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銘輝白描——
為追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奔走29年;本著“培養創造性人才就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給力”的樸素想法,在偏僻縣城的課堂上“慫恿”學生給文章挑刺、向權威挑戰,搞語文創造性教育實驗,被斥為“對抗高考”后仍堅守信念;“帶著鐐銬”——兼顧培養創造性和應試人才,舞出了“散合式”語文教學法實驗新天地——多次獲省教育創新(或教育科研)成果獎、學生高考成績名列前茅;至今,身貼“省級名師”“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標簽的他仍追求執著,“跟奧斯特洛夫斯基比,我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在‘解放人類’呢: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解放課堂和我的學生,給他們學習的權利、思維的自由,使所作所為與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自動接軌。”他說。
記者:在建黨90周年的今天,信仰危機似乎有加深的跡象,但聽說你仍抱有共產主義理想?
郭:我是本世紀初才入黨的,當時社會上就盛行著信仰危機,一般的群眾甚至共產黨員,對共產主義能否實現都產生懷疑,然而,我卻相信共產主義一定能實現。因為我看到了,家庭正在走向消亡。
首先是,家庭的規模正在不斷縮小,傳統的家庭規模是越大越好,多子多孫的觀念正在逐步消失,現在大家追求的是三口家庭,有的還過“丁克族”的倆人生活,甚至有人享受單身主義。第二是人類的生育能力越來越差。有資料顯示,男人的精子量已經不到30年前的50%。有科學家發出這樣的疑問:50年后人類還有生育能力嗎?人類沒有生育能力了,我們靠什么來延續自己種族的發展呢?那就是靠克隆。克隆,單性繁殖,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家庭的消亡啊。
記者:家庭消亡對共產主義的實現有什么意義呢?
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崩毀是因為產生家庭,繼而產生了階級,隨之產生了國家。我們共產主義是要消滅階級、消滅國家,它的第一個結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家庭。也就是說,家庭解體后,階級隨之消滅,繼而國家也就不復存在。沒有國家,沒有階級,這不就是共產主義存在的一個政治表現嗎?
其次是物質的無限豐富,我也是堅定共產主義的這種經濟形式是可以達到的。舉個例子:我的家鄉是一個只有25戶左右人家的小山村,30年前,養豬的產量大概是40頭左右,平均一家一點幾頭。而今天,我家鄰居一年就出產大概200頭。200頭啊,這是什么數字?就是他一家人的養豬量相當于過去全村人的5倍。全村人呢?那就是100多倍。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用它不到100年的時間所創造的財富,比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那么,再一個30年、50年乃至500年,我們的物質是怎樣的豐富。
記者:你這個做教師的,應想點實在的東西,當下談“為共產主義”會給人一種虛無的感覺。
郭:感覺虛無,是因為有認識誤區。你想,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馬克思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可以說,沒有石器的出現,就沒有奴隸社會的出現;沒有鐵器的出現,也就沒有封建社會出現;沒有蒸汽機,也就沒有資本主義的出現;沒有電氣化,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出現。今天可以這樣說,沒有生物技術的出現就沒有共產主義的出現。我的思維邏輯是:歷史的發展靠科學技術,那么科學技術靠誰呢?就是靠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性的人才靠誰培養?就是靠我們學校;學校靠誰?就是靠教師。這樣,我們在工作中就找到了方向:要培養創造性人才。為培養創造性的人才而工作,就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具體表現。
記者:我國進入“十二五”,發展的瓶頸仍然是高端人才尤其是創造性人才稀缺,但高層在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層面似乎沒甚覺醒或實質性作為,你多年前的憂思依然如故。
郭:是的。有幾個“對比”總在鞭撻著我——
一是近百年來,在影響人類生活、人類發展的重大發明中沒有一個中國人,小到紐扣、拉鏈,大到電視、電腦、電話、飛機,哪一樣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有五千年文明史,有炫耀世界的四大發明,但除了這些還有什么?中國古代出了很多狀元,但在人類文明的貢獻上有所建樹與創見者少得可憐,遠遜于龐大的狀元隊伍。想想真是汗顏呀。第二個是,1895年諾貝爾獎開始以來,已經出現了幾百位諾獎獲得者,可其中沒有一個中國人。不錯,在歷屆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我們曾經有過囊括全金的自豪,可除此還有什么呢?有人調查,高考33年來,各省市一級的高考狀元不下千余人,隨機抽樣調查三分之一強,即近400人,據說竟然無一人在社會各行業中做出了杰出成就。這樣一個鮮明的反差說明了什么問題?還有,在美國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有四分之一的是華人,然而,華人在美國不足人口總數的0.5%。我不禁捫心自問,那些發明者為什么不能生長在我們自己的土壤上?20年前我就曾經反思:自己近20年的教齡都在忙些什么?難道不該負一點點責任嗎?我真的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記者:在語文教育承前啟后方面, 你覺得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上?
郭:就語文學科來說,科舉消亡以后到現在,大概出現了五代語文老師。第一代是:梁啟超、魯迅、胡適、林語堂等,他們的貢獻是把語文從“經義教育”轉到“生活教育”。第二代語文老師是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是葉圣陶、張志公、朱自清等一批前輩,他們的主要貢獻就是創立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即“工具論”。解放以后,出現了第三代語文老師,他們是于漪、錢夢龍、章熊等領軍人物,這一代的歷史功績,主要是在教學方法與教學藝術方面系統全面地探索和構建,取得了豐碩成果。第四代語文老師是韓軍、程紅兵、李鎮西等,他們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他們的歷史功績在于,對現代語文教育的歷史積弊進行了全面的理論清算和實踐的清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三、四代老師都主張放權,前者著眼知識學習方面,后者進了一步,強調從人文的角度去認識。總的說,只有放權給學生,才談得上培養創造性人才。新世紀以來出現了第五代的語文老師,目前他們在理論界還沒有定義,但是我們在第一線的語文課堂上,在前沿的教育理論雜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第五代的鮮明特點是:放權是他們教學的前提,如果沒有放權,他們的教學沒辦法進行下去。這就是第五代的語文教師。我覺得自己是站在第四代與第五代之間的位置上。其實,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想一想,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還停留在第幾代的水平上,有沒有必要進行改革,改革方向在哪里?這就需要眼光了。
記者:這些年,你為培養創造性人才做得最成功的是“散合式語文教學法”實驗,你怎樣概括其特點?
郭:該實驗表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把創造性思維的原理與語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走思維訓練之路,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二是把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正確地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散合式語文教學法”中,發散思維課是現代教育觀的反映,它表現的是學生的精彩;輻合思維課是傳統教學的繼承,它表現的是老師的精彩。三是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指導結合起來,發散思維課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輻合思維課則可根據需要,對學生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加強應試指導。
記者:請概括一下你多年來的執著追求和成果。
郭: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以創造性教育為主線,我在教育和語文教改領域大膽探索,20多年來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先后進行了“語文創造性教育”“干部班實驗”“散合式語文教學法”“古詩共鳴教學”等多項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參與了“新課程語文教學案例研究”“語文個性閱讀與個性化寫作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9次獲得省級教育科研成果獎,其中“散合式語文教學法”集中體現了我的創造性教育思想。
郭銘輝故事——
(1)
1989年上半年,郭老師把一份《語文創造性教育實驗方案》送到學校教導處,還送到了縣教育局教研室。7月,他在剛接手的高一兩個班開始試驗,于是,在那個偏僻小縣城的中學里,有了一輛馱著歷史重負的小車緩緩啟動。
半年過去,試驗漸漸引起了一些反響,學生的文章不斷見報,征文獲獎喜報傳來。領導們來聽課了。沒想到,校長聽課后語重心長地說:“郭老師呀,你怎么允許學生給文章挑刺呢?高考會考這些東西嗎?我們是重點中學,我要對全縣人民負責,實驗停下來吧!”
郭老師挨了當頭一棒!幸運的是,縣教研室領導鼓勵他堅持下去。他因此成為學校有爭議的人物。那年,郭因“不可靠”被滯留再教高一。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郭老師的“主義”更加堅定——“我雖然還不是共產黨員,但我堅信我在為共產主義事業盡力”。他開始進行第二輪實驗。
由于有了第一輪實驗的經驗,第二輪實驗如火如荼,學生思維十分活躍,一篇篇頗有思想的文章紛紛見報、上電臺。適逢《中學語文教學通訊》等幾個單位舉辦“全國中學生語文爭鳴賽”,實驗班的同學幾乎每人投出一篇參賽文章,在全國高中組108篇獲獎文章中,他的學生占了30篇。可就在這一比賽成果揭曉前,教導主任向他轉達校長的命令:實驗立即停下來,否則以后日子不好過!郭老師又一次陷入深思:“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
1991年6月,兩輪實驗結束,他捧著一堆實驗成果資料一臉茫然。一天,他看到《南方日報》登載的“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的評獎通知”,文章介紹:該獎項可由實驗者直接申報評獎,不需單位推薦蓋章。他決定立馬申報。可是打印、復印材料,沖洗照片等要一筆經費,當初,郭老師上有70多歲且體弱多病的老母親,下有兩個小孩上中學,以及農轉非后沒有找到工作的妻子,一家五口全靠他600多元的微薄工資支撐。實在無奈,他拿著為申報而開支的200多元單據,想得到校長的支持。可是校長卻黑著臉說:實驗你自己搞,獎金你自己拿,怎么能報銷?并鄭重地警告說:“你再搞下去,我可不客氣,叫你走人了!”
然而,郭老師咬緊牙關撐著。11月,他的實驗獲得了第二屆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語文創造性教育實驗方案》也在《廣東教育》全文發表。
此時,學校對他的爭議越來越大,他也因而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語文科組長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一天他對郭老師說:“書記(校長)對你很不滿意,你的入黨討論沒通過。”并提示郭老師再寫一份申請書,主動跟書記講講好話,以化解他的憤懣。可郭老師平靜地笑道:“這正是我需要的考驗。”
他堅信自己所干的是共產主義事業的一部分。1994年他又在班主任育人方面進行改革探索,著手于“干部班”實驗,默默地和他的學生一起實踐探討。兩年之后,他的學生每人都當過一次班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1996年,這項實驗又獲得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
(2)
在高中二年級(1)班,郭老師正在上《赤壁賦》的發散思維課。
學生:“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課文注釋中說,“斗牛”是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這里,“斗”是不是指“北斗”呢?
老師:應該是吧。
學生:是,還是不是?
老師:噢,是。
學生:不對,是指“南斗”。
老師:你有根據嗎?
學生:我查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斗”字項就有“南斗”之意,引文剛好就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老師:這個我不知道。
學生:不知道,怎么還站在講臺上呢?
教室的空氣仿佛一下子凝固了,許多同學看看老師,又扭過頭去看那學生。
老師:(平靜地)謝謝你,謝謝你對我的嚴格要求。我會繼續努力學習的。
……
課后不少同學議論紛紛,譴責那同學不尊重郭老師,事情甚至傳到其他老師和班主任耳里。有的老師向郭老師詢問實際情況,高二(1)班班主任還專門征求郭老師對此事的處理意見。可郭老師卻平靜地回答:“老實說,這的確是一句很刺激人的話,但由于我平時飽經鍛煉,‘抗疫’能力較強,所以很快就消化了它。”
在多年的“散合式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磨練中,“尊重個性”的學生觀已漸漸深入到郭老師的骨髓,成為他的一種理智行為。在他看來,這類學生十分值得尊重。首先是尊重了老師——學生的自學精神、鉆研精神正是郭天天在課堂上強調的,學生做到了,這不是對老師最大的尊重嗎?再者,“換一個角度,我們不是經常向學生發泄‘這都聽不懂,還讀什么鬼書’嗎,為什么學生的一句‘不知道,怎么還站在講臺上’就受不了呢?假如說你的發泄是愛學生,那么學生的這句話也完全應理解成是愛老師,并且還有古代忠臣的一股‘死諫’精神,多么令人欽佩!”郭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