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中停頓”,也稱“斷句”,是一個細小的朗讀技巧指導話題。很少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所以,當它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闖入我們的視線時,突然地意識到,不能小瞧它。它正在用它的方式提醒著我們的注意。
【課例1】
“一個學生專心致志,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二下《學棋》)
學生練讀時,或許因為閱讀視野不夠寬闊,或許是原有閱讀經驗的干擾,掃視時把“一邊聽一邊看”作為一個意義語組,出現了這樣的句中停頓:“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
教師聽見了,拎出來糾正,應該這樣讀:“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
這樣的停頓,對嗎?
【課例2】
“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一下《詠華山》)
學生出現這樣兩種停頓:
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
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
邏輯上這兩種停頓都可以,但這兩種真的都合適?沒有高下嗎?
【課例3】
聽某班上《夕陽真美》,孩子們讀書:“傍晚,爺爺/和/奶奶/帶著我/去看/日落。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先且不說斷得對不對,遇詞便頓一頓,聽課的老師心里便也跟著頓一頓。
強調讀好“停頓”,能不能如此停頓?
指導句中停頓,歷來是朗讀指導上的重點,尤其是在低年段的朗讀教學中。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家常課,少不了對較復雜的句子停頓的指導,這一切說明教師對“停頓”技能的訓練有著較濃的意識。
然而。“在訓練”與“科學的訓練”往往不是一回事。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現,由于教師對“停頓”缺乏正確的知識支撐從而帶來不科學的指導現象,非常地普遍。
那么。“停頓”的實質是什么?“停頓”究竟以什么為準則?現在,我們重新審視上述的三個課例。
【課例1】缺失科學知識的必然
在教學實踐中,可能方方面面的原因,導致有意無意地回避語文知識教學——當然包括了語法知識。不少專家認為。兒童的理性思維尚未發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整體感悟、多讀多背,重在培養語感。語文知識的教學對學生有害無益。這一觀點不無道理。但如果推向極致,就不一定合適。專家的提法,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廣大教師的認識,導致教師淡化了自身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思考。然而,凡是學習,背后都有對某些知識的掌握起著引導和控制作用的“元知識”,它們可以作為學習工具的知識來學習。在美國、英國的課程標準中。對小學二三年級的詞匯教學,就要求介紹一些關于構詞、結構的知識。這說明,簡單滲透一些語法知識,對理解句子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回到課例1,首先,老師的斷句是錯誤的。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應該做這樣的停頓: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考慮到后半句依舊較長,學生氣息夠不上。還可在“看老師”和“在棋盤上布子”之間作一停頓。這樣的停頓拎清了這個學生是如何專心致志的,把一邊干什么一邊干什么的句子結構梳理得清清楚楚。
那么,這種根據語法停頓斷句的方法可不可以教給學生呢?
指導長句,教師常用兩種方法,一是事先在長句上做好標注,要求學生按提示停頓,并通過范讀,使學生讀好停頓。另一種增強了主體意識,先讓學生嘗試、感悟,通過實踐找到恰當的停頓,再做上標注來讀。這兩種方法,雖有變化,但最終途徑一樣,就是示范引讀。
示范引讀、積淀語感是一種思路。然而,這樣的指導總像遠處天邊的閃電,只突乎一現,還沒有來得及展示美麗的身姿,卻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有好奇的學生問為什么要這樣停頓而不是那樣停頓,我們能不能為孩子揭開這個秘密?
其實可以。
比如,這個長句。只要問上一問——
師:這個句子告訴我們這位學生專心致志時。同時做了哪幾件事?
生:兩件事,一件是“聽”,另一件是“看”。(常常會這樣)
師:說清楚“看”什么?
生: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
師:對,同時做兩件事。一件是“聽”,另一件是“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邊說邊把兩件事點出來)
師:那么,這個句子怎么把兩件事連起來說,課文用上了什么?
生:一邊……一邊……
師:是啊,他專心致志,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干什么)/在棋盤上布子。邊說邊用“/”在句中作標注。
問題問完,句意梳理完,停頓標完。
這樣的問題引導標注法。是借“問”幫助學生理清句子的結構,理清語組所表達的意思。長期用問題引導標注法,學生會漸漸意識到,原來句子是有結構的,表達一個意思的微小語組要連在一起。不能分開,不相連的語組之間可作短暫的停頓。其實我們就是在默默地滲透語法知識了。這樣的指導教給了學生語法停頓的規則以及相關的思維。
【課例2】忽略整體語境的漠然
“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后半句的停頓究竟如何為好呢?
單從這句話而言,兩種停頓都可以,都符合語法停頓的要求,甚至第二種劃分得更細致。那么,是不是兩種都完全合適呢?
別急,并不是符合語法停頓的地方都必須停頓。“停頓”中除了“語法停頓”還有一種叫“強調停頓”(感情停頓)。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而作的停頓,就是強調停頓(感情停頓)。讓我們結合課文語境來思考一下:“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這句話,強調的是山高,高到什么程度?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那么近,白云都在山腰間。這是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根據這樣的理解讀上述句子,應該強調出“山腰間”。第一種停頓,“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讀來就有這樣的強調意味。而第二種停頓法,“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強調了“朵朵白云”之味而消減了“山腰間”的意味。從整段話的語境來看,此句不在凸顯白云之美。這樣一斟酌,怎么讀就更清晰了。宜取前者,而不宜取后者。第二種斷法,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輕聲不輕,出現拖腔等現象。
此時的停頓為的是表達思想內容的需要。它基于對前后文語境的整體理解。如果教師對這段文本有著整體的感受,把握住了整體語境的方向,就能敏銳地捕捉住兩種斷法之間的細微差別。然后將句子放回整段文字中。指導學生弄明白整段文字所要強調的是什么意思。而后再通過對兩種停頓的比較,回味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選出更合理的停頓方法。
類似這樣的走個來回的指導過程,我們的課堂不可缺失。它的呈現,是在默默教導學生,“停頓”的準則除了語法,還有意義。作出什么樣的“停頓”,需要理解文章整體的意義,需要作認真思考。
否則,便會出現類似課例3的現象。
【課例3】為“停頓”而停頓的黯然
不管長句短句,遇詞都要停頓,機械教條,節奏拖沓,使得朗讀失去了應有的靈性,變得讓人黯然無語。
從發生學的角度說。“停頓”是以“連貫”為前提的。是“連貫”難以為繼時產生的。朗讀中的停頓,是朗讀者在連貫地朗讀之后,感悟到在何處停頓可以調節氣息,或者可以更好地表現作品內容、結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才產生停頓的需要,才執行停頓,并不是每一句每一處都要如此停頓。
課例3中,學生讀到:“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短短的句子,學生卻停頓了五次。這樣的朗讀能表達出什么情趣來呢?
停頓本身并不是朗讀教學的目的。朗讀教學在走出空洞的“感悟式”教學的誤區后。切不可為“停頓”而停頓。
在此還想說,要想停,莫忘連。特別是在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氣息持續時間比較短,他們首先需要的是把積累的詞、短語連成句子完整表達的能力。這是學習停頓的先決條件,否則,一切對于停頓的指導都是無下位知識基礎的上位學習,這對于技能學習來說毫無意義。
所以在“句中停頓”之外,我們還要注意以下技能的訓練。
連讀:不要逐字、逐詞讀,避免造成句子字化、詞化的現象。
掃讀:第一次沒讀通順,從不通順處重讀。
讀前看后:讀前面的內容時,眼睛已經往后觀察。讓兩種知覺系統高度自動化整合。
這些技能是學生讀通順、讀流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