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有關人士透露,將進一步加強、改進師德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定期注冊、績效考核、職務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教師資格考試不達標者,要退出教師隊伍。
其實,去年國家制訂的教育規劃綱要就明確表示,要“完善并嚴格實施教師準入制度和退出機制”。因而,即將在兩個省份率先試行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的改革試點,說到底也是對教育規劃綱要內容的落實。教育部說了,預計用3年時間推廣到全國,這也意味著3年后,師德考核若不達標,將失去教師的資格。
問題是師德如何考核?這不但關系到1000多萬教師的資格認定,從長遠看,還會影響到教師這個職業的未來發展。嚴格說來,師德是個抽象的概念,很難用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考核。教育部2008年出臺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也只是停留于“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等范疇,根本無法為師德提供一個具體的考核標準。舉例來說,汶川地震中丟下學生不管的“范跑跑”,其行為究竟是否符合師德,尚存爭議;再比如,前幾天媒體曝光的湖南長沙縣要求教師每天捐贈一元錢扶貧幫困,倘若有教師不捐,是否就意味著師德低下?
也許有人會說,之前湖南就出臺了師德的量化標準,對教師進行考核,也沒見什么不對。但細看湖南的師德量化標準,如體罰、變相體罰造成嚴重影響的,黃賭毒情節較為嚴重的,視情節扣5到25分。如何區分情節嚴重和較輕,由誰來認定?而且黃賭毒等已無關師德,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嚴把教師入口關沒錯,但以一個無法量化的師德標準來考核教師,在實際中將很難操作,同時也使得這種考核帶上了行政化考核的影子。事實上,師德當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夠從事教師職業的底線所在,違反了師德,就可以對其進行懲戒,可以勒令其退出教師隊伍。但由于其本身無法具體量化,也就無法作為一個標準來考核教師。
(見大洋網,子在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