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華的生活可以用艱辛和坎坷來形容。他才40歲,正值盛年,就下崗了。妻子擺了個小攤,賣點針頭線腦,風里來,雨里去,糊個口都很難。女兒腿有殘疾,每天上學需要拄著拐才能艱難地前行。人們知道他家的情況,總是流露出嘆惜和唏噓的神色,夾著一絲憐憫。
當我有一天走進他那陳舊、陰暗的小屋時,眼前卻頓時一亮——小小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桌子上,一盆水仙,搖曳著曼妙的身姿,娉娉婷婷,馨香縈繞;廚房里,洗凈的青菜、蘿卜,清新、潤滑,切好的一小碟肉片,像綻放的花蕾;更讓我感到特別的是,這屋子里還有一個書櫥,書櫥里面擺滿了書籍。書櫥旁邊掛著一把二胡,沉淀著歲月的光澤。
阿華將二胡拿了下來,坐在凳子上,輕輕調試了幾下音,一曲《滿園春色》溫馨、浪漫地舒展開來。頃刻,這小屋里,多了幾分靈動和生機,讓人的內心溢滿美好和向往。
悠悠弦音仿佛還在耳旁縈繞,我笑道:“不瞞你說,在我的想象中,你生活得一定很灰暗、沮喪,沒有一點浪漫,沒想到,你的生活還這么詩意、明媚。”
阿華聽了,憨厚地揉了揉自己的頭發,感慨地對我說:“我曾經的生活的確很灰暗、沮喪,我被一連串的生活變故徹底打倒了,我不知道怎樣走下去,家里也變得死氣沉沉。妻子、女兒的眼睛里有一種緊張、沉重的神色,生活中充滿著一種壓抑感。后來有一天,鄉下老母親挎著從田地里收上來的土豆風塵仆仆地進城來看我。她看到我零亂不堪的家和我委靡不振的樣子,眉頭緊鎖,用雙眼緊緊地盯著我,我被母親看得羞愧難當。臨走時,母親用一種不曾有過的嚴厲告訴我:“我們家的日子也曾經窮困潦倒,可是那時我的父母沒有放棄,而是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母親對阿華說:“孩子啊,好好生活,以后的生活會好的!”
母親的話,擲地有聲,深深地震撼了阿華。阿華說:“我抬頭仔細地看了看母親,我那沒有文化的、滿臉風霜的母親,她才是我這輩子最珍貴的精神源泉啊。”
是呀,生活是有詩意和遠方,而不應僅僅困于眼前的困難和不幸。從此,他換了一種活法,不再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心態一變,生活的色彩全變了。他找了一份陪護的工作,不僅將病人的生活料理好,還和病人談心、交流。在陪護中,阿華感覺到自己也是一個“病人”,也需要別人給自己以心靈的撫慰。在和病人惺惺相惜中,阿華的生活點點滴滴地發生著變化,一天天明媚起來。
阿華對我訴說著,眸子里閃爍著一絲晶亮,看得出他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和向往。是的,他的生活還很艱難,甚至還很困頓,但在這種艱難和困頓中,他看到了生活本身的詩意和那個令人向往的遠方,那是一種不會斷絕信心和力量。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