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知道張愛玲的心愿是“在死后把遺稿焚毀”,買《小團圓》的時候,幾乎是帶著負罪感的:是的,我愛她,所以我買她的每一本書,但這買,違背了她的意愿。我的自辯詞很小聲:但我,想念你,舍不得你,我想多知道你一些。
生有時,滅有時,凡事皆有終結——但終結之后,還能不能剩些什么?
讓我又想起《小團圓》的,是英國歌手艾米的英年早逝。她去后,父母決定把她的遺物分贈粉絲:一位十七歲的女歌迷,得到了她的白T恤,當場穿上身,感受到了偶像的體溫——當然是心理作用。但我看過艾米演唱會的視頻,那確實是她的愛物,經常穿,沾過她的口紅印、食品碎屑,以及……心碎時的淚吧?
該如何說懷念呢?這始終是一個問題。過世者的親人朋友,要么悲痛得不愿意面對;或者寧愿學熊或獅,找一個密林里的洞藏起來,自己舐食傷口;甚至“長痛不如短痛”,干干凈凈把亡者的一切全都銷毀,假裝生命中原本就有這樣一段空白,仿佛他與她,不曾在這世上走一遭……
愛她,就不能不承受她的離去。每一段關系,都有人先走一步,留不住人,留個念想也是好的。但若她不完全屬于家人與朋友,她不僅僅是被摯愛著的女兒或者老友,也是眾多陌生人深愛著的作家、歌者、藝術家……
艾米父母的豁達,以及張愛玲老友的“背囑”,給了我們分享記憶的機會,每個人都擁有了她們極零碎的一部分。她們的靈魂,因此在世界各地,自由飛翔。
這一夜,有沒有人在為她們而哭?不要哭。逝者永遠離我們而去,他們在天上,也會樂于看我們以淡淡的哀傷懷念他們,而后,好好生活。愛的不朽,大概就來源于它的不拘形式:你可以愛她美好的肉身,也能夠欣賞她清澈的文字,你更可以把她永遠放在心里,漸漸忘記,卻一低頭,嗅到暗香……這是藝術工作者,能在逝后還給出的最有力的安慰:化作春泥更護花。
死亡不能帶走所有。愛比死更堅強。我的疑問,張愛玲在多年前就給出了答案:“我是想寫千回百轉的愛情,即使它消失了,也還是能留下些什么。”
她做到了。
(編輯 鄭儒鳳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