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公司是一家美國老板開的財務咨詢公司。老板以前擔任過政府高級職務,下海經商后在原來的人脈平臺上如魚得水地發展了十幾年。雖然也是臨近退休的年齡,但突然轉手公司的消息仍然讓全體40多名雇員為之愕然。連消息的公布都令人驚訝,居然是來自于收購方的公開消息。因為收購方是一家上市的金融服務公司,所以每個資本運作動作都要公開宣布并在證交所備案。
很快,消息得到老板秘書J的證實。在證實消息的同時,J向全體員工發出了離職email,看起來她是最早知道消息的人,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J從公司創立時就與老板一起工作,可謂是創世紀的元老。J其貌不揚,但忠心耿耿,無論是老板的家事還是公事,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突然間公司消失了,本以為J會是最傷心的一位,沒想到她興高采烈地向大家宣布,她要跟老公去澳洲了,老公被公司外派了,她作為隨行家屬一起過去做全職太太。大家自是一番艷羨,感慨多年的管家終于升值做太太,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啊。
心情最低落的莫過于行政小組,包括前臺、財務和IT那些人員。很明顯,并購之后,一切都要按照收購方的規則走,他們馬上就變成冗員;而且并購的主要意義就在于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輔助部門的單位成本必須降低。他們不約而同地開始尋找新的工作崗位。
真正進行金融服務業務的那部分核心人員倒是反應不同。每個人都知道,反正基礎的事情總要有人干,來什么新領導自己也是一樣干活。手上本來緊張的業務也都開始不慌不忙地做了,等著看半個月后新公司成立后怎么安排。
中層領導們似乎都被閃電擊中,突然集體變得少有的沉默。本來開不完的會也不開了,打不完的電話也不打了,下班時間還沒到就有人早早回家了,平時習慣對別人指手畫腳的風格基本蕩然無存。坦率說,就是說了也沒人聽得進去。
當然,老板是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和最大贏家。他每天正忙著接受親朋好友的祝賀呢,吃不完的告別晚宴,馬上就要帶著收購費衣錦還鄉了。新的老板也只是簡單地和每個人見了下面之后就匆匆離開,葫蘆里到底是什么藥誰也不曉得。
兩周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公司來了一位負責交接的副總W。這位W據說在新公司是僅次于老板的二號人物,風格卻很內斂,比較低調。第一次只宣布了公司并購的消息及公司搬家的計劃,辦公室清退了,全部搬到人家的地盤去;所有人的工位安排將由人事部安排;原有家具及電器全部處理,每個人只需要帶自己的文件。
這種搬家是最有效率的,基本就是啥也沒搬,每個人直接把手提電腦拿走就完了。第二天一到新辦公室,居然人家原有公司放假一天,就是W和一位人事MM清點人數。所有沒有安排工位的員工都現場解雇,被美式炒魷魚了。和大家猜測的類似,行政人員全軍覆沒,小魚小蝦各就各位。領導們么,只留下了兩位,剩下幾位沒單獨辦公室坐啦。
留用人員馬上把東西放下也可以放假一天,明天再來上班,剩下的問題就是離職員工的安排了。大家心里都很難過,暗暗詛咒W是如此不考慮大家的接受能力。一位被離職的領導非常氣憤地質問W說:“你們這個是不符合勞動法的,解雇必須提前給我們通知。再說,據我所知,我們組成都辦事處的那位代表現在懷孕了,你不能解雇她。”
W仍然平靜,慢條斯理地說:“我本人就是律師。公司現在重大重組,所以現有的合同都可以單方廢除,你有問題完全可以尋求法律手段。”然后突然停頓了一下,問旁邊的人事MM:“咱們買的這公司在外地還有辦事處?”大家聽了都快暈過去了,沒想到自己在人家心里就這么個位置,渺小到都懶得看清楚。
當公司存在的時候,你可以喜歡它也可以不喜歡它,但當它突然消失,你多少會心緒難平。在這個職場動蕩的年代,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職員,都應該多多少少學會些洞悉公司前景的能力,而不只是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是否能升職、加薪之類的傳統科目上。因為,你在這些傳統科目上的得分就像是無數個零,而公司的前景卻是零前邊的非零數字。你有再多個零,前邊沒有一個非零數字,一切都沒有意義。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