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期間有媒體報道:早在1985年,教育部就取消了民辦教師,但因農村條件艱苦,招攬正式教師難度大,如今,代課教師仍在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教育中起著推動作用,他們沒有“名分”,沒有合理待遇,因為熱愛教育,許多“代課教師” 唯一的心愿就是等待機會轉正。
在教師的節日里,任何華麗的語言都無法形容教師的偉大,而在這個接受祝福的隊伍中,還有一些“另類”教師在含淚微笑,他們就是無法回避的代課教師,幾乎每一個代課教師的故事都有一個心酸的記憶。
同樣是教學,農村以及偏遠山區的教師,他們所付出的和獲得的根本就不成比例,尤其是代課教師,他們雖然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但是在他們的內心中,教師的正式身份是那不知道要埋藏多久的痛,為這,很多熱愛農村教育的代課教師不得不離開心愛的教壇,他們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空出的位置,很可能是一個村乃至幾個村孩子的失學。
看了很多關于代課教師的報道,雖然他們非常關心自己的“名分”,但是他們更看重自己的教師職業,既然從事著教師的職業,為什么代課教師就不能真正得到認可呢?我們知道地方的教育編制是有規劃的,可為什么不能根據實際情況編制規劃,或者在現有的情況下,向農村、山區學校的教師適當傾斜呢?
或許有人會說,不過是個編制,只要在教師崗位上就行了。其實不然。不久前熱播的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讓很多人感動不已:一群同樣打鬼子的八路軍戰士,他們奮勇殺敵,就希望得到的是一個正式的番號,因為“沒有番號的士兵就像沒有魂一樣”。為了獲得番號,他們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即使全團為國捐軀只剩一個“種子”兵也在所不惜。代課教師所希望得到的“名分”就像番號一樣,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對他們人格尊嚴的認可,即使一時解決不了,他們也絕不會在教學上松懈。他們就像戰士那樣,執著且不懼任何困難,用自己單薄的身體點燃農村孩子希望之燭,只是,我們不希望他們在無望中等待,應該多一些讓他們獲得“番號”的機會,讓他們能沒有負擔地融入教育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