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校園,我喜歡留意小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喜在課上課余捕捉玩心,傾聽童聲。
下課了,孩子們像流水一般向教室外四散開去,捉迷藏,踢毽子,肆意奔走,有的從高高的土堆上沖下來,有的干脆在大柳樹下的蘑菇型地板上打起滾……在我眼里,這都是孩子應有的活躍常態。于是我放松掌控孩子行為的力度,對此少有橫加干預和限制,只是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玩得開心和有趣味,是我更樂意看到的。
一個小朋友跑到我面前來撒嬌,說自己的胳膊讓同學給撞得很疼。我看了看并沒有大礙,對他說:“你真勇敢,不哭,不過在玩耍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說這話時,我叫出了這個學生的名字,他很是興奮,也許他認為這是師長對他的一種肯定。他告訴我他沒事了,以后自己要小心,還說要謝謝我。
旁邊另一個小朋友又跑上來,小臉上揚著,試探著問道,“老師,你一定知道我的名字吧?”他的眼神滿含期待。我說:“我當然知道,你叫……”我看到這個小同學跳起來了,大喊著“老師知道我的名字”。然后他問我:“老師,你是不是認識我爺爺就認識我了?”多可愛的孩子!我說:“我是認識了你才認識你的爺爺,你爺爺對你很關心。”在孩子的眼里,先認識爺爺還是先認識他是不一樣的,先認識他體現著對他的重視。
上課鈴聲響起,我到別的班級代上一節閱讀課,孩子們正在朗讀課文。我不愿驚擾他們,于是在教室前面站定,聆聽那動聽的讀書聲。一個孩子使勁舉手,示意要跟我說話:“老師你站著太累了,你坐下吧,你后面有個座位。”這個孩子平時說話有點斷斷續續,但是剛才對我說話卻非常流暢清晰。我彎下腰去小聲說:“謝謝你,我不累。”他接著說:“老師你是覺得座位上有粉筆灰嗎?我給你擦一擦。”這當然不是我的想法,可他說著就從桌子底下鉆出來了,拿著一個破舊的不用的本子,本子的角都是打著卷的。我看著他不由分說地撕下4張紙,鋪好在座位上,拽著我的衣服說:“老師,老師,你坐下吧,我把座位墊好了。”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師生間的美好互動,為我的教育生活每天加添溫柔暖意。
又到了課間,我跑到一個正在跳繩的孩子面前,欣賞他跳繩的樣子和投入的狀態。“老師,我爸爸給我看著表算過,我在一分鐘能跳120個了。我不知道這一次我能不能去參加運動會。”我想告訴他他有一個好爸爸,還想告訴他參不參加運動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得到自己的進步。但是孩子處在喜歡競爭的年齡,于是我對他說:“你真有集體榮譽感,要想參加運動會就繼續努力練習,這樣練習下去保準能行!”幾天后,他跑來告訴我:“老師,我被選中了,我要去參加運動會,我要到哪里去?那里怎么樣?”這時我并不必要作出回答,只需一個微笑,然后告訴他:“到時候老師也沾你的光跟著你一起去。”他幸福地跳著繩跑遠了。
那些沖到土堆上的孩子們,哪來那么大的樂趣呢?我知道有老師擔心他們會摔跤,已經攆跑他們兩回了,可他們還是樂此不疲再沖了上去。我從一邊悄悄地靠近他們,看看他們要玩什么。我聽到他們正在商量“戰術”,當對面沖上來的時候自己這一方要怎么預防。他們還有司令官、指導員、情報員……在孩子的眼里,玩耍就是這么有趣的事情。他們在玩也在動腦筋,那一個土堆正是他們需要用智慧去攻克的堡壘。之后,我不敢輕易地終止學生玩耍的過程了,在孩子眼里每一次玩耍都是重要的成長過程,我們所要提供的是一種安全的服務和指導。
我寫下了《傾聽童聲》這個題目,是希望我和我身邊的更多教師走近孩子。走近孩子,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才能欣賞到孩子的樂趣并提供合適的幫助。也許在傾聽的那一刻,我們也會收獲許多的感動,是無關師道尊嚴、只有生命共融的一種感動。
(作者單位:山東萊蕪市鋼城區丈八丘聯小)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