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將于2011年12月8日至2012年2月10日展出,這一屆雙城雙年展的主題是“城市創造”。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張懷引將受邀參加這次雙年展,他為雙年展帶來的作品是一本創意地圖,關乎城市,也關乎記憶,更關乎創意。
他用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武漢
張懷引1985年出生在山城重慶,2005年,張懷引考入海城青島的一所大學讀了電子商務專業。報考大學時,電子商務專業十分火爆,可是后來在學習過程中,張懷引覺得這個專業并不怎么適合自己,于是大學畢業時,他決定去學心愛的建筑,“其實想做建筑是因為愛設計,因為覺得建筑設計師在建筑和設計行業里都是老大,而這個身份則將這兩者完美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張懷引成為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研究生。
剛來武漢時,他對這座城市其實挺反感的,因為武漢的天氣很熱,天空也總是灰蒙蒙的,而且很多新建筑的風格和其他城市并沒有什么區別。不過,張懷引一直很喜歡旅行,初到這個城市,不管是喜歡還是反感,他都想深入地去了解一下,剛好這時候,他的導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們走走漢口老租界的一百多個建筑,拍攝一些照片。于是,張懷引就開始一個人坐公交車或者走路,走進了武漢深深淺淺的街巷。
沒想到,當張懷引真正深入武漢之后,很快發現了武漢別有味道的一面,比如留在武漢的各國租界建筑、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雄偉黃鶴樓、漢口電報局的那帶著歷史滄桑感的民國建筑,以及他就讀的武漢大學的水泥沖天式牌坊以及獅子山南坡的老齋舍……這些建筑都帶著武漢獨有的味道,不多久,張懷引就徹底被武漢三鎮的老街道和老房子所吸引了。
武漢的這些老建筑風格各異,工藝精美,這對于學習建筑設計專業的張懷引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面對他所拍下來的大量的老建筑照片,張懷引不由地想要探究建筑背后的藝術和歷史。于是拍照之外,他還查閱了大量關于老建筑的資料。漸漸地,對于許多武漢本地人都不太熟悉的老建筑,張懷引都能如數家珍。
隨著對武漢老建筑了解的深入,攝影已經無法滿足張懷引對于這些建筑的喜愛了。擅長繪畫的他決定用手繪的方式來紀錄和表現它們。白天,他帶著相機遍尋武漢三鎮的各種老建筑拍下照片,夜間再一筆筆地畫下來,在旁邊配上原創的文字。“真是沒想到,一開始一個讓我不喜歡甚至是有點討厭的城市,很快在我心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慢慢扎根在我的心里,生長成一種摯愛。”
不多久,張懷引就繪制出了好多幅武漢的圖景,剛好有一天,一個同學來張懷引的宿舍,看到了他畫的那些畫,尤其是其中和武大有關的幾張繪畫,同學簡直是嘆為觀止,問張懷引能不能送給他一份關于武大繪畫的合集。張懷引答應復印一下送給同學,同學走了之后,張懷引想,學校的每一處有標志性意義的圖景,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肯定都會懷念,為什么不把自己繪制的這些繪畫集成一冊,印制出來呢?
很快,張懷引印制除了一套武大繪本,里面所有的繪畫都是鋼筆手繪,張懷引把這本繪本拿到學校的一個咖啡館寄賣,沒想到,兩天過去,幾十本畫冊就被搶售一空了。
張懷引認為,關于武漢的地圖繪本,應該會有更多武漢人愿意收藏。
《給我個武漢》賣出了兩萬冊
接下來,張懷引開始了更多的手繪創作,他花費半年時間,繪制出了150多頁關于武漢的建筑和圖景:曇華林的老街巷,武大的老建筑,漢口的老租界……在張懷引的筆下,這些繪本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些工筆畫,張懷引在鋼筆手繪層層疊疊的線條間,加入了大膽又浪漫的想象,將這些地點的建筑風格以及背后所深藏的人文背景,用非常個性化的風格表達出來。比如,黃鶴樓上有乘鶴飛去的女子,曇華林老房子上盤旋著碩大的曇花……建筑在他面前,不是冰冷的房子,而是柔軟的情感和記憶的載體。
“在意大利建筑師阿爾多·羅西眼里,建筑是人們集體記憶的場所,一個城市,它首先是一個四維的記憶之城,其次才是三維的物質之城。武漢也正在大拆大建的快速發展時期,但拆除一處老建筑,也意味著拆掉一段記憶。我想用我的筆,來紀錄這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記憶,給人留下一個可以用來懷念的本子。”在曇華林手繪圖旁邊他寫道:“在糧道街和水陸街的老房子都被拆光之后,只有曇華林還珍藏著一些武昌古城的記憶了,那些記憶散落在夢境里,那些夢境遺失在往事里,那些往事浮游在城市里。”
就這樣,曇華林滄桑與文藝集于一身的氣質,黎黃陂路的夜巴黎情調,咸安坊逝去的繁華與現世落寞相映的孤寂和無奈,以至于秋天長江岸邊萋萋一片的白色蘆葦叢,都被他用筆輕輕掠去歷史的灰塵,流淌在紙面上。
2010年的9月,他來到了曇華林藝術村,租下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成立起了“水深56”工作室,為自己的繪本出街做準備。繪本完成后,張懷引跑去印刷廠,用精致的牛皮紙集結成冊,最后附上手繪的武漢地圖,再用檔案袋樣式的包裝包好,取名為《給我個武漢》,隨后放在朋友的咖啡店寄賣。電子版本的影像則上傳到自己的豆瓣網相冊里。作品一出,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網友的留言里寫滿了對武漢的回憶和懷念,還有人甚至看得熱淚盈眶。
他有個繪本環游中國計劃
做完了這本繪本,并大獲成功,張懷引并沒有停止腳步,他乘勝追擊,創作了一套三本的以武漢的路名以及吃喝住行為內容的手繪圖本。
2011年的11月,張懷引將乘坐一輛武漢的出租車到深圳,因為2011的香港·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上“GoWestProject”的項目邀請了中國中西部的出租車司機駕駛他們的出租車前往深圳,這些司機來自長沙、武漢、重慶、鄭州、石家莊以及呼和浩特,張懷引作為武漢司機的助手,將通過圖片、剪輯和故事見證這次旅程,而前來參觀雙年展的人們可以在深圳乘坐來自這些城市的出租車,通過照片看到這些城市巨大的變化,聽到這些地區最新的歌曲。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從來自這些地方的出租車司機口中聽到他們當地的故事。張懷引到深圳,帶著的就是這幾本環游武漢的繪本,因為它們代表了武漢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如今,在張懷引的“水深56”工作室,他還將武漢的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直至萬松園的路名,都逐級繪制在工作室里狹窄的樓梯上,而墻壁和屋頂上,則是整個武漢手繪縮影。所以,他的工作室也儼然成了一處景觀,讓到達這里的每個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窺視到武漢最吸引人的一面。
張懷引平時喜歡行走旅行,年輕的他說自己不會停下行走的腳步,武漢是他繪本環游中國計劃的第一站。他想要把不同的城市用自己的畫筆紀錄下來,感受這個世界有多大。“我想應該乘著年輕到處走走吧。中國有600多個城市,100多個歷史文化名城,我想把我的繪本環游中國計劃繼續下去。”
現在的他已經開始繪本環游中國的創作計劃:比如鳳凰,在他的手繪圖本里,鳳凰這個漂亮的城市單調得很,只是幾筆簡單的涂抹,他說那早已不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哈爾濱的老建筑上面盛開繁復的花朵,這大概是他記憶深處的故事;黔東南一個叫做牯嶺的村落,他的畫布是一頭棲息的老牛,他說他愛極了這個地方……
張懷引用自己的畫筆,為一座座城市留下了一份份珍貴而特殊的紀錄。他并不是將圖景用畫筆做簡單的紀錄,而是創作,因為在繪畫的過程中他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加入了浪漫的遐想。“只有原創,注入自己的感情和創作力,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才無愧于創意二字!”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