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泵看温犞鴥鹤佑弥赡鄣耐舯痴b那些流傳千古的名句,心中總是滿溢著欣喜。固然,對于文字中蘊含的詩情畫意和綿綿情思他似懂非懂,但是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從小培養一種對語言的熱愛與對文字的敏感對他的成長將非常有利。
小孩子總是喜歡到人多熱鬧的地方去感受氣氛,有天帶兒子去本地的大珠山游玩,滿山淺粉的杜鵑花讓人目不暇接,兒子在驚訝大自然壯美之余,對山上錯落的石刻也頗感興趣,不時地發問:“爸爸,那個大字是怎么寫上去的”?“爸爸,這首詩我怎么沒有學過?”實際上大珠山由于開發較晚,那些碑崖石刻全都是后人的手筆,為了培養兒子對家鄉的熱愛,也只能編造幾個讓他感興趣的故事。“從前,有一位大詩人,他一路游覽美麗的山川,走到這里,看見這里碧綠的山坡和這么多美麗的杜鵑花,詩興大發,于是就留下了一些贊美這里美麗景色的詩篇!”“爸爸,那個大詩人是李白么?”我一下子被問住了——誰知道這些無名詩篇到底出于哪位前賢的手筆。無奈只能這樣回答,“不是,是一位很神秘的詩人,他的名字我們不知道,只知道他曾經在山前的石門寺隱居。”“那我們下一次去石門寺看一下吧!”登上山頂的云徑之后,兒子望著遠處迷蒙的海天,竟然靜靜地坐在那里一言不發。同行的一位朋友打趣他,“你在發什么呆呢?”哪知道他居然很嚴肅地說:“這里太廣闊了,太美了,我有點覺得自己太小了!”一行人全都面面相覷,妻子撫摸著他的頭頂,“乖孩子,你居然在這里大發感慨呢”!他又很嚴肅地對著妻子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要帶你去那些更大更美的地方去玩!”或許在他心里領略的美僅僅是感官的,是用他掌握的語言無法盡情表述的,但他和眼前壯闊的景色產生了共鳴,而那些美麗的母語文字又讓他感悟到了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或許正是人之初對美的最初感悟。
閱讀時的兒子最安靜,或許那些童話故事中的小動物小精靈們引導他進入了一個奇特的世界。那天他讀完《海的女兒》繪圖本,眼淚汪汪地問妻子,“媽媽,為什么海巫婆不能造出一種藥水,讓小人魚不用殺死王子就可以重新回到大海呢” ?妻子一時想不到如何回答。我周末回家時妻子跟我說起這件事,說兒子提了一個很深奧的問題,她感到不好回答所以讓兒子等爸爸回家了問爸爸。兒子也聽見了,跑過來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說實話對安徒生童話我都沒有太多印象了,于是決定和兒子再一起重讀一遍,于是我讓兒子念給我聽,果然當讀到小人魚變成泡沫的時候,兒子又一次被小人魚感動了,他抬頭望著我,眼神中充滿了憂傷。這個問題太深奧了,涉及到對愛情的的守望與付出以及童話故事中獨具的魔法甚至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問題。我只能字斟句酌地回答:“就像我們還找不到能治療所有疾病的特效藥一樣,生活中一定會有很多的不完美,但是那些美好的情感和思想會一直留下來,所以,小人魚雖然變成了泡沫,但是她會被所有善良的人們永遠記在心里!”
那些感召和督促總是有作用的。在閱讀的過程中,他不僅可以享受到愉悅,而且擁有更加敏銳的感知和表達。一次帶著他回老家,看到田野上夕陽西下,他竟然背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詩句。很多想法如同泉水一樣汩汩滿溢在他小小的頭腦中,讓人驚奇不已。比如他會說樹林就是花園寶寶的樂園,花園寶寶就藏在某一個角落里,悄悄望著這邊,“這里太吵了,他們不肯出現,只有拖拉機開走的時候,他們才會從樹林中跑出來”!他搖頭晃腦地對著村里的幾個小朋友說,大家紛紛點頭稱是。
暑假在老家住了很長時間,他與自己的堂弟玩得非常投契,但有一次淘氣的堂弟在他肩上狠狠咬了一口,都滲出血跡,他痛得大哭,而且好幾天不愿意去找堂弟玩,后來在街上碰到堂弟,兒子看見堂弟的嘴唇因為被蜜蜂蟄了腫得老高,他吃驚地問:“弟弟,你的嘴巴是被我的肩膀弄傷的么”?后來他知道了是蜜蜂的杰作,義憤填膺地說:“弟弟,等我用水槍幫你報仇”!但后來他又在一本書上看到了蜜蜂蟄人之后就會死去,感到它們很可憐,于是他問妻子:“媽媽,咬傷弟弟的那只小蜜蜂也會死么?”妻子作出肯定的回答后問他:“那你是覺得弟弟可憐還是小蜜蜂可憐?”“他們兩個都很可憐,我應該告訴弟弟不要打擾小蜜蜂采蜜,那樣他們兩個都不會受傷了!”妻子感到非常吃驚,獻寶般地打電話告訴我。
我常想,或許孩子的思想才最符合這個世界的存在秩序。從他們的視角出發,總是更容易發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韻律。孩子的成長其實不能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去發展,那樣會剝奪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把真誠、善良和美好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他們心里,只需順其自然,我們就會聞到那些蔥籠的花朵次第開,沁出幽幽的芬芳,彌散在成長的歲月間,從不消散。
(作者單位:山東膠南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