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什么都2.0了,網絡2.0、服務2.0、管理2.0、設計2.0、學習2.0。2.0代表什么呢?代表與時俱進、反饋式交流、多元化貢獻。
時代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充滿活力、動態的世界在運轉,也呼喚著我們與之同步。2.0的時代,需要我們的回應;我們的成長,也需要2.0時代的土壤。
2.0的時代里,我們可以融入,也需要融入;2.0的時代里,找準一個點,似乎真的可以輕易地撬動整個世界。盡力地張開全身的觸角,自由地調轉方向,“左右開弓”,“上躥下跳”,尋找你想要的,找尋你可以貢獻的,學習你能夠學習的,豐富你應該豐富的,創造你可以創造的。
與時俱進與世界連接,時刻保持2.0,融入2.0,才能充分地參與這豐富、開放、自由和動感的生活,與時代共舞。
表現篇
2.0的基因,你有沒有
文/本刊記者 雷虎
如果說1.0是與生俱來,那么2.0就是與時俱進。1.0與2.0,是父與子,有其傳承關系,但更是破與立,是破壞式創新。1.0是一副模板,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形;是一只靶子,在上面槍斃自己的缺失;是一面銅鏡,用來正衣冠明得失。
2.0是基于1.0的臉型進行整形,是因勢利導,而非憑空捏造。因此,在對1.0進行改造前,有必要弄清2.0具備哪些基因,有何屬性。
2.0是一種趨勢:封閉點走向開放面
在紙媒時代,寫文字是一種孤芳自賞的事,絕大多數人都只“我手寫我心”,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但是卻得不到,或者不屑得到別人的賞識,只能讓其呆在抽屜里,所以有“抽屜文學”之說。無數才華橫溢的青年,無數拍案驚奇的作品,都被抽屜埋沒。當時代走向web2.0后,人們的表達便捷程度得到了極大提升,表達欲望也得到了極大膨脹。
論壇、博客、個人空間、QQ群組、微博取代紙媒體和門戶網站,成為人們接受思想,表達觀點的地方。人們從以前對信息單向的吸收,變成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產者——以前看新聞讀報紙,如今上微博;以前不明白的問題,找大英百科全書,翻《十萬個為什么》,如今上維基和百度百科,維基的答案比《大英百科全書》還全,百度的數據比《十萬個為什么》還多。而且,相比無論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一家之長,后者靠的是群眾智慧。封閉會造成人視野的狹隘,而開放則意味著博采眾長。
2.0是一種趨勢,社會正從權威的封閉金字塔型結構,走向開放式倡導參與式互動的扁平化社會。
2.0是一種心態:時刻準備升級換代
2.0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心態,就如同球王貝利對自己最滿意的進球,永遠都是“下一個”?,F階段永遠都只是暫時狀態,永遠都只是實驗過程。學習是終生制,總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中,是不斷地超越的過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就知道自己離學成有多遠。2.0的心態應該是謙遜而虔誠的。
成長就是奧特曼打怪獸的過程。奧特曼成長的等級越高,打怪獸的等級也越高,打怪獸的頻率也越勤。
2.0是一種模式:處處都以人為中心
1.0是一種圍繞著“事”和“物”運轉的模式,而2.0時期人變成了中心。1.0時期的交流模式是單向的:學習中,師生涇渭分明,老師負責“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負責洗耳恭聽;信息傳播不對稱,電視報紙掌握話語權,是喧囂的極少數,而觀眾則只能當沉默的大多數……2.0時期的交流模式卻是雙向,互動為特征:2.0是一種基于分享而達到多贏的模式,就如同BT下載,別人成為“種子”給你提供信息源,你也成為“種子”成為別人的信息源,同時下載的人越多,下載速度越快。
當世界處于1.0時期時,后繼者就如同電影拍續集,是狐假虎威的過程;當世界處于2.0時期時,后繼者就如同革命者革命,是推陳出新的過程,所以代號2.0的變革永不成功,同志需永遠努力。
案例篇
蟲蟲:一只美麗的八爪魚
文/本刊記者 鄭儒鳳
出鏡人物:蟲蟲 職業:《電腦報》編輯、手繪畫家
蟲蟲有一個博客,人氣爆旺,已有170多萬訪問量;她還有一個微博,截至4月19日,粉絲數已達26241人。蟲蟲的人氣這么旺,就在于她的開放心態,她的時刻保持2.0狀態。蟲蟲有很多愛好,她喜歡收藏玩具,玩攝影,做手工,愛繪畫,她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悄悄地享受,而是更樂于與人分享她的快樂。由于這份無私的分享,為她贏得更多的粉絲,而與粉絲們的互動,更讓她把愛好做成了事業。
一次外出旅行她買到了幾只可愛的原木小豬,某天突然來了靈感,就用丙烯顏料在小豬身上畫上花,畫上草,畫上其他可愛的圖案。這些經過她“創作”過后的小豬,被拍了照片放到博客上,竟然大受網友歡迎,紛紛要求購買。于是,蟲蟲就開了個淘寶小店,賣自己的手繪小豬,順帶賣手繪手鐲、手繪項鏈等原創作品。
蟲蟲一直喜愛各種造型可愛的卡通玩具,收藏得多了,愛攝影的她又舉起鏡頭對準那些小玩偶們,把它們放置各種場景中,為它們拍照,為它們編故事。做好之后,把它們放到網上,大受粉絲們的歡迎。他們說,看著這些玩具的故事,仿佛自己生活的是一個世界,玩具又另有一個世界。然后開始追問,蟲蟲,什么時候出書???在粉絲的促動下,蟲蟲最后真的出了一本書《玩具碎碎念》。
蟲蟲是《電腦報》的一名編輯,讓她名聲大振的是那本手繪旅行書——《跟我去香港》。這本書得到了梁文道和慕容引刀的大力推薦,而蟲蟲玩起手繪純屬偶然。2007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無聊的她手癢了起來,就隨手用簽字筆畫下了同事的背影,然后拍了照發在了博客上。蟲蟲的2.0狀態是時時刻刻的。這次偶然的提筆,讓蟲蟲突然覺得原來畫畫很開心嘛,于是就更多地畫了起來。
蟲蟲這一畫,勾起了很多人的畫畫夢想,都表示想跟著她一起畫。于是,蟲蟲自己的博客和豆瓣網上成立了一個手繪培訓班,名為“美少婦手繪班”,免費招收愛畫畫、無基礎的同學,主要成員是美少女和美少婦,也收容一些男同學,以充當管家、家丁、打手。最初蟲蟲完全弄不懂:他們為什么不去找專業的人學習呢?后來她明白了,這些人就像當初的她一樣,并不奢求畫得特別專業,只是想表達自己的生活。那么,還有什么比信手畫些線描小畫更直觀、更有趣呢?對于自己的畫,蟲蟲說自己一直考慮的是,不要跟別人比畫功,拼不過的,就好好表達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就行了。
這樣一邊教同學們,一邊自己畫,一邊用3年時間數次往返香港,蟲蟲畫出了一本《跟我去香港》,完成了她由愛好到事業的華麗轉身。如今,蟲蟲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前不久為“重慶市餐桌文明大行動”設計的吉祥物“米寶寶”,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大舞臺。
(記者手記:蟲蟲是《電腦報》的一名編輯。如果是處于1.0的狀態,一名報紙編輯的正常工作狀態是什么樣的?找選題、約記者寫稿、收稿、編稿、發排……就是這樣吧。
而時刻保持2.0的蟲蟲是怎樣做的?
這年頭有博客的人很多,博客內容也都分了欄目,可大多數人即使分,也不過三兩個而已吧。我們來看看蟲蟲的博客內容所分的類別吧:蟲畫畫、蟲心情、蟲攝影、蟲手工、蟲旅游、蟲散文、蟲搞笑、蟲讀書、蟲收集、蟲教程、蟲玩具、蟲裝修、蟲針灸、蟲香港、蟲英語、媒體報道。你數了沒有?一共有16個欄目。這樣一個有可輕松愉快的閱讀內容、有可學習利用的實用資訊、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博客,抵得上一份好看、實用的微型雜志吧?
蟲蟲如同一只美麗的八爪魚,不僅多方吸收著新鮮事物,同時又毫不保守地與人分享著她的所得,終于造就了她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2.0精彩人生。)
張寧:生活就是不斷地開窗戶
文/本刊記者 鄭儒鳳
出鏡人物:張寧 職業:兒童會所老師
張寧原本在一所高校的附近開了一間茶餐廳,主要面向高校的學子們。小小的茶餐廳布置得雅致而溫馨,餐點好吃而不貴,所以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常??蜐M。按1.0版生活常理,張寧應該更用心地打理餐廳,以使生意更上層樓??墒牵瑥垖幉粌H沒有這么做,反而趁周末的時候在這里開設了一個小小的公益課堂,帶領一群附近社區的孩子們誦讀經典。
這個公益課堂的開設純屬偶然。張寧時常在餐廳帶著5歲的女兒誦讀國學經典《笠翁對韻》。張寧想的是即使將來孩子出國,首先還是要立足自己的文化吧?這一幕恰被前來就餐的附近鄰居看見了,正好她也有孩子,就想來跟著一起讀。張寧答應了。來了一個,就有第二個,就這樣,最后一共有七八個孩子跟著張寧一起學習誦讀經典。張寧想,這樣也好,人多了,有了小伙伴,女兒也會讀得更有興趣,所以張寧也不收其他小朋友的費用。按1.0版思維,不收費不是白忙乎嗎?還影響自己做生意??蓮垖幨?.0思維啊,她認為,物質就像溪流一樣,要不斷地“給”,才有可能“收”,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也是很多富豪做慈善、做公益事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是公益的,張寧做起來可不含糊,備課、復習,一樣不拉。這一認真,就讓張寧發現了問題,雖然很多家長想要給孩子素質教育,但自己的心態卻仍然是應試的、功利的。家長的心態自然影響了孩子的狀態,于是有些孩子可以背誦得很好卻很苦惱,有些孩子什么也背不出卻很快樂,而張寧認為,國學的營養并不是要在這一時半會兒中體現出來的。張寧常會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么因素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并有可能決定他人生的走向?就在這時,一個朋友跟她說,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問張寧是否有興趣同去學習?張寧一想,好啊,孩子的成長肯定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如果先把成人的心理搞懂了,應該就可以理順孩子的問題了吧?于是,她就跟著朋友一起去報了名。面對家人的疑惑,時刻保持2.0狀態的張寧說,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把握住生活的律動才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妙。
仿佛是過去的潛能沒有發掘出來,張寧覺得自己越學心理學還越有感覺,于是接連考試,直到拿到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的證書。朋友們看著張寧的勁頭,都以為她一定要從事這一行了呢。誰知,張寧卻放下自己的餐廳去了一家兒童會所當老師,同時還是這家兒童會所的合伙人之一。張寧在會所帶領孩子們以誦讀國學經典為主,輔以各式新穎、合乎孩子天性的游戲,意在給孩子打造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張寧說:“不要問我將來還會做什么,有無限可能,我現在所做的就是發現窗戶,打開窗戶?!?/p>
(記者手記: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過——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全球人民跟著感冒發燒;日本地震海嘯核泄露,全世界都在祈禱;利比亞發生戰爭,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1.0的生活時代,你可以把門一關,自成一統地過日子;可2.0時代,你必須要時刻保持2.0狀態,不僅要敞開門戶,迎向世界,更要打開一扇又一扇的窗戶,讓窗外新鮮的人、新鮮的事、新鮮的思想、新鮮的潮流涌進來,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大的格局,更多的活力。你需要把自己與世界聯系得更緊密,進行更多的交流,產生更多的互動,你的生活方才搭準了世界的新脈動。世界處于極劇變化的年代,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心態是否足夠開放、足夠互動?如果說1.0的生活時態是靜止的,那么2.0的生活時態即是變動不止的。要做到與時俱進,就要把自己的頻率調在時時2.0的狀態上,接納這2.0,適應這2.0,享受這2.0。)
畢業后,學習剛起步
文/本刊記者 雷虎
出鏡人物:蔥頭 職業:公司企劃
每天天蒙蒙亮就開始趕公交,每晚天全黑才回到家,每天他的生活都“在路上”——他工作單位在江寧,自己卻把房子租在鼓樓南京大學旁。在別人眼里,他這是“自作孽不可活”, 每天上下班兩個小時坐公交的時間,理應寂寞難耐;而在他心里,這是“痛并快樂著”,這兩個小時是“充電”的黃金時間——一副耳機隔斷外面喧囂的世界,一方手機屏幕把帶他進第二課堂。
昆德拉有句名言:生活在別處。蔥頭有切身體驗:學習在別處。他上學時學的是機械制造專業,完全和現在的工作性質不沾邊。然而現在的他已經沒有時間脫產進行正式學習,現在的工作專業技能完全來源于業余時間充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現在處于學習2.0階段,是“非正式學習”和“社會化學習”的結合。
“社會化學習”和“學院化學習”的最大不同,就是關注的焦點從一個內容的主題學習轉移到圍繞內容的學習活動和人與人互動;“非正式學習”和“正式學習”的差異,是從有意識的,有固定時間、地點的學習轉向非正式的人與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在任何地方向任何東西學習。
選擇住在南大校園旁邊,源于兩年前的一次“網聚”。那時他聽同學說,豆瓣上有很多有趣的活動。于是就上豆瓣逛了逛,發現了一個“拍客集結號”的主題活動,聚會地點在先鋒書店。那時他還住在江寧的公司宿舍,但是對活動心有戚戚,于是起了個大早趕到聚會點,到達時攝友們的討論已接近尾聲,投影儀上正在播放DV高手的視頻短片。那時他還是個入門級菜鳥,看到制作精良的視頻就兩眼放光。和與會拍客互換電話號碼,加QQ群不在話下。通過這次聚會,他意識到自己平時住在公司宿舍雖然方便,但是因為公司地處郊區,下班后他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雖然自己一直堅持學習,但是同事們下班后不外乎玩游戲、打麻將,缺乏互動讓學習難以為繼。
于是他舍近求遠搬到了市區,只為了在八小時之外,進行2.0式的學習,是為了將學習進行到底。
南京大學,學術范兒;先鋒書店,文藝范兒;五臺山體育館,運動范兒。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他在學術、文藝、體育,在三個區域都找到了朋友。南大、先鋒、五臺山雖好,卻非久戀之鄉,但這些地方和這幫朋友,卻是他心靈上的烏托幫,讓他在潛意識里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
加入南大小百合討論版,關注學生話題,參加他們的活動,感受他們的學習氛圍;在豆瓣上加入與設計有關的不同的小組,在志同道合的“豆油”的潛移默化下精進;在SNS上訂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在信息爆炸的社會選擇性記憶;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拿出手機上網易公開課——結束填鴨式的1.0校園學習生活后,他開始DIY式的2.0學習。周潤發有句廣告詞:成功,我才剛上路。在經歷“非正式學習”和“社會化學習”的洗禮后,蔥頭對學習的理解煥然一新:學習,我才剛起步!
(記者手記:作為2.0時代的學習者,要必須與時俱進:2.0學習者進行的是一種持續的學習;2.0學習者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思想發布的互聯網基地;2.0學習者至少參與到一個以上的網絡學習社群;2.0學習者會為自己確定短期和中長期學習目標,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并更多地通過非正式學習方式提升自己;2.0學習者是具有分享、協作和交流的精神,懂得寬容和接納,能接受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人;2.0學習者享受學習的樂趣,信奉分享的快樂,追求學習、生活、工作的和諧統一……
2.0學習者的學習,只有逗號沒有句號,永遠準備起跑。)
總結篇
2.0,與你我同在
文/本刊記者 張黎
時刻保持2.0,這僅僅是2.0時代一種便利的生存方式嗎?網絡,只是我們享受生活的工具嗎?當然不止于此。意識到2.0的存在和益處,的確是由網絡的變革而起,但它絕不僅僅就是這些了。當2.0變成了一種實踐先行后的反思成果,我們發現,它的珍貴之處無處不在,并非網絡所壟斷。而它的深刻內涵,也并非僅僅在21世紀的頭幾年才開始發揮作用。
2.0,代表與時俱進,演繹著信息的廣泛搜尋、頻繁交流、敏銳發現、緊跟潮流等元素。如此說來,百年前北大的“百家爭鳴,兼容并包”、清華的“兼收并蓄”、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乃至今日的科學發展,都蘊含著2.0的靈魂。時刻保持2.0,亦非這個時代的青年獨有的財富,但在這個技術便利的時代得到完全的發育和彰顯。
現代的青年,比前人有著更為順暢的條件;而過去的青年,對“2.0精神”的詮釋亦多有深刻之處。百年前,當我們的民族處在最艱難、困惑和羸弱的節點時,那時的青年順應時代潮流,引進西學,用新文化運動的方式來引領時代前行,滌蕩了陳腐的空氣,為國家的明天帶來希望的曙光。92年前,在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國際風云變幻,國內患憂叢生,那個時代的青年依然勇敢地面對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時代,五四運動的火焰讓他們的青春燃燒,也讓古老的中國猛然驚醒,獲得生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的知識大量進入,也依舊會有人保持理性和清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看得更深更遠,“不要把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丟掉”,于是,“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北大和清華都成立了國學研究所,在時代的新舊交替之際,緊緊地守護著民族的靈魂;新中國成立后,青年人響應國家的號召,將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的命運捆在一起,開拓國家的明天,就是開拓自己的未來,新中國的建設靠的就是這樣一批與時代共命運的人們;改革開放后,新的生機再次來臨,整個時代迎來了春天,敏銳的人聽到了充滿活力的呼喚,民營企業家、經濟開拓者等改革的先鋒們涌現了出來,為自己的人生、也為國家的明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一切,歸到最初的點,都是因為身處時代大環境下的他們,擁有時刻與時代同在的敏銳感覺和切實的行動力。時刻保持2.0,是他們與所有煥發生機的時代共同的選擇。
從個人的角度誠懇地說,時時用2.0的精神來提醒自己,過一種全面、豐富、包容、動態、寬容、開放、創造的生活,過一種與時代同步、緊跟著時代信息的生活,就是過一種2.0的生活。過2.0的生活,就是與時俱進的、充滿智慧和行動力的生活。
開放心態為魂,動態行動為體,豐富自我為經,創造價值為緯,2.0的生活,是時代的選擇,也是人的自我選擇,是對自己生活、事業積極負責的、智慧的選擇。2.0的精神并不曾斷裂,也不曾離開,它一直與我們同在,豐富著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無論將目光投向何時,都會發現,推動時代前行、社會繁榮的,都是富有2.0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