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做過這樣的設想,原始的養成教育是什么樣子的?
偶爾在《動物世界》里看到,一頭母獅不停地在小獅子面前搖晃尾巴,這引起了小獅子的注意,于是它以母獅的尾巴為假想敵,練習抓咬撕扯,騰閃跳挪。抓咬撕扯是為了獲取和滿足個體的生存和心理所需;騰閃跳挪是防御、保護、適應,則是物競天擇的為適應外在環境所使然。我們可以把前者作為這次教育活動的第一屬性——自然屬性;那么后者除了具備第一個屬性外,還具有另一個屬性——社會屬性。任何動物乃至任何一個生命都以這兩種形式存在,二者缺一不可。
繼而我們追問所有的生命:一粒種子從在土壤里萌芽起,除了生命本能給予它生長的力量,周遭的環境也造就了它將成為怎樣的成熟的形象。這些難道不是養成教育原始的樣子嗎?養成教育并非人類特有,而是所有生命的特質。由此,我在大腦中可以做出一個簡單的推斷:養成教育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為了培養生命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和諧統一,并力求成全一個生命完整存在、健康、繁衍、發展和幸福的問題。
不難理解,養成教育應該是根植于生命,因勢利導地追求生存與發展的教育。對于人的教育來講,養成教育就是通過符合人的生長和發展規律的教育手段,著眼于生命成長的生活化的培植、熏陶和訓練,有效地進行實踐和體驗,引導個體與社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探討,如何定義兒童的養成教育?
兒童是人生存過程中一個待發展的“乳名”,所以首先它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但它又是一個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有待于完善的生命,因其成長與發育的內需和生活環境的外需較強,所以自然屬性的呈現比較明顯,需要成人創設良好的環境和空間對其倍加呵護和悉心培養。隨著他們智力和體力以及經驗的不斷積累,再施之以合理的引導“教育”,就會逐步使其“成長和成熟”,形成獨立思考和甄別能力,進而融入社會群體,逐步具備一定的社會屬性,實現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渡。
那我們要怎樣來落實兒童的養成教育?
首先我們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要,就像尊重我們自己的身體和本能一樣,承認他的先天和后天存在的不完善、不足和缺點,假以“耐心”和“期待”,給孩子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準備有價值的情景熏陶和實踐體驗,引導孩子主動追求完善和發展。但我們還要兼顧人的社會屬性,不能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也就是在社會屬性的正確引導下還要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然屬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跳出自我,被社會所容納,并順應和服務于社會,成長為真正的社會人。
再次,孩子在沒有一定經驗和心理儲備的情況下,還沒有能力接受某些程度的教育之前,我們每一個教導者都不要過分夸大人的社會屬性,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輕率地以“高尚品德”“思想覺悟”來泯滅兒童純真的天性,否定人自然屬性的需求(例如,不能做道德評價:“這是個壞孩子”)。
倘能做到如此,那就是“以人為本”的養成教育了。
(作者單位:山東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