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自葉圣陶編、豐子愷畫的《開明國語課本》在社會上掀起一輪熱潮,繼之莊俞等編寫、張元濟校訂的《商務語文教科書》也紛紛被挖掘出來,民國語文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而這本《民國模范作文》,相對于其他民國語文系列,選文簡樸易懂,附評簡潔,保持了民國作文的原汁原味,較少受到編者的思維引導,保證了讀者閱讀時的獨立甄別和思考。
之所以頻繁地回歸民國教材和學生作文,其意旨之一就是對當下語文教育的委婉批評。仔細閱讀《民國模范作文》選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童趣的真性情,真感悟。在《記某童奇想》中,一個被棗子砸到頭的小孩兒寫道:“假此棗而為瓜也,頭顱不足碎矣!”這點兒童的天真盡顯無疑,讓人為之頷首一笑。在《猴兒戲》中,小作者看完耍猴之后有所感悟:“在現在想起來,不免要為猴兒打抱不平,要是現在我再去看猴兒戲,我一定買些肉去給猴兒吃,而不把錢送給那些打鐵裝腔的人了。”真切的感受讓人直回到兒時的生活之境,一場電影、一次游戲,往往事后都有或許多的假設和期冀。
韓愈說“不平則鳴”,文章應與生民的苦痛相契合,不發空洞無味之感,不做雕琢文飾之事。白居易也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文之道務求有事有感而發,去除空洞浮華。
然而,時下孩子第一次正式說謊,往往是在作文課堂上,他們的感嘆詞后面,往往驚詫于現實的美好和完滿,驚詫于大人們的高尚和偉岸,而這些感嘆往往乏例可證,而且極有可能甚至本身就是“奉命”而作,這命令不一定是老師家長的直接下達,而是潛移默化中的被命令。魯迅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周圍的大人們都是如此,那么我們的孩子也都小大人化,原本屬于他們的語言不見了,刻意的拔高出現了,要么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喋喋不休,做出一副指點江山的派頭;要么是在陶醉地刻畫著一個超理想的世界,超然于自己所在的世界。為了所謂的“思想境界”,其牽強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文章如若失卻了真氣,還能是好文章嗎?
從這個方面而言,《民國模范作文》給予現在學生的啟示甚大,而這個啟示不僅是提供給學生,更應該給為人師者和為人父母者一個提醒:先做了真的人,才能影響后來者成為真的人。
《民國模范作文》的文言文凝練,簡潔;白話文生動,鮮活,各有特色。寓言、笑話、故事、民歌,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然風物、生活實情、人物言行,內容上豐富多彩,而小文章中凸顯的思想,從修身齊家至治國平天下,從日常反思到家國大事,均有涉及,而這些大的志向思考卻又是建立在小事、生活感悟的基礎之上,所以顯得順理成章。選編者懷著一顆人文之心,精挑細選。從數十權威版本中挑選文章,而近100幅精美插圖,為本書增色不少,極好地再現了民國時期的兒童生活。
總體而言,這本書算是一部精選,但每一本書都有其可取之處,如果因為民國教材、民國模范作文的熱潮和被熱捧就否定當下的教育,卻是值得商榷的,《論語》中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從其中獲得一份作文務求真、趣、美的認識,這是切實的,但是不能說當下的學生就不能用白話寫出與之相當甚至在其上的文章。依我看來,民國語文熱潮的泛起,一方面固然需要我們吸取營養,但同時亦僅僅是吸取和補當下之不足,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全盤否定當下語文教育。同樣,《民國模范作文》也僅是一本不錯的范文合集,錯過當然遺憾,但也不至于奉為圭準。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