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檔案
一年大病,二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1998年定心做教師,2008年獲評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
七代務農,八面無書,九九寒冬,十年板凳。1998年發了第一塊“豆腐干”,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營》,2006年出版《不做教書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9年出版《一線教師》。2010年5月,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主張》。
我的教育人生經歷
(一)
1991年6月19日,我一生銘記的日子。那天,我住院了。
消息從看望我的同學那里傳來:拍畢業照了,畢業聯歡了,喝酒了,哭著、鬧著,大家散了。
我依然住院。夏的日頭又燥又長。白色的床單,白色的大褂,白色的墻。多年后,母親說,醫生曾問她:你有幾個兒子?母親絕望地說有“兩個”。醫生眼里閃過一絲同情的希望。
我學會了熬藥,學會了給自己打針,學會了給自己針灸。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小上班。村校長說:“小管,你教二年級數學和四年級數學?!蔽液裰樒ず托iL還價:“您看我這身體。能不能教一個班?”村校長挺為難:“村小,一個蘿卜一個坑,教數學至少得兩個班啊。”
第二天,校長給我答復:“小管,你教一個班,五年級語文?!崩蠈嵳f,我壓根沒想過教語文。語文從小到大,沒出息過??紟煼?,總分640,我考了584,總失分56,光語文失了28。師范里,語文老師問我讀過什么書。我想了半天,初中看過金庸??吹绞裁闯潭饶?,做夢都夢見那個一天到晚喊著“靖哥哥”的小黃蓉。后面的話自然沒敢說。張老師說:“不算不算,其他呢?”我又想了半天,前不久看過瓊瑤。看到什么程度呢,相思病都羞羞答答出來了。后面的話自然也沒敢說。張老師說:“你要看名著,看巴金?!蔽艺尜I了《家》,勉強看了10頁,再沒翻11頁,不想看,看不懂。算了,我做數學老師去。
幾乎沒猶豫,我一口答應教語文。教一個班總比教兩個班來得輕松,把身體養好,比什么都強!
(二)
教了兩年書,養了兩年病,身體逐漸硬朗起來。
1994年春天,父親和人辦廠子,賺大錢。大家很興奮,東拼西湊了二十來萬。廠辦起來了,人也招了,偏偏一個產品也“產”不出來。幾個合伙人成天陰著臉,少不得吵架,越吵越兇。
與其大家吊死在一棵樹上。還不如讓一個人死得干脆點、徹底點。并給一個人吧。誰要?誰也不要。摸簽。幾個人都想,不見得我的手氣那么臭。摸!摸!父親摸到了,摸到了二十萬的債務。父親,地道的農民,販過點磚頭、石子,父親愁得一下子矮了下去。我說:“爸,我幫你干?!备闪巳?,把壓在心頭的債務清了,一家人的臉上有了笑意。我想過辭職,想好好做生意。母親說,萬一將來你身體不好,沒了公費醫療,跳黃河?
黃河那么遠,死都來不及!
(三)
1998年,我對自己說,好好做你的老師吧。1998年,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小教師。我用心做了10年,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我忽然明白,“十年磨一劍”,不是什么勵志的話,而是一個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
(一)
1998年,我的生命中發生了兩件大事。
二月里,心血來潮的我寫了篇《三月》,信手寄給《吳江日報》。三月,辦公室的王老師,拿了張《吳江日報》,滿眼狐疑地走來:“小管,這《三月》是你寫的?”我一瞄,是??粗趵蠋煹难凵?,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再發一篇。四月,王老師又拿了張《吳江日報》,興沖沖地走來:“小管,這《四月》還是你寫的?”我一瞄,是。我暗自較勁,要再寫出個《五月》來。
《五月》《六月》發表后,同辦公室的老師看我的眼神,變了?!镀咴隆贰栋嗽隆钒l表,8月底去中心校開會,校長看我的眼神,變了。我把十二個月寫完了,發表了,老婆看我的眼神,也變了。
1998年。江蘇省第10屆“教海探航”征文頒獎活動在吳江舉行。
很慶幸,作為村小教師代表,我參加了頒獎會。似乎命中注定,我居然和全省最年輕的、當時我們吳江小學里唯一的特級教師一薛法根,同住一間房。晚上,房間擠滿了人,找法根聊語文。我第一次感受到,做老師也能如此激情飛揚??粗槐任掖笪辶鶜q的法根,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二)
我從小怕作文?!度隆?,不過三百多字,不是它短小精悍,而是——后來編輯告訴我,那天,版面上有個小窟窿,《三月》填上去,正合適。我對寫作有了興趣,那是前方有個“發表”的果子,誘著我。我恍然,沒有發表的寫作,是死的寫作;有了發表,寫作活了,寫作的那個人活了,那個人從“發表”中獲得了精神的力量。
已經注入了“教海探航”的血清的我。急切地想做點什么。我想讓學生愿寫、能寫,我想到了“發表”的力量。別人辦“手抄小報”,我也辦,誰的作文寫得好,發在“手抄小報”上?!笆殖蟆保萘刻。荒馨l五六篇;速度太慢,起初兩三期,還行,往下,一拖再拖,拖到后來,連我都不想辦了。
(三)
1999年秋,我調入了中心小學。中心小學有微機房,有印刷一體機。我的“發表”夢再次點燃:將學生的作文輸入電腦,簡單編輯,印出鉛字的“班級作文周報”,人手一張,效果會如何?2000年初,第一期“班級作文周報”出爐了,教室里一片歡騰,歡騰過后,一片安靜,安靜地看“班級作文周報”。兩個月后,學生的勁頭下降了。我得想個辦法,把學生好不容易冒出來的勁頭,保持住。于是——
1 我搭建了“操作系統”。周一到周五,學生每天寫“每日簡評”:用三五句話。簡要記錄當天發生的一件事兒;周六、周日,從周一到周五的記錄里,選材料,寫稿件;周一向“班級作文周報”投稿,我這個主編兼責編,選三分之二的稿件,敲上“初選錄用章”,學生回去修改;周二,看修改情況,選出發表的稿件,敲上“終選錄用章”,小助手填發“稿件錄用通知單”;周三、周四,學生自行到微機房輸入文字;周五,簡易排版,出版。
2 我構建了“動力系統”。帶班第一年,我搞“評獎活動”。學生在“班級作文周報”上發一篇文章,給1張“刊用紀念卡”。集得3張“刊用紀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稱號,再集5張“卡”,升級為“作文小能手”,再集7張“卡”,升級為“班級小作家”,“班級小作家”能出“小作家專欄”,獲評本年度最高獎——“班級諾貝爾文學獎”。 帶班第二年,我搞“積分活動”。發表一篇作文,獲得與字數相等的積分。500字得500積分。800字得800積分。積分可以“兌獎”。2000積分,兌“童生”;再積2000分,兌“秀才”;再積3000分,兌“舉人”;再積3000分,兌“貢士”;再積2000分,兌“探花”,再積3000分,兌“榜眼”;再積3000分,兌“狀元”;再積3000分,兌“大學士”。“積分活動”里,有“扣分”——每期“班級作文周報”,有輪流的“四人小組”查錯別字、標點符號、病句,要扣相應的分。所扣的分,獎給“四人小組”。也有“加分”——一個月寫完一個周記本。獲500加分,一個月讀10萬字課外書,得100加分,讀50萬字,得500加分。
帶班第三年,我搞“稿費活動”。每一期,發50元稿費,“稿費”能到我那里“購”書。鎮上沒有書店,孩子們拿著自己的“稿費”“買”來的書,興奮。為了讓優秀生有寫作對手,后進生有發表的機會,我“分版而治”,A版“精華版”,B版“升級版”,C、D版“大眾版”,稿酬從高到低。投稿前,學生注明投什么版。投A版的,A組競爭;B版的,B組競爭。從而形成了“自主分層”、“流動分層”的綠色競爭。
后到市實小任教。市里,推開門就是新華書店,孩子不稀罕。我想出了“消費活動”。我提高了“稿費”發放標準:A版1000字/120元。B版1000字/100元。C版1000字/80元。掙的“稿費”,可以選擇以下途徑“消費”:300元“稿費”,購買一次“免做語文回家作業”。600元“稿費”,購買一次“免考單元檢測”。800元“稿費”,購買一次“編輯權”,替老師選稿,體驗編輯的權威感。1000元“稿費”,“購買”一本老師的親筆簽名書。
3 我建了“助力系統”。如“優先刊用卡”、“佳句精選”、“我的名言”、“寒假???、“暑假???、“我的‘書’裝幀設計大賽”、“我的‘報’裝幀設計大賽”等。
(四)
我用了6年時間。構建了“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完整系統,2007年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有人把我這樣的教學,稱為“帶班的智慧”。
我的作文教學主張
(一)
2010年5月,《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出版,有老師打電話:管老師,一晚上我把你的“主張”解決了?!段业淖魑慕虒W主張》,全是我心里流出來的大白話、大實話。
(二)
寫作文,有沒有技巧?很多老師說“有”,魯迅、老舍們說“沒有”。兩者不矛盾;兩者不在一個緯度。有的是“文字技巧”,無的是“文心技巧”?!拔男募记伞薄ⅰ拔淖旨记伞?,哪個更重要?——“文心技巧”。以我目前的研究,“文心技巧”主要包括“發表意識”、“讀者意識”、“真話意識”、“作品意識”,以及“心靈敏感力”、“現象思辨力”。
作文和發表,不是婚姻關系,就是血緣關系。無視“發表”的作文教學。是斷了血緣、破壞了婚姻的殘缺的作文教學。沒有發表,作文就沒有讀者,沒有讀者的作文是“死”的;沒有讀者的作文教學,怕也是半死不活的。
一次次的“發表”。學生才會真切感受到。作文就是“拿起筆來說話”,才會和“作業”本質地區別開來。一次次的“發表”,學生才會享受到寫作的快感、榮耀感和幸福感;一次次的“發表”,學生才會知道,作文是有人讀的,是有“讀者”的,才會建立起“讀者意識”,才會懂得夏丐尊說的“讀者意識是最大的寫作技巧”。有了發表,有了讀者,能解決困擾語文老師的“假話、空話、套話”,你說假話,同學會站出來指正你、指責你。
“發表”,也把學生的“作文”變成了“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當下的“作品”。作家有他當下的作品,孩子也有孩子當下的“作品”。發表的有限性,促成了作文的競爭性,有競爭才有“精進意識”、“精品意識”,才能消滅“作業意識”,作者才會不斷修改,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不重復自己,也不重復他人。
作文教學不能只看寫出來的“文”,還要看寫作文的那個“人”。要使學生的心靈敏感起來,要使學生思辨起來。一個心靈麻木的人,永遠也寫不出感人的作文;一個從不思考事件內涵的人。永遠也寫不出有見解的作文——成人有成人的見解,兒童有兒童的見解。
(三)
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信奉“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陀^的事物需要客觀的觀察,作文教學由此陷進“觀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認為只要有了觀察。寫作素材從此源源不斷。我的視力比老婆大人好,我找襪子也有方法,一個抽屜挨一個抽屜找。每次都是視力比我差的老婆先找到,你說氣人不氣人。
很高興地看到,“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被越來越多的人徹底否決。對寫作而言,重要的不是進入你大腦的是什么,而是進入大腦的那個東西,在你心靈的湖上激起了什么。寫作文,要寫出心靈之湖上的、完全屬于自己的“浪花”。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物質世界;一個是內在的心靈世界。比起教學生睜大眼睛、耳朵去“觀察”外在的世界。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內在的心靈的世界,更重要。
“留心觀察”四個字,重在“留心”,而非“觀察”。老婆找家里的東西,總比我快、狠、準,秘訣是,她對家里的東西留心。不“留心”,不“用心”,不將你的“心”“留”在所“觀察”的“桔子”上,你把桔子捏爛了、嚼出渣來了,寫出來的,照樣干巴巴?!坝^察”只是“發現”的一個外部條件,而且是一個不成正比的條件。眼睛好、視力強、聽覺好的人,不表示他善于“發現”;一個掌握觀察方法的人,也不表示他善于“發現”。
肖復興說,“感受”重于“觀察”。“感受”是內在的。歌德認為,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口五官外,還有一種“內在感覺”;寫作,要將人的目光從紛亂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內在感覺”。寫作,說到底,是心靈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不是耳朵的活、鼻子的活——“內在的發現”重于“外在的觀察”,這是我的作文教學主張之一。
(四)
“作前指導”。一是“指導學生寫什么”:二是“指導學生怎么寫”。前者,擔心學生沒東西可寫。實際上,不是學生沒東西寫,而是我們從沒有告訴學生。寫作文就是寫自己的那點“破事”,那點“小心眼”、“小心事”。只要讓學生寫自己的事兒,哪會沒東西呢?后者,“文心技巧”第一,“文字技巧”第二。假設解決了“文心技巧”,那么,“文字技巧”放“作前”還是“作后”?我選“作后”。“作前”,很容易成為學生作文的束縛,很容易出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多的學生作文都長著一個模樣,它跟強調、強化“作前指導”,有密切的關系。 “作后講評”就是先“號脈”,再“下藥”,這藥就能下得準。即使不藥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學生已經寫出作文了呀。先讓學生寫,寫出來了,有什么問題,我給你診斷,給你開藥方,給你治,這就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閱讀教學是“單文本”教學。作文教學是“雙文本”教學:一是教材;二是學生的作文。“作前指導”為中心的作文教學,以“教材”為本;“作后講評”為中心的作文教學,以“學生”為本。要上好“作后講評”,老師就要認真批改、研讀學生作文。就能知道自己班上的學生作文的優點和缺點,就能從學生作文的實際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作后指導”“作后訓練”。這樣的“指導”“訓練”。很容易切入學生作文的最近發展區域。
盆景制作有兩種典型方式。一是強制地將枝桿朝著人為的方向前進。從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順著枝桿原有的姿態,做必要的牽引,每一個盆景都是不可復制的。當前大量存在于一線的,以“指導”為中心的作文教學,就是第一種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講評”為中心的作文教學,走的恰恰是第二種盆景的制作方式,那是有藝術生命的。由此,我提出:“作后講評”重于“作前指導”。
(五)
《我的作文教學主張》,還有六個“主張”:1,“興趣”重于“技能”:2,“生活”重于“生成”:3,“多改”重于“多寫”;4,“真實”重于“虛構”;5,“課外”重于“課內”;6,“寫作”重于“閱讀”。
我的作文講評課堂
(一)
陸續有一些地方,邀請我上作文課,我不好意思地拒絕。不是我保守,而是我不會“上”。大家都上“作前指導”,我只上“作后講評”。一天,一位同志很不解地問:“管老師,你不會上課,那你研究個啥呢?”
2009年春,沈高明先生邀我參加“第四屆鳳凰語文論壇暨新課程習作教學研討會”,兩老師一組,第一天,A老師上“作前指導”;第二天,B老師上“作后講評”。這是我首次在省級活動中亮相“講評”課。課畢,主持人走上臺,對我說:“管老師,你雷倒了一大片?!?/p>
我開竅了,“講評課”不就是“作文課”嗎?于是,我上起了“講評課”:對方提前一周,將學生作文寄給我,我研讀學生作文,備好課,去上課。2010年春,浙江大學“千課萬人”組委會邀請我上課。課后,老師們發來了很多互動短信:
“號得準。治得妙。作文講評課還可以這樣上!不虛此行!那樣的‘套話病’,我們是不是都曾作為經驗傳給學生?今日聽來,如芒刺在背,卻亦酣暢淋漓!”
“淋漓盡致的展示,開膛剖肚的診斷,四十分鐘,管老師帶孩子們經歷了一場非比尋常的頭腦風暴!作為老師的我亦受益匪淺!”
“什么是生本課堂?管建剛老師的作文講評課就是最好的詮釋。怎樣教好作文?管建剛老師的講評課就是最好的典范。我們就該這樣引、這樣教!”
(二)
我的“講評課”,很簡單,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語言的欣賞。請看教學片段——
★我腹背受敵,四面楚歌,自然以失敗而告終?!獓楞¤?/p>
★又來了一聲“咕咚”,我努力地聽,奮力地找,還是一無所獲?!惡接?/p>
師:畫線部分,再讀。畫線部分,讀來朗朗上口,有節奏感。有節奏感的句子,是美的。再看:
●我們觀賞了平時早有耳聞,卻未曾見過的動物:鱷魚、猴子、大象、羊……我們還做了許多平時期盼已久的事:拿草喂了羊,騎了大象……
師:“平時期盼已久”,后面少了點字,沒了節奏感,你會加嗎?
師(學生答不上來):需要SOS嗎?(生笑)
生:要。
師:平時期盼已久。卻……
生:平時期盼已久,卻未曾做過的。
師:“動物”是兩個字,“事”一個字,怎么改?
生:改成“事情”。(生讀改后的句子)
師:這一改,朗朗上口,有節奏感。語言的節奏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改的、煉的,正如詩人盧延讓說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陳航宇、嚴恪琚,你們做到了,了不起。
——“講評課”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大面積欣賞學生的作文,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抓“好句子”。對于全班同學來說,人人都寫出一篇好作文,得到大家的欣賞、贊美,那不現實。好句子,努力一下,則人人都做得到。欣賞好句子,給每位學生帶來表揚的可能。
第二個環節:語言的挑刺。請看教學片段——
1 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師:這次作文寫人,不少同學寫到人的外貌。請看:
●他有一張可愛的臉,短短的頭發,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的個子高高的。臉上兩條彎彎的眉毛如月牙一般,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有一對長長的眼睫毛。
●她有一頭烏黑的秀發。長長的劉海遮住了她的眉毛,劉海下是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還有一個櫻桃小嘴。
師:這些人的眼睛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師:對,這就是傳說中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眾笑)。
2 水汪汪的大眼睛
●方方的臉上繡著一雙黑色的粗眉毛。長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
●長長的劉海下襯托著她瘦小的身軀:水汪汪的大眼睛眨來眨去的;眉毛不長不短,招人喜愛,圓圓的鼻孔特別光滑。
師:“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寫了。寫什么——
3 水靈靈的大眼睛
●他,有著一個圓溜溜的大腦袋,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嵌在上面,顯得炯炯有神,一頭烏黑的頭發,把他裝扮得天衣無縫。
●她那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最喜歡穿紫色的衣服。
●他常常理一頭短發,水靈靈的大眼睛上,還有兩簇濃濃的大眉毛。
(“水靈靈的大眼睛”下畫紅線,眾笑)
師:(板書“大眼”,回身)驀然回首,大眼帥哥、美女無數(眾笑)——這是一種病,外貌描寫的病,“大眼”病。
——“講評”課不能光說好話。要指出切實的問題。這節課治“關聯病”、“我想病”,下節課治“開始病”、“然后”病,再下節課治“說病”、“大眼病”,一個病一個病地治。不期望一節課治百病,也不期望一個病能一次性治好。一學期、一學年地“浸”,學生的語言就會干凈起來、利索起來。
第三個環節:作后的指導。請看教學片段——
1 欣賞
師:(連續出示三句“……這就是我的同桌”)劉琰鍇的這三句話,都在每段的最后,我由此看出,他的作文設計過的。
師:(出示:鏡頭一、鏡頭二)武雋如,你為什么要這么寫?
生:寫之前,我想了怎么寫。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用“鏡頭一、二”,我就用了這個方法。
師:寫之前,想了一下,這就是構思。
師:寫之前,你不設計、不構思,可能會成為“自相矛盾的楚國人”。請看——
2 病例一
●總起: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嚴于律己。
●總結:這就是我的同桌,一個學習好的同桌,我喜歡我的同桌。
生:總起句說“嚴于律己”,總結句卻說“學習好”。自相矛盾了。
師:用你的總起句戳你的總結句,會怎樣?(眾笑)我們是××小學,作文有了這毛病,那我們不就成了“自相矛盾的××人”?(眾笑)——張渝敏就處理得很好:
★我有一個脾氣“古怪”的同桌,有時他熱心得像天使,有時卻可恨得無法比喻!
★我的同桌,一個熱心而又可恨的人。哎呀,那不就是白旭宸嘛,都是老同學了。
師:我從她的總起和總結,看出張渝敏是思前想后、瞻前顧后的,這就是構思。前面那個同學的自相矛盾,怎么辦?
生:如果寫“嚴于律己”,就不要總結;如果寫“學習好”,就不要總起。
師:這是個辦法??赡阒绬?光有總起或總結,也會“自相矛盾”。請看——
●總結句:我的同桌,是個很善良的人。
①同學生病第一個去幫忙。
②同學嘲笑我,她鼓勵我。
③我的胳膊受傷了,她帶我去醫務室。
④她有時丟三落四。
⑤她有時看書低著頭。
生:第四和第五,不是寫“善良”,矛盾了。
師:那個同學,寫之前,沒有這么想一想啊。再看:
●總結句:我的同桌,在我的記憶里,總是那么三心二意。
①不服輸。
②不講衛生。
③寫作業三心二意。
④愛打籃球。
⑤自言自語。
⑥字跡潦草。
生:只有第三個和總結句是吻合的。
生:第六個也可以,三心二意導致字跡潦草。
師:早上,媽媽去買了魚、肉、黃瓜、芹菜、雞蛋、白菜,中午做菜,是不是把所有的菜放一起煮一下?
生:不是的,要分幾個菜來做。
師:對啊。那個同學的確愛打籃球,的確不輕易服輸,可那要另外炒一盆“菜”,再寫一篇“文”。一個人有多個特點。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有整潔的一面,也有邋遢的一面。你不要指望用一篇作文,把人的所有特點都寫進去。一篇文章,寫一兩個就夠了。
——大師格羅培斯設計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讓人撒上草籽,任游人踩出一條條“路”來,這就是世界“最佳路徑”。從學生的作文實際出發的“練”,看起來無序,實際有序,它遵從的是學生寫作實際需要的“序”,隨學生的實際作文“踩”出來的路,靈活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講評”就是作文教學的“最佳路徑”。
(三)
有老師問我,管老師,你怎么就這三環節、一模式啊?我笑笑。自知者明。我知道自己有多少天分。我這一輩子,只打太極拳,把太極拳打好,把太極拳的精妙都悟出來,也不枉此生了。
我的作文訓練系統
(一)
這兩年,在廣東、廣西、山西、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方,我的“評講”課,我的“先寫后教”“以寫定教”,得到了老師們的熱切回應。每一次的課,我都無法試上,無法復制;每一次的課,都是“唯一”。朋友問我,你的膽子真不小,敢這樣“接課”?不是我膽子大,而是,我心中有一個“作文訓練系統”。
(二)
欣賞學生的語言,我有自己的欣賞系統,如“親切感”、“現代感”、“幽默感”、“含蓄感”、“節奏感”、“立體感”、“音韻感”、“新鮮感”、“書面感”、“‘勇’感”,等等。有了這個系統,第一個環節,欣賞學生的語言,我不怕。
學生作文的“語病”有兩類,一類是地方病,一類是全國通病。我的腦子里,有25個“全國通病”,如“關聯”病、“我想”病、“我”病、“開始”病、“然后”病、“少年癡呆癥”、“說”病、“網語”病、“感嘆號”病、“大話”病、“套話”病、“今天”病,等等。有它們打底,第二個環節,語言的挑刺,我胸有成竹。
第三個環節,“作后訓練”或“作后指導”。我的肚子里,裝了四大類、55個訓練的“招兒”,如“心靈敏感力”訓練、“現象思辨力”訓練、“描寫力”訓練、“架構力”訓練。一看學生的作文,一搭脈,我知道哪里好,哪里有問題?!昂谩被颉安缓谩?,會和我肚里的“招兒”,全自動檢索、匹配。第三個環節,“作后指導”或“作后訓練”,我一點也不緊張。
(三)
2011年,春暖花開,《我的作文訓練系統》一書,將和大家見面,這是我所期盼的,也是我所擔憂的。期盼的是,這些年的研究又一次得到了“物化”;擔憂的是,作文的“序列化”,很容易導致“僵化”。怎樣解決這一矛盾,“先寫后教”、“以寫定教”、“講評第一”,成為我的呼喊、我的吶喊。
期待更多的同行、同道,一起關注“綠色環保”的“作后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