兒子唐納德。1997年,凱瑟琳完全卸任,并寫就傳記《個人歷史》,于翌年獲普利策獎。2001年7月,84歲的格雷厄姆夫人因意外受傷辭世,世界媒體因此而震動、悲痛。
(編輯李婉莉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