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央視節目主持人崔永元,不止有良好的公眾形象,并且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倡導慈善。他成立了“崔永元公益基金”,主要項目是提高鄉村教師綜合素質的體驗式培訓。他還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前已經拍攝了超過12萬小時的錄像片,記錄了許多已經失去和即將失去的文化歷史片段。下面這篇文字是他對慈善的一些認知。
對慈善,我曾有過認識誤區,最早我覺得這輩子都輪不上我做慈善,因為那是有錢人的事。我當時想,什么叫慈善?一出手就捐五千萬,那才叫慈善。像我們見到誰受難了,捐一塊錢,那不叫慈善,我一直是這樣理解的。后來慢慢在采訪、調查中,我聽到了很多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很打動我。比如說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它的善款絕大部分都來自于平民,而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來自于比爾·蓋茨那樣的大富豪。我很想知道,美國的平民用什么樣的方式捐了那么多的錢?從那時起,我似乎對慈善開竅了。
我們過去總認為慈善就是捐錢,要不就是捐值錢的東西,其他的都不叫慈善。后來慢慢地我覺得我真正了解了慈善的意義:人家唱歌你在底下給他鼓掌,這就是慈善;有一個人說相聲,你在底下給他大聲叫好,這就是慈善;路邊有一個小女孩很乖,你給她送去一個微笑,這也是慈善。這些心存善念而又不用有那種明顯的行善行為的舉動都叫慈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慈善是一個信手拈來的事情。
我覺得做慈善不要讓自己受累。我不大同意那種節衣縮食、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還弄出很多錢來去幫助別人的慈善行為。當然這種行為很高尚,我們不能對這種行為說三道四,但是我個人不太贊同這樣的慈善行為。我經常重復八個字,叫“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換句話說,我們做慈善可以在不降低個人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做。比如說你的理想是買一輛奔馳車,你不用把你買奔馳車的錢拿出來做慈善,哪怕買完奔馳車后手里還剩下五塊錢,你還可以做慈善。或者你這個月做不了下個月做,今年不做明年做,任何時候起步都不晚,這都叫慈善。
所以我覺得做慈善不要給自己負擔,這是說普通人。
當我們說到那些富人、名人,這個時候我覺得公眾一定要對他們有要求,這個慈善一定要是他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你消耗了很多社會資源,所以你要回報社會。我們看NBA那些很有名的球員,他們的經紀公司就在安排他們做慈善,你不做你的形象就壞了。而且他們做了慈善也沒有人玩命地宣揚,大家會認為這是你應該做的,你做什么都叫慈善,比如說我們看姚明那么大牌的球星到社區去給老人講故事,到小學校給孩子們朗誦課文,這都是慈善。
我理想的慈善,我希望比如中國的公眾人物,或者名人,可以定一個慈善規劃,不要多,因為他們很忙,一年52個小時就行。52個小時是什么概念呢?一周抽出一個小時就可以。你是歌手,到社區去給大家唱唱歌;去給別人輔導輔導唱歌;去到敬老院,老人們行動不方便,沒有辦法買票去聽你的演唱會,你去給他們唱上一首。像我不會唱歌,給人去朗誦一下,哪怕去幫助人家社區或幫助路上維持一下交通,信手拈來做一點什么,都叫慈善。我覺得這是我從淺到深、從表面到本質,對慈善的理解。
大家做慈善不要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要隨緣,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說起來就是:吃飯、喝水、慈善。
(根據新民網相關采訪視頻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