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后,第一天上班。同事問我有沒有出去旅游,我搖搖頭,笑著說:“我哪里都沒有去,在家中讀書。”
坐在對面辦公桌旁邊的一位同事一聽,戲謔地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你真有耐心,像你這個年齡的人,還有誰喜歡讀書?”
我無言以對。記得有一本書上說48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像我這個年齡的人還保持著讀書寫作的愛好,是不是有點過時了?有時候,我也覺得業余時間絞盡腦汁地寫幾篇文章,有點得不償失。你說是為名吧,在報刊上發表一些豆腐塊似的散文,這一點名氣又有何用?你說是為利吧,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出去踏三輪車,賺的錢也比稿費多。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年代,人們的價值觀已經變了,崇尚的是自己做老板,追求的是金錢、物質和享樂,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追求這個“愚人的事業”(作家柳青說過:文學是愚人的事業)呢?
關于讀書的言論,印象最深刻的是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史鐵生有一次與一個作家朋友聊天,問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什么?作家想了一會兒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這句話令我感動不已。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在我的少年時代,當語文老師將我的作文作為范文在課堂上講評時,我那時候也有這個單純的愿望,人到中年,才明白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云煙。但是,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我要寫一本書,獻給那些曾經幫助、關心、愛護我的人。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已有點迂,這種想法是多么不合時宜,我沒有史鐵生一邊和病魔作斗爭,一邊寫作的毅力和勇氣,是什么讓我這樣執著和癡迷呢?
我覺得人生就像汪洋中的一條船,而夢想就像航標燈一樣照亮我們的前程。夢想是生命的織錦,人到了沒有夢想的時候,就是生命力衰竭的時候。
今天,雖然早已告別了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時代,早已告別了多夢的季節,當青春已成往事,我仍然懷著當初那美好的夢想。正因為我有一個夢想,所以,得意時,不張揚,不招搖;失意時,不消沉,不牢騷。為夢想而讀書的人是滿足的,快樂的,時時充滿自信與樂觀精神。
我想,人擁有寧靜的讀書時光,這本身便是幸福。生活是美好的,夢是溫馨而甜蜜的。我的同齡朋友們,你心中是否也還有一個夢想呢?
(圖片由gettyimages提供編輯彼得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