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對于古文的教學總是習慣于逐個字詞的解釋,雖然這注重了基礎字詞的理解,但只是執著于字詞的理解又不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有時甚至是一些機械、無效的重復。一篇原本非常優秀的散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卻忽視散文整體的鑒賞和把握,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老師形成了過多的依賴,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樹立學生在鑒賞探究方面的信心,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粵教版教材選修二唐宋散文第三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是一篇優美的寫景記游散文。作者把景物描繪得詩情畫意、趣味盎然,既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與朋友分享,同時也暗含著對朋友的思念和邀請,表達了作者寄情閑適山水之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這篇作品的教學,筆者認為應該重點突出鑒賞精練、準確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語言,抓住景物描繪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醉情山水,厭惡官場,意欲歸隱的感情,并結合佛教思想對王維的影響,探究文章的思想特色。
樂感——清新朗潤
全文共187字,文字凝練、質樸,在句法上以四字句為主,中間也雜以散句,在整飭中又富有變化,“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前四個四字句,二二式,節奏優美,再出現一個三字句“步仄徑”,是一二式,改變了前面的句式,避免了枯燥之感,而最后“臨清流也”這四個字是一三式,尤其是“清流”可讀慢一些,仿佛是涓涓細流在溪中流淌,音韻和諧,格調清新,錯落有致。中間寫景的兩個主要段落幾乎全用四字短句,而且基本上都是二二式,節奏感非常強烈。有些上下兩句,不僅字數大同,句法相稱,還講究平仄相對,讀來瑯瑯上口,回味無窮。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先通過自己揣摩,特別注意中間兩段,劃出節奏,如: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把閱讀情緒積極調動起來,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體會詩人醉情山水的感覺。
詩情——清幽雋永
文章是王維從長安回到輞川別業后寫給裴迪的一封信,清幽雋永,極富詩情,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寫寒夜山中見聞,追念昔游之樂,邀約裴迪明春同來山中。“筆意超好,情趣盎然,和他的自然風景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文中亦有詩,在句法上因為四字句的運用,宛如一篇四言古體詩。在內容上,既繪聲繪色地描繪出歲末寒冬之夜朦朧可見、清晰可聞的景物,又憑過往的經驗想像了來年動人的春光山色,意境優美,如一首山水詩。
讓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嘗試進行詩歌的創作”。在教學中,我大膽嘗試讓學生根據本文進行詩歌創作,先讓學生自主解讀詩歌,然后根據原文改寫成一首近體詩。
學生學過不少的近體詩,但真正嘗試創作卻鮮有機會,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有限,特別是在韻律方面,但在具體操作中,學生的興致很高,躍躍欲試,紛紛嘗試用他們稚嫩的筆觸寫下一首首“歪詩”,結果,竟然發現其中也有一些不錯的作品:
山中寄友(陳冠倫)
臘月山色伴漣漪,寒山遠火獨自輝。
夜深寂靜聞犬吠,聊簌思君憶曩昔。
藍田春望(黎煒裕)
草木蔓發遍輞川,輕鰷躍水戲清潭。
朝雊起舞鳴麥隴,白鷗矯翼繞春山。
可以看出,很多詩句中學生只是添加和修改了一些字,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創作。但因為在創作之前必須先讀懂文章,這樣讓學生帶著寫作目的的自主解讀課文,比起機械的講解,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更為深刻,而且這種詩文轉換、以寫促讀的方式,增加了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寫景散文和近體詩的認識,提高了鑒賞能力,同時,因為寫詩過程中的字詞推敲,也訓練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禪意——清逸空靈
本文就是王維晚年隱居期間創作的,文滲禪意,有明凈空靈之感。第一段“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一句,隱隱透露出獨游寂寞的心境。第二段所描繪的輞川景色,雖寧靜閑適、清爽秀麗,若是仔細品讀,不僅僅冬夜之景的“寒山遠火”“深巷寒犬”“村墟夜舂”及山寺間寥落的鐘聲給人以寥廓清寒之感,水與月的氤氳相映、單調的舂米與佛寺疏疏斷斷的夜鐘相間,也滲透出一份超塵脫俗的空靈與禪意,加上作者獨自夜游,讓人感悟到一種孤寂、清冷的韻味。整篇文章總體上清冷幽邃,遠離塵世,似無一點人間俗氣,充滿禪意,這種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進入了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體現。
佛教思想也是一門藝術,博大精深,讓學生體會佛教思想對王維的影響,是希望借助對王維思想的探究,更深刻地了解王維,把握王維作品的特點,開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思維認知領域。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象賢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