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文化
日本料理多是接受海外的影響,后加以改造,從而成為獨具日本風味的菜肴。雖然日本菜與中國菜風格完全不同,但日本菜肴從名稱、內容到調味料,都可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子。
室町時代(1338—1573),日本的禪僧為能夠與寒冷饑餓抗衡,會將烤熱的石頭放在懷中,稱為“懷石”。茶室提供的簡單膳食,功能如同“懷石”,故名“懷石料理”。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中國人圍著八仙桌吃飯的習俗傳入日本,日本民族稱其為“桌袱(也就是桌布)料理”。江戶時代中期以后,工商業的發達帶來了餐飲業的繁榮,日本出現了宴席菜,也就是我們說的“會席料理”。
日本料理種類很多,各地方均有自己的地方風味,主要分為關東料理和關西料理兩大流派。關東料理口味較重,炸天婦羅和四喜飯是其代表。這是因為地處關東的東京灣產一種小魚和蝦,無論是做天婦羅還是做四喜飯都特別好吃。關西菜以清淡、原汁原味著稱,主要指京都、大阪有代表性的菜肴。京都由于水質特別好,加之是千年古都,寺廟多,比較擅長用蒸煮法做素菜,如湯豆腐等。
美味刺身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若要追溯歷史,它還是在唐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刺身現在泛指不經烹煮而佐以調料直接食用的海洋魚肉片、軟體類動物等生食料理。因為去皮后的生魚片不易辨認其種類,所以日本漁民經常取一些魚皮,用竹簽將其刺在魚片上,以便于識別。后來雖然不使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吃刺身也是有學問的,應該先食用味道較清淡及油脂較少的魚片,而油脂較豐富或味道較重的,則后食用。
日本人對于刺身的追求,達到極致的就是“活魚料理”。它要求一條鮮魚從被選中到完成加工,再到最后端到客人的餐桌,都要始終保證新鮮。
自相矛盾的用餐禮儀
日本料理被全世界美食家公認為一絲不茍的飲食,無論是餐桌上的擺設方式、餐具器皿的搭配還是整體用餐的氣氛都極其嚴謹。料理師扮演一位聯結享用者和食物原料的“紅娘”,通過生、煮、烤、蒸、炸五法挖掘食材的原本味道和最大營養,讓料理在享用者面前以白、黑、黃、紅、綠五色呈現出視覺美感和天然美味。一個簡單的“原”字,體現了日本料理最重要的精神,傾注了料理師對食物原料全部的認知和情感。客人在體會味覺之美之前,往往先要調動其他感官來享受一番——以此來了解即將享用的口中之物,尊重它的精神和內涵。就像一位日本料理師所說的“口感是需要訓練的”。
但與此同時,日本料理又主張“狼吞虎咽”:比如壽司用手抓,不用筷子;再比如吃面條時,日本人習慣直接從湯碗中把面吸啜入口,且必會發出響聲,聲音越大越能表示面條的美味以及對廚師的感謝。
壽司也創新
你聽過桃太郎的故事嗎?這個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家喻戶曉的人物,最后打敗怪獸靠的居然只是幾個小小的飯團,這無疑說明了飯團在日本文化中的分量。而飯團正是壽司的原型。
傳統的日本飯團是用半碗飯團成三角狀,飯團中裹上一顆腌制的酸梅,外面用一片干海苔包裹,既方便攜帶,又不失營養,所以至今為止,它仍深受日本人歡迎。
現在,在很多的時尚餐廳里,流行吃“新派創意壽司卷”,它以東方的米食為主角,利用米飯與各種食材相互搭配,呈現出富有趣味且兼收并蓄的壽司文化。
(根據相關資料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