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看著黑板前喋喋不休的老師,想到他們終日繁瑣的工作,我在心里暗暗發誓,今后絕不當老師。
天意捉弄,初三畢業前,一項現實而嚴峻的考驗擺在我的面前:是選擇上高中還是考師范?其實這是不容我選擇的,望著父母焦灼而疲累的面孔,想到家中的窘境,我知道上師范——這個不用花錢且有補助的學校是我當時不二的選擇。我不是那種為了自己的前程可以違拗父母的人,我答應了他們,并且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沒想到,我接受師范教育一直持續了7年(由于在哈爾濱師范學校成績優秀,4年后我被保送到哈師專繼續深造),這7年把我培養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人民教師。
參加工作伊始,我以為心有抵觸的我,在接觸到學生后會有不良反應,還是沒想到,初為人師我就把整個身心投入了進去。我喜歡孩子們,喜歡他們在課堂中求索知識的樣子,喜歡把我知道的用最恰當的方式傳達給他們,我甚至把吃早飯的時間縮減出來,以便和孩子們有更多時間相處溝通。那時,我尚且不知道這種熱愛源自何方。
我很快熟悉了整個教育流程,開始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改革之路。
1998年,在反復的實踐和思考中,我形成了自己較有個性的教育方法,之后,我開始嘗試教學中的各種新思路。觀察孩子們在每一種方法之后的反應,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方法施教,我不斷變換方式,用各種小技巧、小組織培養學生們的能力,可謂花樣百出,新鮮有趣直擊孩子們的心靈。我感覺到了孩子們喜歡這樣的課堂,他們的變化讓我欣喜,不斷刺激著我推陳出新。
我在課堂中改變了傳統的座次——讓孩子們圍桌而座。他們沒有因此而在課堂上相互扮鬼臉、召開“懇談會”,因為他們從老師那里知道,這樣做的意義在于精誠合作、互助提高,這種座次方式是因為他們在能力和素質上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自我約束、合作探究是他們此刻應該做的事。我們的教與學在變化:分組學習,分層次晉級,分層次布置學習內容,孩子們為自己的晉級不斷努力著;他們在課堂上盡情享受不用舉手就可以回答問題的愜意和自由;每天早自習課上的口頭作文是他們表現自我最喜歡的方式;每天的午后自習課與老師共同pk訓練數學計算能力,是他們檢驗自我最熱衷的形式……
我驚訝于自己對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熱衷,更驚訝于課堂教學變化速度之快,孩子們接受能力是如此之強。我由此反思,我們不要擔心孩子們的內驅力和接受能力,我們更應該著力改變的應該是自身的革新能力。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2000年,我的一線教學生涯至此結束。我至今為止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巧,完全是基于那幾年的不懈實踐,我甚至慶幸自己那幾年的精心改革,是這種精神奠定了我今后所有道路的基石。
走上學校管理崗位乃至今天走上教研管理崗位,我一直將忠誠教育的心態保持至今,并且在培訓教師時鄭重地貫徹我的思想。我還是反思,我算不上是最熱愛教育事業的人,但是走進課堂,我喜歡變化、喜歡實踐、喜歡孩子。
教育是所有事業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它維系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決定著現在和未來的品質,決定著人類的走向,所以盡管不能冠以熱愛的頭銜,但是必須付出忠誠的代價。
當一個人忠誠于自己的事業的時候,我知道,心就會在其間生根,發芽,茁壯,最終蔓延成一片希望的森林。
我正走在忠誠的路上,也正讓自己的心不斷蔓延,我喜歡看見因它的蔓延而生出的一片綠陰。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市阿什河中心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