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要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征。實現美術課程的價值。就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
現試就小學美術課在廣泛的課堂文化背景下進行德育的有效滲透問題,從學科內容、非智力因素、傳統鄉土文化和教學細節等方面來闡述筆者的主張,供同行參考。
一、深挖學科內容的德育因素,打造內容豐富的課堂文化,有效體現美術學科的人文價值。
學科內容或是美術學科某一領域的教學內容。或是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內容。或是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內容。教師還可以以審美為核心,創新和開發新的教學內容,將它充實到學科教學中來。學科內容的拓展補充,增強了課堂文化的“軟實力”,即對教材的深度處理、挖掘、整合,使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德育因素能有機地與美術技能訓練融合起來,使學生能提高視覺識讀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審美體驗。
在本學科里深挖教材的德育因素,如在浙美版四年級《巧折巧剪》一課中,我們不但可以讓學生學會剪紙的各種形式。還可以深挖剪紙內容的思想內涵和剪紙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如在欣賞時出示陜西特色剪紙窗花,“陜西十大怪”所表現的內容是當地的風俗特色。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進一步深挖,窗花所體現的紋樣有對高原窯洞、牧羊和耕種生活的簡練概括。體現了對生活的關注和熱愛。再進一步探討人們貼這些窗花的原因,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然后指導學生剪作品,又是對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的顯性表達。剪出的作品又可以裝飾在教室走廊及社區,用作品去表達自己思想的意愿和感染別的學生。
在打造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堂文化中。為了增強感染力,往往采用與其他學科結合的方式,旨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發現美,感受美,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激起學生的審美體驗。如有一位名師在上人美版11冊《家鄉的老房子》時,先是出示教師自己拍來的本地老房子的圖片,欣賞老房子精美的木刻、巧妙的卯榫結構,印證歷史的古樸,來豐富學生的視覺感知。然后播放了教師制作的關于老房子的音畫同步材料課件。一曲悠遠的《思鄉曲》,一張張充滿歷史滄桑的老房子圖片,一段老師深情朗誦的富有感念意味的散文詩,讓學生在聽、看、對文字的回味當中。體會了老房子在心中的張力。心中油然對家鄉產生留戀懷念之情。再讓學生帶著對老房子的向往。在空白書簽上描繪印象中的老房子一角。把學生對老房子的感受體驗帶到平時的讀書生活中去。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我想,這種教學藝術帶來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終生難忘。
二、引導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打造全面發展的課堂文化,有效地促進德育目標的深層內化。
筆者所在學校是典型的農村小學。學生都是農家子弟,他們的生活經歷,都是與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樣,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逐漸遠離了農村本土的傳統文化的洗禮。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對美術的濃厚興趣,幫助樹立正確的態度,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打造全面發展的課堂文化,有效地促進德育目標的深層內化。如學生作品三,這是根據一首古詩畫出來的漫畫作品。我們可以從中讀出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現出的信息。學生有向往自由快樂生活的愿望,有著對學習的愛好。放風箏等是童年美好興趣的體現,而在自己玩樂的同時,據作者說,她也已經意識到了父母的艱辛。自己有感而發。要認真畫一幅畫來表達對父親的愛,這才有了這件作品的創作。看來,我們平時在指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技能的同時。應多關注非智力因素的激發和調節。如鼓勵學生用意志做支撐完成一幅需要好幾天才能完成的線描畫:用對家庭美好生活點滴的愛的關注畫出親愛的爸爸媽媽:用著名畫家刻苦學習的精神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等等。這些智力的或非智力因素調動起來了。學生各方面都發展了,課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也就強化了。人格得到極大的完善,內心更加健康,道德的內化更深入。
三、弘揚傳統鄉土文化,打造貼近生活的課堂文化,有效地引領精神世界的合理回歸。
在小學美術課堂文化營造過程中。我們應挖掘本土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發揚鄉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孩子們去思考、去體驗、去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筆者認為:最土的往往是最能打動人的。當我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了解自己的先輩艱苦樸素的生活狀態的平臺,透過美術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內心與原生態的鄉土情結做個對話。在學生心中融入濃濃的鄉土情懷。如筆者嘗試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草鞋,編草鞋,穿草鞋。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針對學校周邊有許多古玩企業,鎮里興建中華古舊家具城的特點,讓學生參觀,看看一些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舊家具、陶罐等古玩,聽聽工作人員對其中典故的介紹,尋找這些壇壇罐罐的鄉土蹤跡和歷史積淀。通過打造這種鄉土課堂文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感受鄉土文化的美。充分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中積淀著社會生活的意蘊,是情與理的融合,表現為感情的凈化和不斷流動的過程。讓學生帶著情感用各種繪畫形式創作,把看到的、想到的紋樣、形狀進行藝術加工。學生得到的是一次藝術的愉快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神圣洗禮。
四、巧借教學細節的藝術處理,打造精細育德的課堂文化,有效地加強德育滲透的鏈接溝通。
教學細節的處理。往往會閃爍出教學藝術的光芒。教學細節常常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契機。巧借教學細節的藝術處理。打造精細育德的課堂文化,能夠有效地加強德育滲透的鏈接溝通。在學生的舉手投足間滲透德育,在學生的一句回答中引導思想,在一個眼神里傳遞信息。如美術課工具擺放使用的習慣教育,傾聽別人回答問題的禮節,對學生一個小差的提示,對學生一次進步的鼓勵,都會在學生心中吹起徐徐春風似的道德漣漪。巧妙地利用課堂生成,更是滲透道德教育的有利時機。有些環節在課前預設中是沒有的,教師也是無法預測的。在千變萬化的課堂中,意外的事件往往考驗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應變能力。變意外事件甚至是意外事故為一次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無疑是保護了學生的興趣。更是給了學生一次道德洗禮的過程。例如:筆者在教學一堂添畫課時,一位學生出現了惡搞現象。他給繪畫形象畫上了一支大大的香煙。引來其他學生的關注。以下是部分教學環節的實錄:
生:(告狀的語氣)老師,某某同學在畫魚嘴巴抽煙!他是我們班里的吵客大王。語文書上每個人都給他畫上了香煙。(那位學生有惡搞后的竊喜)
師:真酷!這是你自己吧?
生:不是我,是我的哥哥,他才14歲,就在偷偷地抽煙。
師:抽煙好嗎?
生:(搖頭)
師:你畫的香煙好大呀!在這張紙上把抽這種大香煙的后果畫出來,給你哥哥去看,好嗎?
生:我要畫得讓他嚇死,讓他明白吸煙的害處。那條魚的半個身子是好的,還有半條是骨頭……
師:老師希望大家在構思一幅畫的時候,能考慮一下。自己想要向看畫的人表達什么情感和信息。
生甲:老師。我想把這個圖像畫成一盞照亮我的人生道路的燈。
生乙:老師。我想畫一只大酒缸,里面有一個人喝醉了酒在開車,被警察叔叔抓到了。我要勸所有的司機,不要酒后開車。
生丙:老師。我想畫一條會清理垃圾的魚,通過它告訴人們不要破壞環境,自覺保持環境衛生。
……
我們的生活因每個人的個性存在而豐富多彩,美術課堂文化也因學生的個性而五彩斑斕。我們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應發揮學生的個體獨創性,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的創造力。當學生出現惡搞時,我們作為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適時地給學生一種暗示,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心境中,去體會感悟,去辨別是非。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很好地給予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這些都需要我們深思。
課堂是一個小社會。美術課堂文化則是學校校園文化的有效補充。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依賴于在課堂這個小社會的務實推進,遍地開花。建設和營造廣泛的美術課堂文化,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是我們每一位美術工作者的重任。我們要立足本職,深挖教材巧育德,全面育德重養成,發揚傳統求回歸,精細育德促溝通。力求形式上的美感——線條和色塊的組合,與思想內涵上的美感——對生活真諦的自然回歸,兩者有機結合。教師需要做的是堅持再堅持,學生偏離方向了拉一把,學生找準方向了推一把,讓學生朝著美的本質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