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回到學校來看望老師,在回憶中學生活的時候,他說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師的教鞭”,其實就是我畫圖常用的一把木質的米尺,上面寫著“用責任與感恩經營人生”。有人說,教師是一個很危險的職業,因為你會被很多學生記住,學生有可能記住了你的好,也有可能記住了你的不好。
記得曾經看過一部叫《大笑江湖》的電影,故事里的情節很搞笑,但故事看完了,也差不多什么都忘了,唯一記得的就是“趙本山”要“小沈陽”把“獨孤”的“姓”傳承下去。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系,那么“獨孤”的傳承又有怎樣的意義呢?我聯想了很多,也許家族的延續有兩條線索,一是血脈的傳遞,還有一個大概就是姓氏的傳承。在我簡略地看來,姓氏是否可以理解為宗族的信仰、禁忌,某種精神的追求和某種勢力的影響,等等。
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將行”班和“將行”旗的由來。還在第一次擔任班主任的時候,為鼓動孩子們練筆,我的班級擁有了一份名叫“將行天下”的班刊;因為費用不夠,班刊印制難以為繼,“網易”上多了一個“將行天下”的班級博客;一次《帶著使命,起跑》的主題班會,“重任在肩,壯志在胸,將行天下,誰與爭鋒”的豪邁宣言在學校上空回蕩;我們還有催人奮進的班級誓詞,有教人為學立身的班級理念,還有一面迎風飄揚的“將行”旗,一首鏗鏘有力的《相信自己》班歌,更有延綿不息的將行班級精神!將行天下——我們將要走在天下;將行天下——我們要以“將軍”的姿態走在天下!
送過一屆,再接一屆,“將行”似乎成了我班級的姓氏。在新高一學生軍訓期間,我就開始向大家展示我所帶的歷屆學生在班級博客上的記錄。對博客上那些活動圖片或過往班刊記錄下來的班級故事,特別是最能體現班級文化追求的“勤奮學習、樂于助人、敢于爭先、奮力拼搏”等感人事件進行解讀,每每此時,孩子們總是流露出崇拜和向往之情。學校有一門校本活動課程,叫“我為班旗添光彩”。與其他班級做法不同的是,我沒有讓學生去自發討論設計班旗,而是直接將我帶的班旗讓他們去想象班旗的象征意義,結合班級博客,讓他們了解之前的學生已經在班旗的指引下完成了許多“壯舉”,激發他們思考自己該有怎樣的三年規劃,等等?!坝秘熑闻c感恩經營人生”的訓勉也在這個時候逐步植入他們的內心。
“借讀”事件
想起現在帶的高二班級,在去年剛剛接手的時候發生的“借讀”事件。在新生報名注冊的時候,一位很謙和的家長和我商量,說孩子暫時不交寄宿費??粗职嗝麅陨虾⒆拥募彝プ≈?,距離學校大概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怎么不住宿呢?我一向反對學生在外租房,更何況這還是個女生,如果租住在校外,到時萬一沒有家長陪讀,安全和管理都將是很大的問題。雖說我人長得單薄了一點,但我的性格還是很強勢的,我絲毫沒有顧慮家長態度的誠懇、謙遜,當場就明確表態,不可以租住校外,必須住宿。僵持不下,家長只得向我和盤托出,說已經為女兒聯系好,準備到城里的一所重點中學借讀,軍訓結束就過去。原來如此,盡管我的內心有點不太情愿,但確實那所重點中學是比我們學校更“重點”一點。也罷,或許孩子到那里會有更好的成長呢!
也許是剛接班那會兒事情很忙,也許我已經把這個準備離開的孩子當成我班級以外的成員了,沒再更多地關注。我還如往常剛接班時一樣,和新同學介紹“將行”班的歷史,“將行”學子的成績,“將行天下”博客上的記錄,“將行”旗的象征意義……我又一次在孩子們的眼睛里看到崇拜和向往。
8月31日,新的學期正式開始,原本已經準備外出借讀的她向我交來寄宿費。我有點意外,不是說好了外出借讀的嗎,怎么又留下來了?后來有機會與她的父親和哥哥交流,他們說她軍訓結束回去時告訴家人,說我的班級叫“將行”班,有很特別的班級精神和班級歷史。要說班級精神和班級歷史,這個班軍訓總共才一周的時間,怎么就形成自己的精神和歷史了呢?猜想,也許這個孩子是被我對歷屆“將行”班的介紹所吸引,這種吸引讓她改變了外出借讀的愿望。這讓我開始思考班級文化應如何傳承。
班級文化巧傳承
班級文化建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特有的教育力量,滲透于一切活動之中。實踐表明,一個新組成的班級,如果能夠較快地形成一些大家都比較認同的觀念和價值追求,那么這個班級就能較快步入正軌,后續更高層面的班級文化建設也就更加容易實施了。
與學校里的班級有所不同的是,軍隊里的“班”在人員更替方面是逐步進行的,即大部分的班都是由不同軍齡的士兵組成,既有老兵又有新兵,這樣,新兵就可以從老兵身上學到很多這個“班”的傳統。而學校里的班級是一屆一屆的,除非個別留級的學生,班內的同學是起始年級一起來,畢業之后一起走。
這樣站在班級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前后之間能夠起到文化傳承的大概就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班級所處的環境——整個學校的文化氛圍,比如開學典禮上,高年級優秀同學代表所作的發言,全校性開展的一些活動,高年級學生的行為表現和行為準則,用一個籠統的詞語表達就是校風。另一個因素就是班主任,尤其是那些連年帶班的班主任,他的一些習慣性的要求和做法使得新帶的班級與上屆的班級之間具有某些相似之處。從這兩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班級文化傳承的一般途徑。
其實,對于班級而言,學校大的文化環境往往是班主任所無法直接干預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班主任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班級的文化傳承。那么,班級文化傳承,傳承什么、怎樣傳承,就成了班主任應該認真思考的事情了。
第一個問題是傳承什么?我覺得首要的依據是我們的培養目標,也就是我們夢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希望他們擁有怎樣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我們可以順著我們的培養目標來尋找構成這些精神的元素和價值判斷的標準。第二個依據就是我們的學生擁有怎樣的潛質,也就是他們可以成為怎樣的人。有人比喻,育人如同根雕,要依形度勢,而非只憑老師的一腔熱血。
第二個問題是怎樣傳承?這倒是有確切的途徑可以借鑒的。
每接手一屆新同學,組成新的“將行”班時,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帶新同學觀看過去班級開展活動的一些錄像、照片;在學校被各級媒體報道涉及到他們的視頻、文章等;還到班級博客“將行天下”上去瀏覽過去同學留下的記錄。這一途徑非常的直觀,給同學們很強烈的真實感。同時,我如此用心的記錄,也讓現在的學生對我個人產生一些特別的“依賴情愫”,從而愿意接受我的觀點和“鼓吹”。
除此之外,我還利用一些可能的機會,邀請已經畢業的優秀同學來到現在的班級,與現在的同學對話,介紹過去我和他們的交往故事,介紹他們的奮斗事跡和他們在大學里的現狀。學生常有一些很可愛的“錯覺”,比如,他們并不覺得他們的老師我,也是一個讀過大學的人,而是認為現在在讀大學的人才是大學生,所以,那些被我請回學校的“校友”們的交流對他們能產生我所不能及的效應。有時,我還會有針對性地邀請過去的同學給現在的學生寫信。比如,曾經為鼓勵班上的中等學生,我請過去班上的中等學生把自己曾經的奮斗歷程和在大學里專升本、考研,還包括在大學里如何通過擔任學生干部提升自己的事情寫成書信給我,然后當著現在班上同學的面打開電子郵箱,展示給他們看。
當這些都已經水到渠成的時候,我還會發出一個倡議,“我將給未來的‘將行’學子留下些什么?”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倡議!現在的同學都是親眼目睹了歷屆“將行”學子的光輝形象的,他們也深信,我未來的學生也會像今天的他們一樣懷著向往、崇敬的心情來品讀他們。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每個人也因此而想給“后來人”留下值得尊敬的事跡的愿望,因此他們嘗試著書寫自己的歷史了。我想,沒有比“歷史的責任”更能激發學生潛能的途徑了!
在傳承班級文化的過程中,被傳承的還有班主任本身以及班主任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標準。班主任在塑造學生的過程中,一并被塑造的還有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二甲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