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青島的旅游季節,有朋自遠方來,在羅列了嶗山、五四廣場、奧帆中心、海底世界、雕塑園等一大串青島的旅游景點后,我把中國海洋大學也加入其中。朋友不解地問:“大學有什么好看的,是你的戀校情結在作怪吧?”但在他游覽了海大后,也開始嘖嘖稱贊。但是外人只能走馬觀花窺視她美麗的儀容,卻不如我等海大學子,可以潛移默化品味她的精神。
從魚山到嶗山
記得2006年春天課余時間在魚山校區漫步時,正好遇上電視臺在校園里錄制節目,面對攝像機,主持人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在中國獨自擁有一座山的大學為數不多,而海大就有其中一座。”主持人說的這座山就是海大老校區所獨自擁有的八關山。
2006年9月,海大嶗山新校區正式啟用,伴隨著海大“一校三區”格局的形成,中國海洋大學經歷滄桑的魚山校區、現代風格的浮山校區以及傳承文脈的嶗山校區后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魚山校區屬于青島的老市區,文人故居以及旅游名勝地尤其居多,登上學校東側的八關山,遠遠望去,美麗的匯泉灣、小青島、棧橋,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美景盡收眼底;浮山校區與青島大學中心校區隔路相望,東臨嶗山,西接新市區中心,北依美麗的浮山,南向碧波萬頃的大海;嶗山校區位于有“海上第一名山”的嶗山風景區,既傳承魚山、浮山校區之風格,又蘊涵著現代大學之韻美,這是你在其他大學從未能感受到的。你從那“紅頂黃墻、依山而建”的歐式風格便可窺見其對魚山校區文脈的傳承,而其實驗樓及餐廳中擁有的電梯則向世人顯示其現代化的一面,于是,眾多專業從魚山與浮山校區“紛沓而至”,這里逐漸成為了海大的主校區。
放眼山東來看的話,海大無論是建校歷史、學術氛圍還是師資水平那也是數一數二的。想當年高考時,如果分數沒有超過重點線幾十分,想考上海洋大學的幾率是很小的。每當我回到家鄉時別人問我在哪所學校就讀時,我會很自豪地回答說:“中國海洋大學!”這時,別人總會露出羨慕地眼神,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坐落在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的海濱旅游城市——青島的緣故,但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海洋大學本身的實力。
有人說,一所大學的精神如何得到傳承是其特色與生命力的最好詮釋。在青島,海大就是這樣的一所大學,它的三個校區使用了幾乎相同的校門,而校區的命名也都圍繞著一個“山”字展開,教學樓的建筑風格以及校園布局風格也有著驚人的相似。從魚山到嶗山,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在精神,海大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這對于一所大學的發展是難能可貴,不可或缺……
最憶是魚山
至今,也許在很多海大人的心中都有這樣的一個共識,那就是魚山校區是最美、最有文化底蘊和最適合學習生活的地方。這里風景秀麗,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寧靜舒適。在早前,魚山校區曾經是德國俾斯麥兵營,受此因素的影響,校園至今還保留著原德國建筑的風貌,許多著名作家,如老舍、梁實秋、沈從文、聞一多、吳伯簫、洪深等都曾在這里執教,著名詩人臧克家當時還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學生,而他的老師就是聞一多。無論是建筑歷史,還是人文傳承,這里都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大人求學、治學、做人、工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毫不夸張地說,魚山校區見證了中國海洋大學的發展和繁榮強大,1958年以前這里是青島大學的所在地(始建于1924年);后經多次變遷,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校名還是鄧小平親筆題寫;2002年10月10日,青島海洋大學正式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從那一刻起,海大最終完成了由城市大學(青島海洋大學)向國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的角色轉換,也為國家培養了更多的棟梁之才。
雖然從學校畢業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我還是很習慣地經常去學校看看。走在曾經熟悉的校園中,周圍是陌生的學弟學妹,不禁感慨時光如梭,曾經屬于我們的那些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了。還記得來學校報到的第一天:還沒有進入校園,那濃郁的歐風便迎面撲來,石砌的門柱,上面浮雕著花崗巖雕頂,頓時讓人產生莊嚴神圣之感;前面彎彎曲曲的林陰大道,一眼望不到頭,又讓人有一種神秘之感。進入大門,濃綠掩映之下,幢幢精致而又古老的歐式建筑,讓人頓生快感,心曠神怡。尖頂、紅瓦、綠樹,青島所特有的特色便濃縮在這一塊不算大的校園之內。比起嶗山校區的教學樓,這里雖然有點破舊也不夠高大氣派,但這里已經成為了國際上較為全面的海洋、水產學科的外文數據庫,成為了全國海洋科學文獻檢索和信息資料中心。
校園當中最讓我喜歡的便是著名的“一多樓”——聞一多先生故居。它略顯滄桑的樓身見證著這座建筑的歲月變遷,被樹藤纏繞的粗獷的花崗石則向人們證明著它生命的延續。在樓前花壇正中豎立著聞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他的學生臧克家撰寫的,在花壇兩側還有兩棵雪松像是兩個守護神,護衛著這個拍案而起的文豪。雖然在這里生活了很長時間,但一直沒有機會能進去過一步,甚是遺憾。據說,樓內至今保留著原有格局,聞一多先生曾經用過的桌椅筆墨都整齊地擺放在那里……
魚山校區雖然不是很廣闊,但是你在里面逛上三個小時絕對不會覺得無趣。
我們注定是要畢業的,四年的兄弟之情在一頓散伙飯后各奔東西,我留在了青島,但更多的同學離開了這片土地。我哽咽著往返于學校與車站之間,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同學,然后獨自拎著包離開了母校。在離校時回看海大的校門,自拍了一張,把那些快樂與痛苦定格在相片上,也珍藏在心里。中國海洋大學,這里有我們最青春的歲月,還有那定格在瞬間的回憶。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