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情打假
2011年3月15日晚,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一間教室里座無虛席,由南大學生自己制作的一部名為《相思幣》的DV劇在此公映,自編自導自演這部劇的女孩叫李方甜,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大三的學生。整部劇反響不錯,學校老師觀看后立即推薦了《相思幣》參加深圳的DV大賽。而觀看的同學們,更是心中共鳴回響,“為愛情打假”的《相思幣》,觸碰到了青春感情里的那些傷痕。
《相思幣》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曖昧的校園愛情故事,這個想法最初源于幾個女生的悄悄話——閨密為若即若離的情感小曖昧而大吐苦水,結果卻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曾經遇到一個曖昧的“他”。參與悄悄話討論的,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大三的幾個小女生。她們同住一個宿舍,而李方甜,就是她們中的有心人。李方甜對情感中的曖昧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覺得這種情況在校園戀愛故事中很有普遍性,也確實在很多大學生感情生活中真實地發生著。她冒出了拍攝以校園曖昧情感為主題的DV劇的想法。想歸想,可若是真刀真槍地干起來,這畢竟不是一個小工程。但這個柔弱的、說話溫軟的女孩子,竟說干就干,立刻行動了起來。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制作,李方甜心中打定了主意,立刻投入了劇本的寫作,并搜羅人馬準備開工。
她的靈感爆棚了,雖然整個劇本前前后后也算是“增刪數次,批閱三旬”,才最后成型,但實際上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劇本的整體框架和主要內容。李方甜解釋說,自己寫劇本也并非完全沒有基礎,南大有門通識教育課程,文史哲專業的同學在大一和大二都可以選修其他系開的課程,李方甜選了中文系開設的“戲劇影視文學”,所以對劇本的相關知識還是了解一些的。
整部劇以一男一女的曖昧愛情故事為主體,女主角杜薇(李方甜飾)是一個溫柔卻執拗的女孩,因為一次偶然的換零錢風波,在校園里邂逅了烈陽般熱情的風云人物——尹天浩(吳桐飾)。緣分使然,兩人漸漸走進了對方的生活,但是杜薇越來越覺得不安,因為她發現,她能與他談笑、玩鬧,卻始終走不進他的心。匆匆兩年過去,在不得不選擇的十字路口,杜薇終于放棄了這份虛無的感情,從而邂逅了人生另外一段幸福。
不曾迷失的大學生活
其實,上高中時,李方甜所在的合肥一中就有同學自拍過DV劇,在學校引起了很好的反響,這也讓當時的李方甜心癢癢。可以說,這是她最早的DV夢想誕生的時候。而早在大一時,她就和朋友們拍攝過一部DV劇《迷失教學樓》,過了一把癮。有一次上思修課,老師給大一的學生講了一個“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案例。李方甜覺得,一個人一直以另外一個人的身份上大學,感覺一定很不好受,雖然社會上都譴責頂替者,但她想從頂替者的角度來看問題。
從小喜愛文學、文藝的李方甜,在初次拍攝DV劇的整個過程中都得到了同學好友的支持,還演唱了片中的幾首插曲。她對拍攝DV劇非常有熱情,更具有信心和行動力。
《迷失教學樓》在學校公映當天,反響很好。從筆者的眼光來看,李方甜第一次就出手不凡。《迷失教學樓》反映了冒名頂替上大學的社會問題,同時還思考了愛情、友情等話題。該片的立意很高,從年輕人的角度立體地詮釋了奮斗、友情、愛情、寬恕和包容的主題。劇情雖然不復雜,但對劇情的節奏把握得很恰當。整個DV劇對愛的理解也很深刻,對自我的拷問很具有哲學性,演員們的表演自然而清新,真實、親切、活潑。通過這部劇,也能看到當代的大學生內心的高貴品格,對愛與寬容的理解和認同。這部作品于2009年6月4日在浦口校區進行了全校公映,150人的教室座無虛席,還有同學站著觀看,這讓李方甜有了再拍一部的信心。
雖然第一部劇反響不錯,但李方甜說:“感覺這部劇的制作還是太稚嫩了,那時候演技、鏡頭運用和制作都很粗糙,所以也沒有參加任何獎項評比。但是后來我把片子放到網上(主要是以人人網為載體),影響力還是擴大了很多。”
此次拍攝《相思幣》,李方甜與當時劇組的原班人馬一拍即合,所以整個制作過程進展很快,他們辛苦而快樂,并在拍攝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整個劇組,沒有一個是學影視制作專業的,都是憑悟性和自學來演戲的,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了拍攝。”主要演員都是南大歷史系的學生,另外還有其他院系以及南航的同學友情客串。執行導演李思洋在拍攝過程中展現出出眾的領導能力,指導各部門調度都非常順暢,作為演員,她在劇中的表演也十分自然和準確。攝像蔣歐悅和車旭東為了處理好劇中的鏡頭,專門向北影的同學討教了攝像拍攝技術。李方甜還請到了南大歷史系小有名氣的“情歌小王子”席天士同學,為《相思幣》創作了主題曲《聽說》。
整個制作過程前后一共花了大概五個月的時間,李方甜說:“我們拍了三個月,我后期制作了兩個月。”在后期制作階段,李方甜成了剪輯師,整個寒假都撲在了上面,翻閱了許多專業的書籍,對很多細節斟酌再三。最后的成品李方甜還是比較滿意的,她謙虛而中肯地自我評價道:“至少相對于上一部《迷失教學樓》有了很大的進步。”
青春是一顆甜甜的糖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選擇、路徑都是自身興趣、性情的反映。李方甜熱愛歷史、文學和戲劇,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李方甜的爸爸是個法官,媽媽是個老師。平時,爸爸愛看小說,小小的方甜便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愛上了文學。她笑著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看完了金庸全集,還看了很多其他文學作品。上學以后,她就經常愛寫些小作品,常常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生性活潑、開朗的她在中學時還經常幫助同學排小品,也嘗試編劇情,這也可被視為是李方甜對編劇和導演工作最早的嘗試和鍛煉。
現在,兩部DV劇在大學生中受到了好評,李方甜卻認為,自己的作品還是很青澀的。無論從內容、思想、結構編排還是攝影、剪輯、制作技術等方面來說,離專業水準還有很大的距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作品,對作品所做的努力和得到的評價和贊許,都是珍貴的。
李方甜談及此,坦誠地說,自己做這些就是為了紀念青春。正如她在《相思幣》的片花中所表達的——“青春是記憶里永恒的光,大學萬歲”。每一段時光里的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價值。相信,即使多年以后,李方甜回頭再看自己現在的作品,也不會否認它們的珍貴,以及它們所詮釋的青春。青春的記憶,大學的生活,永遠都是值得紀念的。
現在已經大三的李方甜,說起自己的大學和大學生活,充滿感恩:“我覺得南大歷史系是很有底蘊的,有許多有學問又有思想的老師,聽他們上課總感覺如沐春風。南大是知識分子輩出的地方,我深有感觸,我們可以平等地跟老師對話。大學生活影響了我的世界觀,良師益友受益終生。以前學的東西太單一了,而大學里的知識很多元,自己可以選擇。同學之間也挺和睦的,整個集體感覺很溫暖,而且有種很濃厚的學術氣氛,很有人文氣息,配得起南大歷史系的名號。我想,本科生畢業之后應該會繼續讀研,然后找一份工作,具體還沒有想好,可能是去學校當老師或者考公務員。”
問她還會不會繼續拍DV劇,李方甜說:“這個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想拍了可能還會拍吧。”現在已經拍攝的兩部劇,也是從簡單的愿望出發,讓一群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瀟灑地實現了自己表達青春、熱愛青春、享受青春的夢想。
青春是一顆甜甜的糖,去盡情地品嘗、享受青春,就好了。對于李方甜來說,拍攝DV劇本身就是一個女孩子享受青春的過程。當然,她嘗到了那甜蜜。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其他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