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國,處于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歷經三百年的清王朝正步入風燭殘年的老年,行進步履蹣跚,運作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處于土崩瓦解的邊緣。這是一個大時代,時事造英雄造就了燦若星河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被歷史塑造,也在塑造歷史。
轉眼間,一百年過去,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從歷史中條分縷析,洞悉未來?
辛亥革命是一場低烈度的革命,卻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革命太兇猛,只因清朝太無能。在政治上,革命只不過是剪剪辮子走走過場,象征性地揭掉衙門房頂上的幾片瓦,只是上層社會的“意識打斗”,革命過后日子依然照舊,搖晃的中國依舊風雨飄搖。然而,在文化上,革命帶來的民主意識讓中國蘇醒過來,給國人輸入了亙古未有的全新思想。老大中國開始掙脫桎梏,開始了重生之路。
以前史家寫辛亥革命,眼光只觸及到金字塔的最上層,造成的后果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我們以往的記憶中,我們從教科書中讀到的革命者,都是不食人間煙火,只為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的人物;教科書中的革命都有其歷史必然性,任何人和事都扭不過時代的車輪;教科書中的改朝換代都如同新陳代謝一般,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如今,辛亥革命百年祭,我們欣喜地發現,民眾的思維已經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態勢:作者們把姿態放低,把視野打開,全方位、多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辛亥,顛覆了我們對辛亥革命符號化、臉譜化的傾向,給讀者展示充滿戲劇性和生態多樣性的整個革命生態鏈……
說歷史八卦,扯革命花邊
旁白:給歷史來一些八卦,講一些革命的花邊新聞,或許能讓我們更全面地讀懂歷史,了解革命。
代表圖書:《辛亥,搖晃的中國》
作者:張鳴
中國歷代史學家都抱英雄史觀,只青睞成功者和大人物,濃墨重彩勾勒;失落者和小人物都被打入冷宮,只漫畫素描速寫。
司馬遷的《史記》,對大人物又作本家,又作列傳,而小人物則只一筆帶過。而張鳴先生的《辛亥,搖晃的中國》卻反其道行之,只寫歷史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小細節。這些人,是被傳統的史學家遺忘在歷史角落的邊角料。在以往的英雄史觀中,他們難有露臉的機會。而張鳴先生的新書則為這群小人物量身定做了一個舞臺,讓這些小人物帶著歷史的細節你方唱罷我登場。因為,就如同作者所說“生旦凈末丑,神仙老虎狗,發揮得好與孬,都在改變歷史。”不能因為小人物人微言輕,就剝奪他們在歷史舞臺拋頭露臉的機會。
作者以“幕”為章節標題,把辛亥革命設定成一出多幕劇,讓生旦凈末丑,神仙老虎狗,悉數登場:寫晚清社會的五花八門的怪異現象,寫革命起勢時形形色色走過場的角色,寫末世貴胄的萎靡腐敗生活,寫跑龍套的角色上躥下跳地爭奪更多的出場機會,寫理想主義的革命者和“有組織無紀律”的會黨聯手的逸聞,寫革命背后的經濟學原理……
然而作者卻有意把辛亥革命中標桿、標簽化的事件隱去,從細枝末節旁敲側擊,以試圖還原歷史真相。
在作者眼中這場革命充滿了偶然性。“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另一條軌道上。”
“如果有人看了此書,不再像過去那樣,把這場革命符號化,從歷史書的雷池里爬到了邊上,我就心滿意足了。”這是作者寫在書本扉頁上的話。讀罷此書,才突然發現辛亥竟然如此值得玩味,那些歷史人物竟然如此率真可愛——作者的目的達到了,看了此書的人經過本書熏陶后,已經在開始給革命重新畫像,從歷史書的雷池里跳出。
相關圖書:《綺情樓雜記》、《民國就是這么生猛01》、《辛亥前夜》、《辛亥情事》
用人物群像為時代塑像
旁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時代一群人。辛亥時期是可遇不可求的風云際會年代,那個時代的人有著難能可貴的真性情。只有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那群人,才能真正了解那個時代。
代表圖書:《民國百人傳》
作者:吳相湘
吳相湘是臺灣學者,所以他的觀點較之大陸學者,有“他山之石”的味道;吳相湘的先人與宋教仁交好,他本人更是民國研究專家,所以他的著作較之當前因“辛亥熱”而催生的山寨辛亥圖書潮,更有專業范兒。
《民國百人傳》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臺灣出版,其用紀傳體寫史的作法,深得太史公真傳。后被中國工人出版社購得版權后,拆分為兩冊《時代迭變中的文武政要:五十位軍政人物列傳》和《風云際會下的書生:中國近現代二十七位學人列傳》,更顯《史記》風范。
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是由文武政要主導的時期,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成為劃破夜空的流星;民國時期,學人的地位空前高漲,大師層出不窮,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學術觀點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時代迭變的文武政要,還是風云際會下的書生學人,他們雖然角色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真性情。無論是讓人深惡痛絕的袁世凱、陳迥明,還是革命志士黃興、于右任;無論是新文化運動先驅嚴復、蔡元培,還是保守派代表辜鴻銘、章士釗,他們都在吳相湘的筆下活得有聲有色。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算不得一場徹底的革命,但是它沖破了封建的藩籬,奠定了日后新文化運動在文化上徹底革命的基礎。
那個時代的人物,一個個精神飽滿,元氣充沛。當前掀起的辛亥潮,民國熱,我們在緬懷那個時代,其實是在為失落的時代精神惋惜;我們對那個時代人物越是心有戚戚,越凸顯出這個時期人與人的疏離,精神的無處皈依。
相關圖書:《大商人: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家們》、《民國外交強人陳友仁》、《民國諸葛趙鳳昌與常州英杰》
看維基解密,從歷史真相看世相
旁白:不忘記歷史,是對歷史負責,更是對未來負責;把歷史這碗冷飯炒熱,炒出新意,是對市場負責,更是對讀者負責。喜新與獵奇是人類的天性,所以無論是用舊瓶裝新酒,還是新瓶裝老酒,都有愿者上鉤。然而如何從舊事件中看出新時代端倪,如何從新現象中總結舊規律,就需要作者的功力,讀者的眼力。
代表圖書:《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
作者: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
很多人知道維基百科,不是因為它百科全書式的內容,而是它對歷史事件鍥而不舍的解密,讓各國政府都如臨大敵。每個人都有不愿為外人知的隱私,歷史也有不能為世人知的秘密。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有人對這些秘密選擇性失憶,有人對真相誤導式解讀,讓歷史事件不能呈現在大眾面前,或者以戴面具的方式出現在公眾眼中。在考古學家眼中,文物是遠古生活的親歷者,因此最有說服力。在史學家眼中,檔案是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因此最有公信力。
在辛亥革命圖書熱潮中,有一部分難得一見的文獻資料也得以展現在公眾面前。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展現那段歷史。其中《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一書是其中翹楚。8冊圖書,向讀者展示的資料,有國父與國民黨諸公書,黃興與各方往來電文,趙鳳昌、張謇等人的信札、電文,甚至沈縵云的墓志銘;有日本外務省珍藏的關于中國清末革命黨及流亡者的檔案;有辛亥革命前后法國政府有關中國問題的檔案文件選輯……對文物不做任何評述,用文物為畫筆,給辛亥眾生畫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辛亥時期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不同于當前流行的對史料的“大話”和“水煮”,讓檔案說話,展示一個客觀、真實的辛亥。讓千秋功過,讀者自己評說。
相關圖書:《南京臨時政府珍存遺檔》、《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國社會》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