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板效應”和“結論先行”使閱讀教學在“滑冰”
反思閱讀教學“高耗低效”之因,之一便是文本解讀的無效或低效。而文本解讀的無效或低效,往往又是“套板效應”和“結論先行”在作祟。所謂“套板效應”,是近代文藝心理學的術語,原指“一件事物發生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見朱光潛《咬文嚼字》)“結論先行”是指學生閱讀課文之前,頭腦里先有了關于課文內容、形式方面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不是從閱讀感受中歸結出來的,而是從別的一些途徑直接獲得的。如學生對《課課通》等教輔資料上內容的“搬運”,或是源于“預期心理圖式”等。
假如把文本比作水,“套板效應”和“結論先行”便是結于文本之水面上的一層厚厚的冰,它遮蔽了文本之“水”。于是,老師帶著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只能在“冰面”上進行從現象到現象的平面滑行,學生既感受不到“水”之樂,更領略不了“水”之奧秘。
二、“破冰去蔽”。教師帶領學生“滑水”
“滑水”,本來是指借助動力的牽引,在水面上行走的水上運動。既可以使人感受高速滑行帶來的刺激,又能使人體會翻、轉、跳、躍帶來的快樂。
我認為,要想提高文本(尤其是經典文本)解讀的有效性,讀出文本內在的密碼,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首先要“破冰去蔽”,即要打破遮蔽文本之“水”的冰面,讓閱讀能進人文本之“水”;去掉因“套板效應”和“結論先行”而形成的一般化的、現成的、空洞的概念,像剝筍一樣,把文本中間非常具體的、微妙的內涵以及潛在的矛盾揭示出來。
有效的閱讀教學不能“滑冰”,而要“滑水”。教師要發揮動力的牽引作用,讓平靜的文本之“水”激起浪花或掀起波瀾,帶領學生在“滑水”中體會“水中”運動的妙趣。它的基本策略是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咀嚼矛盾。因為,語文教育專家孫紹振先生說:“分析作品應從揭示矛盾開始,沒有矛盾,沒有差異,就無法進入分析的層次。關鍵是如何把矛盾揭示出來。因為一切經典文本都是天衣無縫的,矛盾不在表面,不是現成的。得有一種方法,最好是具有操作性的,把矛盾揭示出來。”
1.“沉入詞語”,揭示詞語字典意義和語境意義之間的矛盾。
南帆先生提出,文本細讀要“沉入同語”。為什么是說“詞語”,而不是“句子或語段”呢?因為“詞語”是最小的意義單位。細讀文本,就是要細讀到最小的意義單位,要一個詞一個詞地咀嚼。為什么要“沉入”,而不“跳人或進入”呢?因為將文本看作是“水”,細讀文本,就要求讀者將整個身子都浸入水中,讓身子與“水”全方位接觸。
如,古詩《池上》教學片段:
師:小娃明明是“偷采白蓮回”,怎么會是天真可愛呢?難道“偷東西”是好事?
生:我覺得這里的“偷”與我們平時說的“偷”意思不一樣。
師:那這里的“偷”是什么意思?老師查出“偷”在字典里有四種意思:①私下里拿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②瞞著人。③抽出(時間)。④茍且敷衍,只顧眼前。請選擇一種恰當的意思。
生:這里的“偷”是指“瞞著人”的意思,指小娃瞞著大人去采白蓮。
師:一個小娃瞞著大人撐船去采白蓮是很危險的,怎么還天真可愛呢?
生:我從圖上看出這個小娃很能干,撐船的動作很老練,所以不會有危險。
生:他用一張大大的荷葉戴在頭上做帽子,看上去很調皮,很可愛。
生: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個小娃瞞著大人去采白蓮,說明他很頑皮,雖然有些冒險,但卻反映他很能干,很可愛。
師:是的,詩人白居易就目睹了這一幕,他覺得這個小娃“人小鬼大”,天真淳樸。這個“偷”字太傳神了。
老師抓住了“偷”字字典意義與語境意義之問的矛盾,激發學生去想象、品味語言之妙,感悟經典文本精華之所在。
2.還原比較,揭示藝術形象與原生形態之間的矛盾。
文本閱讀。要想讀出它的精妙之處來,就要善于運川還原比較的方法,將作品所表現的對象(人物和事物)的原生態的未經作者心靈同化的狀態和邏輯想象出來,讓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對比,揭示矛盾,比較特點。
如有老師在執教《月光啟蒙》一文時,在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悟月光的美妙、歌謠的美妙和母親的美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引出矛盾,引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沖突,將“月光、母親、故鄉”的意象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之中。
師:明明是這位聰明的母親,用民歌民謠、故事謎語,用她的愛啟蒙了我,可是課文的題目卻為什么偏偏說成是“月光啟蒙”呢?
生:因為母親是在月光下啟蒙我的。
生:因為我小時候的意識是朦朧的,而母親給我的感受又是甜美的,就像那月光。
師:哦,母親就像那月光一樣,把朦朧給照亮。
生:因為月光下一切都很美,很有意境,給作者以想象的空間。
師:是的,月光很美,月光下的母親也很美,一切都很美,母親、月光、歌謠三者糅合在一起,顯得更美。在這里,母親是指月光下這一刻的母親,月光是指母親創造的“我”的幸福的童年生活中的月光。母親、月光這兩者不能分割,要融合在一起,我們叫做——意象。
師:“月光啟蒙”,月光是個象征,象征了母親的寧靜、美麗、圣潔……所以說,這個題目很妙,是母親啟蒙,是月光啟蒙,是月光母親,是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隨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老師抓住題目這一矛盾,引導學生理解“母親”和“月光”之問的聯系。通過討論,讓“母親的愛”和“月光”形象疊印起來,水到渠成,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經歷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美妙體驗。
3.對比咀嚼,揭示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之間的錯位反差。
閱讀文本,如果在冰面滑行,就只能發現文字的實用的情感價值。經典文學作品常常以特殊的情感打動人,這種特殊的情感超越了實用功利的情感價值,是美好的,所以也叫做審美價值。實用價值與情感價值是有錯位的,有差異的,而它們之間的錯位距離越大,抒情的感染力就越強。
如《水》一文教學片段:
師:僅僅是“一勺水”,要分給四兄弟“淋浴”,能用“傾注”嗎?能“像一條小溪流”嗎?能“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嗎?是不是矛盾了?
生:我認為不矛盾。“一勺水”要給四兄弟“淋浴”,的確是太少了,但是,當時對于我們四個“快要風干的狗尾巴草”來說,哪怕是一滴水也顯得十分珍貴,何況是“一勺水”呢!
生:這一勺水是母親親手從水窖中打起的涼水,加上母親還一手拿著一把麥稈扇往我們身上扇風,就更加涼爽、舒服。水雖然少,但感覺那水很多。
師:是的,此時此刻,這“一勺水”的價值是寶貴的,情感是神圣的。因此,“傾注”、“像一條小溪流”等描述,不但不矛盾,反而將“一勺水”帶給我們四兄弟的肌體的涼爽與舒服、內心的愜意與幸福真切地表達出來,起到了一般語言難以表達的效果。
這里,教師充分利用了“一勺水”描寫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之間的錯位和差異,對比咀嚼。從語言的實用價值角度分析,這段描寫顯得夸張,感覺有些不切實際。但是,從作者的心靈出發,細細咀嚼,這種看似矛盾、看似不切實際的語言描述,卻是那么的生動傳神,從中我們能品味出作者淋漓盡致、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魅力。
經典文本之所以不朽,肯定有它不同凡響、小可重復之處。因此,經典文本只有不斷地重新闡釋,它才會在不同的語境中、背景下,獲得新的意蘊。面對經典文本,尤其是在那些學生忽略過去的,沒有特別感覺,以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教師要善于“破冰去蔽”,引導學生發現矛盾,揭示矛盾,進行比較和咀嚼,從而感悟其精彩的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