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農村,人們喜歡用驢子拉磨。驢子的脾氣很倔強,不甘心一直過著這種循規蹈矩的平靜生活,所以時常會發點驢脾氣。于是,人們就發明了一種眼罩,在驢子拉磨的時候用這個玩意兒遮住它的雙眼。這樣一來,眼前一片黑暗的驢子無論多么倔強多么剛強,最終只能在直徑不到三米的小圈子里周而復始地負重前行,直到驢脾氣被磨光,心如枯槁,悄無聲息地死去。
讓一副眼罩遮住雙眼,只知道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在鞭子的抽打下繞著磨盤原地打轉的驢子,真可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也許,在驢子的記憶中,這個繽紛的世界里除了拉磨還是拉磨,它無法欣賞也沒有心情欣賞磨房外面的精彩世界,鮮花和掌聲都與之無緣。驢子的這種生活值得羨慕嗎?
拉磨的驢子年復一年地負重一圈圈轉下去,它可悲的一生不覺讓我聯想到周而復始埋頭上課的教師。教師們每天都要按照“教學五認真”的要求去做,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后輔導、組織檢測,因為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不這樣做就有可能失去工作。
不過人與動物不同,驢子是不會思考的,而人卻有著一顆能思考的腦袋。人活著還是要有點精神追求的。如果說驢子也有精神追求的話,那就是拉完磨后能混個飽飯吃,少挨鞭子抽。對于教師來說,我們的精神追求難道就是習慣在“教學五認真”這個程式化得如同磨道一樣的軌道上,按部就班地重復著以往的經驗和過錯,而且常常為此自鳴得意、沾沾自喜?或者是在教學之余津津樂道基金炒股、影視明星和網絡游戲嗎?
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大環境下,為了自己所教的班級在學校組織的考試中不落敗,我們起早貪黑,不計報酬地搶著上不屬于自己的課;不管學生的心里是否接受,我們不厭其煩地把他們一個個單獨叫到辦公室當面給予輔導;為了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絞盡腦汁想盡各種教學方法,嘗試各種教學手段。即使如此賣力,教師們還是時常擔心這里干不好,那里比不上人家,于是處處留心,時時在意,精神高度緊張。我們以為這樣努力付出就是敬業愛崗,就是無私奉獻,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不過,我們發覺自己雖然教學經驗越來越豐富了,但研究課堂教學的熱情卻越來越低了。常常捧著老教案照本宣科,上課的激情越來越低,課堂上的精彩越來越少,一天下來,總感覺身體無比的疲倦乏累。在固步自封抱殘守缺的疲憊身心中,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對事業的敬畏之心。我們的目光不再敏銳,思維不再活躍,視野不再廣闊。
有些教師工作了十多年,到了評高級職稱的時候,才發覺自己雖然得了那么多的“教學先進個人”獎狀,但職評條件中對論文的要求卻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教了那么多年的學,整個教材都爛熟于心,經歷過的教學事件也不計其數,可始終無法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成一篇能發表的論文,甚至都不知道論文的格式是什么,不知道該從哪兒著手。
不少教師對上課輔導很在行,但實在無法坐下來寫點文字。別說每天了,即使是堅持每周寫一兩篇教學感悟,也很難做到,因為沒有養成寫的習慣,看似簡單的事情在做的時候,都顯得無比的艱難。由此看來,為了學生的考試成績背地里相互拼命較勁的你我,何嘗不是一頭被眼罩蒙蔽只知道拉磨轉圈的毛驢呢?
沒有思想的教師是培養不出有思想的學生的。教師與學生一樣,需要不斷成長和發展。多年來教育專家反復探討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的途徑,其中主要一條就是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問題是真正把反思堅持做下去的教師并不多。許多教師找不到自己成長的起點,看不到成長的方向。所以,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就卡在這里。歷史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待遇和地位等諸多問題,使一部分教師僅僅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當成養家糊口的飯碗而已。
不進行教學研究的教師和只知道拉磨轉圈的驢子一樣,是很難從工作中真正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和愉悅的,更談不上追求所謂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作為教師,職業的使命感需要我們不僅僅上好每一堂課,更應該去促成自己和學生人生價值的完滿。而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比如,如何才能使工作的效率更高,如何通過教學反思促進個人的發展,如何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和享受。
沒有人心甘情愿做只井底之蛙,教師的人生軌跡不應該只局限在自己的學校這個小天地里打轉。別讓初為人師時的激情火焰在瑣碎的麻木中搖晃幻滅,摘掉那塊蒙蔽我們雙眼的黑布吧,敞開自己的視線,和學生一起給夢想留一扇窗。(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戴莊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