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常識,修造房屋時最重要的是加固其支撐性結構。以砌墻為例,有的墻不砌不要緊,但承重墻不砌,房屋就會倒塌。同樣,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的知識不學、少學或學得不好并不要緊,在后續學習中可以自我修復和完善,但核心知識理解、掌握不到位,就會影響今后主動建構學習,影響問題順利解決,降低數學學習的質態。在這里,所謂數學核心知識,是指那些結構明確、適用范圍廣、自我生長和遷移能力強的基礎知識,它們在數學課程和教材中處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主干地位,具有內在邏輯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所以,加強數學“核心知識”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深層改革呼喚加強“核心知識”教學
1 從教材層面看。需要以“核心知識”凝聚教學內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優化課程結構。適度減少學科課程比重”,“合理設計課程內容”。江蘇省教育廳沈健廳長也曾表示,要在達到新課程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研究在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的不同培養對象應該掌握什么知識。學科課程內容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把初中內容下放到小學,也不能把高中內容下放到初中。
可見,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基礎性和普及性的精神,其教學內容完全可以簡約一些,更具彈性一些,使得每一個身心發育正常的學生都能夠學好數學。在這里。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精選什么樣的知識重組教材,毫無疑問,應該是學生素質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最基礎、最核心的知識。以這些“核心知識”來統率教學內容,可以有效降低知識點的零散程度,實現減量不減質的目標。
2 從教師層面看。能夠借“核心知識”促進專業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學階段的知識都是基礎知識,沒有主次之分。但是,教師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平均著力、就題講題、不抓要領、糾纏細枝末節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走進“題海戰術”的怪圈。這顯然是造成教師教得辛苦但效果依然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梳理、篩選并把握小學階段的數學核心知識。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師通過挖掘核心知識的本質特征及其內隱的數學思想方法,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重構內容結構體系,能夠更好地促使他們思考如何高效達成教學目標。“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落到實處。
當習慣于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觀照“核心知識”,教師就會主動整合教學內容,擠出時間,騰出空間,引領學生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始終關注課堂生成,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同時,才會有時間總結教學的成敗得失,思考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這樣,教學就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的生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會成為可能和自覺。
3 從學生層面看。可以用“核心知識”優化學習質態。
數學學科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對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科學精神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99.95%以上的人一生中不以數學為職業,絕大多數人走出校門后一輩子都不要解一元二次方程,不需要做幾何證明題……所以,我們應該突破漫天撒網的傳統思維。通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體驗內化。讓“核心知識”在學生心中扎根和生長,形成并不斷完善認知結構。進而養成主動吸納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抓住核心知識,就可以將學習興趣、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充分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主動地建構,深刻地體驗。從而高效達成“三維”教學目標,實現心靈舒展、情智共生。由于核心知識本質和內隱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加之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參與、深度參與,學習質態必然改善,學習效率必然提高,“減負不減質”就會成為現實。
二、小學數學核心知識的表現形式
小學階段的數學核心知識,主要包括搭建小學數學課程和教材框架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概念、數的意義和運算的意義、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基本數量關系、幾何圖形特征和計算公式等,以及其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們是保持教學內容前后連貫和一致的紐帶。概括起來說,數學核心知識包括基本原理、基本關系、基本方法、基本問題四大方面。這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載體。
1 從數學整體看。核心知識是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我們可以從3個維度加以分析和把握:第一。核心知識表現為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數與代數領域的集合與對應、函數與方程思想;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數形結合思想: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數據分析方法、隨機思想。第二,核心知識表現為對后續學習產生重要影響的常用思想。如,分類與比較,猜想與驗證。第三,核心知識表現為對于解決問題具有直接作用,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方法。如,逐步逼近和枚舉。
2 從四大領域看。核心知識是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關系。
在“數與代數”領域,數和運算的意義、運算的規律和性質、方程等是當然的核心知識。例如,幾乎所有的運算方法都是建立在數的意義基礎之上的。像進位加法中的“湊十法”正好與數的十進制相吻合:算理幾乎都與運算律、運算性質有關,像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就與乘法分配律有關:解決問題的列式依據往往歸結為四則運算的意義。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核心知識包括圖形的概念和特征、長度面積體積單位的計量、計算公式的推導等。例如,圖形概念和特征直接影響后續知識的學習,像正方體的表面積可以根據其特征直接進行計算:單位計量主要是滲透從直接計量到間接計量的思想方法。進而認識到量出兩維(或三維)之值,算出乘積,即可推導出面積(或體積)計算公式。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核心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重點在于分類和分段整理數據,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等統計量分析數據;第二,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需要弄清楚每一個事件都是等可能事件。至于實踐與綜合領域,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加強核心知識的綜合應用。
3 從知識序列來看。核心知識一般處于知識序列前端或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拐點和節點。
在人類的知識中。大多數知識是以鏈狀、網狀或蜂窩狀序列呈現的,處于序列前端和拐點、節點,具有自我生長和遷移能力的知識就是核心知識。以乘法序列為例,表內乘法、整十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乘法、分數乘法,就是其中的拐點和節點。以分數序列為例,分數的意義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第一。是把1個物體、1個圖形等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第二,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第三,是引入單位“1”并對其進行平均分;第四,是分數和除法的關系,這是分數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弄清楚這一點,就可以對兩個數量任意進行倍比。所以,分數的意義是小學數學的一個核心知識點。以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序列為例,從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開始,引導學生感受、領悟“轉化”策略。這里需要注意3個方面。一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轉化),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怎樣轉化),三是通過討論、比較、分析,弄清前后的關系(轉化依據)。到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只需要解決后兩點問題:到了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只需要解決最后一個問題即可。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也是一個核心知識。
4 從知識的某個段落來看。核心知識是一些基本問題。
所謂基本問題,是指那些看似簡單,人們習以為常,但很容易被忽略甚至出現理解偏差的“小”問題。例如,24時記時法中如何確定一天的起點和終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學生表述為“兩條短邊之和大于長邊”怎么辦?小數乘除法為什么要轉化為整數乘除法?從3的倍數特征為什么會想到各個位上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為什么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要用乘法計算?圓的面積計算為什么要切分成若干等分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從而化圓為方進行研究?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如何應對形如“10-x=3”的方程?……
為了明晰核心知識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其整理為下表:
我們知道,知識是思維的產物、智慧的結晶。我們還知道。沒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問題解決能力。但這并不是說知識越詳盡就越能夠為學生提供可靠的知識基礎。蕪雜的、表層的知識,遠沒有結構的、核心的知識基礎堅實,功能強大。因而,對于核心知識,我們有必要對其前后聯系進行深度挖掘,準確把握其本質和內核。把握其內隱的數學思想方法,并通過“多元聯系表示”的情境。激活其活力和張力,促使其自主生長和遷移。否則,就難以促使知識間的鏈接與化歸。甚至會造成前后不一。這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是極其不利的。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著,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2]章建躍,聚焦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課堂教學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3]魏光明,尋找數學教學的著力點——芻議數學核心知識的教學,中小學數學,2008,1~2.
[4]魏光明、劉正松兒童數學,能否簡約一些,人民教育,2007,23.
[5]魏光明,讓認知結構具有生長活力,人民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