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以山月為題的文學作品為數不少,大多一詠三嘆,委婉沉吟,可謂屢見不鮮。而臺灣女詩人席慕蓉所寫的詩《山月》,卻給人一種清新婉約、洗練雋永、回味無窮的特殊感受,堪稱眾多山月詩中的佳品。
“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一開始,就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踏著如水般皎潔的月華,來到蒼茫的山中,來追尋山里夜空的朗月。“山風拂發,拂頸,拂裸露的肩膀,而月光衣我華裳。”繼而,作者的筆輕柔一轉,又推出一組蒙太奇式的鏡頭,長長的柔發,被迷蒙的山風撫摸著,裸露的肩膀,被嫵媚的山風摩娑著,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勾勒出一卷少女山間月色沐浴圖。都是那一輪山里人司空見慣的明月,讓詩人產生了綺麗豐富的聯想,塑造出如此銷魂的精神境界。“而月光衣我以華裳”,此刻的作者已經完全和大山、明月溶在一起,而作者的本身就是美麗的山月之魂。
“月光衣我以華裳,林間新綠似我青春模樣,青春透明似醇酒,可飲,可盡。”這一節主要以山月為依托,寫作者在月光下,望著新綠叢叢的樹林,感慨酒一般熱烈的青春年華。 “可別離,但終我倆多少物換星移的韶華,卻總不能將它忘記。”作者從青春想到了愛情,想到了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清輝之下的海誓山盟,寥寥數語,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思維空間,言簡意遠,耐人尋味。月夜的延伸,使青春愛情相思相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更不能忘記的是那一輪明月,照了長城,照了洞庭,而又在那夜,照進山林。”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以月光的遐想,以思念故鄉。“從此,悲哀粉碎,化做無數音容笑貌,在四月的夜里,襲我以郁香,襲我以次次春回的悵惘。”隨之,陰影與黑暗結束了,山在笑,水在笑,大自然的一切,都展開了笑顏。四月的春夜,一陣陣花香伴著月色,被山風吹來,而此時的作者,卻沉醉在悵惘之中,這恰恰給人一縷恬淡、一縷詩情。
從一輪極平常普通的山月,引申至青春時的戀情、民族上的國情、祖國統一的渴望之情。席慕蓉的詩《山月》,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意境的取材上,都是成功的。
(見習編輯李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