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過教師節,我都會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有同事曾經問我,你是怎樣讓班集體總是充滿陽光、上進、積極的氛圍的?我當時的回答只有四個字:思想工作。我知道,這幾個字聽起來太大太空了,何況是在今天,很多人都不屑提起這幾個字眼,它顯得老土而不識時務,但事實確是如此。
鳳凰衛視主持人邱震海在一個談話節目中提到一個觀點:“一個國家的發展史,其實就是這個民族的思想史。”我想,對一個人來說,他的成長發展經歷,又何嘗不是其思想走向成熟的過程呢?這就好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方法,取決于其思想態度與方法一樣。因此,及時有效的“思想工作”和長期不斷的“思想工作”的積淀,就構建了一個集體的精神風貌,它也自然成為這個集體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說到“思想工作”,它既很大,又不大。說它大,是因為它的外延囊括了太多層面,太多內容;說它小,是因為它的內核,一個故事,甚至一個細節,都可能對思想產生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因此,如何實事求是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就成了做好思想工作的關鍵。
小學時期是人生成長黃金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對一個人能否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自己的價值人生反思我們的人生價值觀,并用這樣的認識指導教育工作,影響并引導學生的價值人生的構建,在今天,我相信仍然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注幾個現象
1. 對生命的價值缺乏正確認識
前不久,我在《家庭》雜志上讀到一篇文章。文章講述了一個因不斷維權上訪而被當地城管部門非法長期看管、盯梢的16歲少年,一心渴望通過中考、高考改變家庭的不幸命運。但中考當天由于母親又被城管攔截在外,為給病重的父親熬藥而耽誤了下午的兩科考試,結果沒能考上高中。這件事讓這個16歲少年感到自己最后的希望也沒有了,最終選擇了跳樓身亡。兩年多被看管盯梢的日子,他扛過來了,因為母親告訴他“只有讀好書、有了文化,才不會被人欺負”??亢煤米x書改變這被欺侮的不幸命運的夢想,是這個孩子唯一可以抓在手中的救命稻草,當這根稻草也不復存在的時候,他的生命價值體系崩塌了。他不能上高中,當然也不能上大學,也就不能離開這個貧窮又毫無自由可言的家了。他還有什么理由再這么沒意思地活下去呢?這是他,對生命價值狹隘而可憐的理解的后果。但如今社會,將讀書作為改變人生境遇的唯一法寶的又何止一人、百人?這讓我們不得不追問:這是教育的最大價值嗎?尤其在今天這個多元發展的時代,如果再將讀書與生命價值的實現簡單地劃等號,這樣的老師和家長就是不負責任的,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褻瀆。
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這一切絕不應該是這樣。戰爭年代多少革命志士被關在敵人的監獄,還被嚴刑拷打都不屈服,這個16歲少年的明天怎么就不可以重來呢,是什么害了他呢?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外在的因素,但內因才是起決定作用的,這一點我們同樣不可否認。這個內因就是他脆弱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年,我們不斷地聽到大中小學學生自殺事件,包括一些成年人自殺的事件,雖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殺的理由,但更多的,尤其是中小學生自殺的理由很多讓人難以接受。這些原本年輕而美好的生命為什么會如此脆弱,明明健健康康的,很多家庭生活條件也不差,為什么他們對待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竟如此盲目、沖動、不負責任呢?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價值,不了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地與各種各樣的困苦進行搏擊,并在搏擊的過程中展示生命的活力與精彩。這才是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2. 對自己和社會缺乏應有的責任
專家指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會使人更加自覺地尋找社會需求與自身所從事專業、事業的結合點,促進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鄙鐣熑胃惺桥囵B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動力之源,作為“動力之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學校教育的歷史責任與神圣使命。
但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從不少學生身上看到過多的卻是對學習,對自己,對身邊的人嚴重缺乏責任感的事實。作業馬虎,欠交,甚至長期不做;上課隨便講話,甚至破壞課堂紀律;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小利,對同學拳腳相加,甚至往死里打……這是什么造成的?這是人性的孽根性?這是人性中不可改變的惡習?我們不能容忍這樣的惡習出現在自己家里,我們卻能容忍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為什么?一切已經很明顯,問題在于我們中對社會、對自己嚴重缺乏責任感的人太多了。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認同這樣的觀點:“中國的發展,從某種意義看,也需要培育國人的原罪意識。”研究宗教哲學的一個學者認為:“在現實中,原罪意識為秩序、理性、誠信等意識提供了一個有效基礎;另外,原罪也為平等和自由精神提供了基礎。中國人由于沒有救贖意識,所以會更多地為現世的享受而瘋狂,這就會導致發展更具有一種短期性。另外,由于國人沒有原罪意識,人也就增加了一種天然犯罪的心理傾向,但卻沒有天然的負罪感?!碑敗巴挡恕庇螒驒M行于我們的生活的時候,當我們在玩犯罪游戲感到過癮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我們為什么會因此而感到快樂甚至幸福?這和孩子們在游戲中甚至生活中搞惡作劇,甚至明目張膽欺負弱者后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呢?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我們被太多的社會不公、家庭問題、教育問題、緊張的人際關系問題等困擾著,找不到發泄的出口,這自然就會成為具有強烈“破壞”性的情緒。
我們沒有“上帝”沒有“萬能的主”,“佛主”的經文太深奧了,共產主義又太遙遠,我們讀不懂,看不清。我們的精神世界缺失了有效的心靈家園。人生本不應該總是想著怎么“從頭到腳”地武裝自己,而應在更為自由、民主、寬松的氛圍中修身養性,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不是很清楚,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意識形態是否已經能夠包容更為多元的觀點,但我相信如果我們的“上層建筑”的心胸更寬廣一些,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和諧一些。
3. 對個人發展缺乏客觀的認識
那天,我偶遇一個正在讀某名校的高二的學生。他告訴我,他的理想是將來當國家領導人。我表揚他不但有理想,而且還敢于想,了不起。我又問他,大學打算讀什么專業,他說就讀思想政治專業,為當領導人做準備。我告訴他國家領導人首先不是思想家,而是實干家。就像毛澤東當過老師,會種田,而他成為領導人、創立新中國,首先則是因為他杰出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以及個人魅力。我建議他以后好好研究政治家成功的故事,因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不但擁有雄才大略,更有政治家的非凡人格魅力,而這種東西是要靠積淀的。而目前他首先應腳踏實地,在保證學習好的前提下,更多地了解大學各專業的特點和方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為自己選擇好大學的專業。另外我提醒他說,胡錦濤畢業于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奧巴馬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但他們也都是從最基層的普通工作干起的。
現在大多數孩子談到未來打算的時候,不是想當科學家就是作家,或是總經理,很少有人想當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等普通勞動者。我們說這不太靠譜,人人都去做大事,小事誰來做?大家都去當領導了,誰來被領導?當然這是孩子的理想,我們不能打擊。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這對我們民族的發展不利。我們知道,目前優秀的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熱愛農業生產的青年人也寥寥無幾,很多民族傳統手工業找不到優秀的繼承人。我們不是崗位缺失嗎,很多年輕人不是找不到工作嗎,現在國家以及相關研究部門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是我們近二三十年來,對這幾代人的人生價值觀的引導出了問題,因為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烈愿望,因為中華民族好強的傳統,更因為我們社會目前的,狹隘且缺乏理性的價值觀的引導,它更說明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出了問題。
我們國家的建設發展需要大量的多方面、多層次的人才,每一個孩子需要一個現實的、適合自己實際能力的未來發展路線,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他們從小學會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把握幾個策略
人生價值體系的形成要經過一個非常復雜而且漫長的過程,作為孩子們的小學老師,我們也算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過客。我們不可小看參與他們人生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我們應在有限的時空里,努力創造各種條件,制造各種機會,密切關注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引導,為了學生一生的健康發展盡力。
1. 抓住時機,用事實說話。平日里,我們身邊常會出各種各樣的狀況,例如同學之間的是是非非,一些學生獲得獎勵或榮譽,或者校園安全文明事件等,我通常不只是跟學生報告事情本身,對各種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也做具體的分析,對得失的一些細節有時也不放過,并注意對同類事件進行比較分析,用事實來論證理性分析的合理性,期間特別要關注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突出不同價值取向的意義,讓德育始終滲透著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2. 實例佐證,使認識升華。我現在教的這個班有個學生在三年級時,一天,我讓他在學校完成作業后再回家,他不愿意,因為別人都做完作業走了。我堅持,他發脾氣,還大叫“為什么要這樣?我不活了!死了算啦”!我一聽,先是被嚇住了,但很快就鎮定下來。很明顯,如果我就此妥協,之后他定會重蹈覆轍,我對他將無計可施。在他大發脾氣后,我一方面打電話找來他母親,一方面跟他交流:什么是“死”,一個人死了會怎么樣,人為什么而活著,等等,然后跟他講霍金,講這個生命掙扎在痛苦中的科學家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不懈地探索,怎么實現他的生命價值的;還講起我的一個患白血病的學生如何學習生活。那天,我跟他做了兩小時的關于生命和生命價值的心理輔導。從我主講,到他主動提出問題,我們共同交流探討,越聊越愉快,也很輕松。他明確表示,不再想死,而且對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不好意思。孩子小,很快他就釋懷了。期間,我告訴他:你今后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選擇“死”,但你只有一次機會,死了你將變成灰,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你也永遠失去了你現在的生活,再也見不到父母……接下來,我又跟他的母親談了很多。其實,在事情發生后不久,我就知道,他的那句話只不過是嚇唬人的。但我不認為有關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忽略,我要告訴他,拿寶貴的生命來嚇人是愚蠢的;生命的價值對每一個人都是很嚴肅的命題,玩弄生命的人必將被生命所玩弄。
3. 每日名言,榜樣在身邊。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通過每日名人名言的積累,滲透人生價值觀的討論,并在名人榜樣的感召下,使學生處于積極且理性的成長氛圍中。重要的是,這些名言警句大都來自學生自己,是每天的值日班長推薦發布的。
4. 大事當前,小事面對面。這是一個策略,發生了嚴重的或有一定轟動效應的事情,我認為必須當著所有學生的面,對事情進行徹底、客觀的陳述和分析,讓所有學生了解,在大是大非面前爭取正確輿論的支持,以達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而對于一些小事小非、發生在個別學生之間的事,我認為讓學生自己面對面弄明白因果,充分認識矛盾背后的道理,使學生冷靜下來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很重要的。聽聽別人的理由,想想自己的作為,自問“我這樣對嗎”,有利于學生學會理解自己和他人。
(作者單位:廣州市鐵一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