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四名高考狀元全部選擇去香港讀大學。(見《看天下》,吳久久/文)
2004年,包括李楊在內的60個學生被香港錄取,他沒有想到第一天就遇到了下馬威,新生都被扒掉了褲子,這是英國的傳統,內地學生肯定受不了。融入香港也不那么容易,比李楊早到一年的周原說,香港學生習慣商業資本主導文化,他們之間很容易交流,但卻非常排外。李楊曾經休學回上海開書店,后又轉讀中文,這在香港都很容易辦到。
無論如何,在香港的學習經歷是讓人愉快的,他們可以見識最有效率的商業經營、申請到世界著名大學做交換生、和老師一邊吃飯一邊討論問題。周原畢業后去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拿到了香港永久居留權,這意味著他可以享受140多個國家的免簽政策。理科狀元陳秀野完成了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習,獲得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攻讀生物博士。根據香港科技大學統計,2009年畢業的內地生,大多數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等歐美名校錄取。
香港的大學沒有官僚氣,香港大學學生會還曾經舉辦過“混賬高層頒獎典禮”,校長和副校長均到場領獎,公開認錯。與香港高校的寬松氛圍相對照的是,內地大學雖然越建越大,但卻越來越缺乏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