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10月,英國人德#8226;哈維蘭決定挑戰飛行極速,他駕駛著與父親共同設計的DH-108噴氣戰斗機,很快飛到了1200千米/時的速度,這已經非常接近標準條件下的音速(折合1224千米/時)。父子二人欣喜若狂,一個月后再次試飛沖刺超音速,結果飛機凌空爆炸,機毀人亡。
導致哈維蘭喪生的罪魁禍首是誰?不完全是燃油泄漏,也不完全是飛機強度不足,而是一面已經困擾航空界幾十年的墻——音障。那么音障是怎么一回事?它與飛行速度又有什么關系?這就要從航空競速說起。
超音速攔路虎
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到1914~1918年一戰期間,飛機極速不過100千米/時上下,但戰爭已經廣泛驗證的是,在以機槍機炮為武器的年代,飛機的速度越高,先行開火的優勢越大,追擊和撤退時也就更有勝算,速度成為飛機的核心指標。
一戰結束后,由于和平主義思潮影響,各國展示航空工業成就時都有意避免談及武器,著重強調飛行速度,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競速飛機,提速手段五花八門:增強發動機性能,改善飛機外形和表面的流線程度,降低摩擦阻力,減輕結構重量……在一戰到二戰之間的20年內,飛機極速提高了近5倍,還由競賽機改進出英國“噴火”、加拿大“蚊”式、美國P-47“雷電”等一系列二戰名機。
但人們提升飛行速度的努力很快遇到了瓶頸。英國“噴火”和美國P-51“野馬”戰斗機的最大平飛速度達到600千米/時左右,俯沖時速度可以進一步增大,但此時飛機會發生劇烈抖動,甚至令駕駛員難以控制。據遇險生還的飛行員報告:“仿佛有一只巨手在搖晃飛機,什么控制都失效了。”美國1939年試飛的P-38“閃電”戰斗機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了670千米/時,但也發現只要飛機俯沖加速,立即難以控制,連續損失數名試飛員。以致設計師不得不為機體安裝減速板,大量飛機回廠改裝,對二戰初期戰局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經過長期的航空實踐,人們總結出:當飛機速度接近所在高度的音速時(音速又稱聲速,也就是聲音傳播的速度),飛機就會出現“反常”——飛行員會感到飛機遇到了強大的障礙,嚴重抑制飛機進一步提高速度。
德國科學家馬赫最早以子彈為載體,研究了該現象,指出物體在空氣中飛行時,前端會壓縮空氣,使其呈波動狀態,該波動以音速傳播。如果物體的飛行速度接近音速(通常為音速的0.7~0.8),引發的空氣波動就無法及時傳出,使得空氣在物體前方堆積,最終形成“激波”,這就是進一步提升飛行速度的主要阻力源,被形象地稱為“音障”。人們為了紀念馬赫的研究發現,將物體飛行速度與音速的比值稱為“馬赫數”,該數小于1為“亞音速”,大于1為“超音速”。
盡管發現并以理論解釋了音障,挑戰超音速的努力仍然時常伴隨著鮮血而受挫,一時間超音速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禁忌,甚至有人提出:“音障就像一堵實體的墻,可以讓任何企圖沖撞的家伙粉身碎骨!”但很多航空愛好者和科研人員卻不信“邪”,繼續堅持著探索之路。
夢想成真
美國航空技術研究機構“航空咨詢委員會”設計了一架以火箭為動力的飛機,命名為X-1,機體材料為鋼制。由于火箭發動機作用時間短,X-1由B-29轟炸機懸掛帶到空中,然后讓B-29拋下,此時X-1啟動火箭發動機,目標是“在音障上打出一個洞來”。光榮承擔“打洞”重任的是24歲的試飛員查爾斯#8226;耶格爾,之前在美軍飛行時數超過1100小時,在飛行試驗中心飛過25種機型,還從事過飛機維修,具備較好的工程學知識。
1947年10月14日早晨,耶格爾由妻子駕車到愛德華空軍基地,原來他前兩天休假時騎馬摔傷了胳膊,卻向領導隱瞞了信息,以免自己停飛,導致試飛計劃可能耽擱,這于公于私“絕對不可容忍”。
上午8時,耶格爾看著X-1被掛到B-29炸彈艙下,登上B-29升空。當天試飛計劃是馬赫數0.97,但耶格爾之前已經飛過8次X-1,逐漸熟悉了該機的高速特性,而且估算出X-1設計強度足夠,私下決定直闖音障。
B-29到達試驗高度和空域,耶格爾從狹窄的通道進入X-1座艙,強忍住胳膊和肋下疼痛,向B-29飛行員發出脫離請求。B-29在6000米高度拋下X-1,下降一段距離后,耶格爾啟動火箭發動機的4個燃燒室,以馬赫數0.92爬升到13000米高度,將X-1改平飛,再打開1個發動機燃燒室,加速到馬赫數0.96平穩飛行。X-1座艙內的馬赫表最大刻度只有1,然而隨著X-1繼續加速,指針沒有緩慢地跟隨。突然,指針顫動偏離出刻度……
這時我們要計算一下。前文總結音障規律時有一句“飛機速度接近所在高度的音速”,特別強調高度,是因為音速不僅根據傳播介質的差別而不同(通常固體中音速大于液體中音速,進一步大于氣體中音速,真空中聲音無法傳播,音速為零),而且即便是在地球大氣環境中,音速也隨著空氣密度的不同而改變:在所謂標準條件下,即1個標準大氣壓和15攝氏度(正常海平面溫度)下,音速為340.4米/秒。這主要根據一個在干燥空氣中的經驗公式:音速u=331.3+(0.606c)(單位:米/秒,c即氣溫,攝氏度單位)。潮濕空氣中的音速略有增加,但增幅微弱,大多數場合(尤其早期飛機的機械控制和測量手段不夠精確)可以忽略不計。而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隨之下降6.5攝氏度。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計算出X-1在13000米高度平飛時,附近氣溫約為零下69.5攝氏度(15-13×6.5)。假定美國試驗期間通過精確監控天氣狀況,排除了濕度干擾,那么根據前述干燥空氣中的音速經驗公式,在13000米高度的音速值就約為289.2米/秒(331.3-0.606×69.5),折合1041.12千米/時。
耶格爾立刻向地面報告異常現象,地面觀察站的人卻心存疑慮:“不是幻覺吧?”正在這時,空中傳來一聲震耳欲聾的爆鳴,地面不少人不假思索地抱怨:“不是說天氣很好嗎?怎么打雷……”話沒說完,突然激動狂叫。原來,這是X-1突破音障時發出的“音爆”,當堆積在飛機前方的空氣聚集的能量高度集中時,能量隨聲波傳遞到人耳內,就會感到類似爆炸的轟鳴,這是在地球上第一次由飛機發出!事后處理數據表明,耶格爾駕駛X-1的最大速度達到了1114千米/時,大致相當于該高度馬赫數1.07,持續了20分鐘。
后記
帶傷飛行的耶格爾成為超音速第一人,之后美國航空工業繼續努力,到1964年就升空了火箭推進的X-15試驗機,速度達到馬赫數7。以后更高的速度在技術上依舊可能,但考慮到經濟性、實用性等因素,大氣層內航空領域不再將超高速作為研究重點,不過X-37B空天飛機等又將超高速研究向航天領域推進,可見沖刺極限速度仍然是人類的不懈追求。
(摘編自《翼海擷英——航空趣聞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