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原是南沙區一所薄弱的農村中學,招生困難,師資缺乏。多年來,學校面對區域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這一現實,積極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教學手段的探索上孜孜以求,常作靜心的沉思,不斷追問教學管理如何從以往的大量的教學實驗中吸取智慧,這些實驗探索又如何更好地與新課程改革并軌,并能優化師生共同成長的環境……通過努力,摸索出一套以分層教學為理論核心的適合學校學情的教學操作模式,有效地解決學生個體差異性、多層次性與統一教學之間的矛盾。通過分層設標、分類要求、分層訓練,分類指導、堅持標準、綜合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安排學習進度,使有效學習與生活體驗相得益彰。
一、分層備課,分類要求
分層教學的基本思路是:對學困生,適當降低教學起點,要求學會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掌握基本方法,會做基礎題,發展基本能力,如閱讀、計算、表達、實驗操作能力等;對中等生,要求發展綜合能力,逐步轉變為優秀生;對優秀生,要求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思維創新,發展特長。我們要求教師從教學目標、內容、時間、步驟、方法與教具準備堅持與三個層次學生的實際學情相符合。教師備課不能一刀切,既要面向本層次班級大多數學生,又要兼顧“培優”“補差”。備課時既要備知識,更要備學生,要在平時做足功夫。
二、分層授課,優化過程
教師們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對學困生要求依據大綱落實單一知識點,一般要求一題一解,就題論題,以模仿性學習為主,在鞏固練習時及時查漏補缺,重視反饋;對中等生鼓勵多提問,利用認識的不完善展開問題,進行知識的研究,要求達到大綱要求,并有所提高;對優秀生要求一題多解,引導多角度思考,以創造性學習為主,舉一反三,培養發散思維。 和一般的教學相比,分層教學中教師必須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現代教育思想,能不斷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才能較好處理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保證教學改革中對學生的愛護和尊重。
三、分層作業,耐心輔導
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種。課內作業全級統一標準和要求。根據大綱而設計,面向中等生,學困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設計:優秀生做難度較大的“拔尖提高題”;中等生做“鞏固練習題”,一般指課外“思考練習題”;學困生做難度較小或略有提高的“放緩坡度題”。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輔導方式,對優秀生主要是讓其多獨立思考并適當個別點撥,成立學習興趣小組,組織參加各項競賽來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欲;對中等生采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促使彼此間取長補短,提高自學能力;對學困生,較多地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如作文面批指導),內容從最低點開始,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思考,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在能力的培養上,對中等生、學困生主要引導其動手、動眼、動口,培養其觀察、理解和表達的動手能力;對優秀生則主要是培養其思維和想象能力。
四、分層考核,分類評價
考試的目的在于強化過程,重在平時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過關考核。試題根據大綱要求和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分三大類:基本題占85%,面向全體學生;提高題占5%,中等生和優秀生必做;深化題占5%,供中等生選做,優秀生必做。評價方法因班而異,因人而異。對優秀生采用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對中等生,采用激勵評價,促使其不甘落后,積極追上;對學困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肯定進步,消除其自卑心理。
在實施分層教學模式中,我們建立科研例會制,定期有計劃地學習,不斷摸索分層教學規律,深化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四條原則:
1. 全面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各類學生學有所成,變優勝劣汰為共同發展。學校提出保底目標,即最終必須保證學困生達到課標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尖子生分化,鼓勵學優生超課標學習。
2. 變通性原則。學生分層是一個相對的動態過程,不可固定化。分層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進最優發展才是目的。因此,學校要求學科教師要時刻關注每個層次的學生發展動態,看到進步,可以隨時調整層次,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強烈的競爭意識。
3. 互補性原則。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指導中,能正確認識和協調各類學生的活動,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實現多向信息交流和多種學習形式的功能互補。
4. 發展性原則。教師能隨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實際,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潛在水平轉化成現有水平,使分層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積極進取的發展變化過程。
分層教學,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充分肯定,使各類學生始終都處于積極的探求狀態之中。學校各個層次的學生你追我趕,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最終取得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辦學效果。但是要讓每個學生健康、快樂、自由發展,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成長的快樂與幸福,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努力。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沙中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