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榮一直是位默默無聞的鄉村醫生,讓他走進我們視線的是當地團委推薦他參加的由共青團江蘇省委主辦的“我們身邊的好青年”的活動(http://hqn.jschina.com.cn/)。活動還在進行當中,韓志榮最后是否獲獎還未得知,但作為一名80后,一名鄉村醫生,他的工作令人好奇……
每天早晨6:30,鄉村醫生韓志榮就來到位于泰州市姜堰白米鎮蛙莊社區的衛生服務站上班了。因為村民們都習慣早起,如果有個頭疼腦熱的,趁著出門干活他們就會順路來到衛生服務站看一看,取點藥。所以,韓志榮的工作時間是根據村民們的需要,而不是根據上面的政策來制定的。
1980年出生的韓志榮1998年開始來到蛙莊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那時候,服務站只有村委會提供的一間低矮、破舊的小房子,以及一套老化的診療設備。后來韓志榮四處奔走,終于求得鎮衛生院支持一點,村委會支持一點,再加自己支持一點,才讓這所鄉村衛生服務站有點兒像模像樣了,可以為村民們提供基本的就醫環境了。
這一做,十多年過去,韓志榮已經由一名18歲的青年成為80后中最早進入三十而立的那批人中的之一了。
最快樂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韓志榮最快樂的事是為病人看好了病。
鄉村醫生擁有的醫療設備及其他條件有限,所以很多時候面對一些病患,他們都只能給出“轉診”的建議。國家對鄉村醫生的期望也是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所以,當鄉村醫生韓志榮,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患病村民解決了問題之后,那份快樂是不言而喻的。
韓志榮從醫第一年的一天下午,一位80多歲、患有肺心病的村民慢慢來到衛生站,當時他感覺不舒服,喘得相當厲害。老人家的肺心病是多年的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目前缺氧厲害,可社區衛生站當時并不具備吸氧條件,最好去鎮衛生院。但老人家已極度難受,不太可能再去鎮上了。于是,韓志榮就騎上自行車往鎮上而去,到了鎮衛生院,鎮里唯一的一只氧氣袋已被另一戶村民拿走了,韓志榮又叮叮當當地踩著自行車來到了那位村民家。當時走得急,韓志榮什么身份證件都沒有帶,那位村民無法相信他是鄉村醫生,且他從鎮衛生院領用這只氧氣袋也是交了押金的,于是韓志榮只好押上自己當時還算蠻貴重的物品BP機,才拿到了氧氣袋。拿了氧氣袋又趕回鎮衛生院,充上氧氣,之后再趕回村里,給老人吸上了氧。因為吸氧及時,老人家的癥狀得到緩解,消除了痛苦,十分感激韓志榮。韓志榮雖然趕來趕去趕得一頭大汗,但心情卻很暢快。
目前在農村,有很多老人獨自生活,他們患有若干慢性病,而他們的子女都在外打工或者在城里工作,所以,村衛生站是他們看病就醫一個很重要的依托,而韓志榮就成了他們最可信賴的人。韓志榮感受到這份責任,格外用心,每為村民成功服務一次,就感覺十分開心。
最心酸
去年年底,一位患有食道癌的老人家,77歲了,患病晚期一直都是鼻飼維持飲食。可是,老人家的求生愿望十分強烈,明知道自己的時間不長了,但也盼著能過了春節,圖個吉利,多增添一歲。韓志榮就天天去看望他,上門隨診,為他輸液,給他測血壓,陪他聊天,鼓勵他。韓志榮說:“才爹(方言,老人家的意思),不要灰心,慢慢會好的,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忙著過年。過完年,開春就會暖和,您的身體就會好起來,那時候您就可以起來曬曬太陽串串門兒了……”老人聽到韓志榮這樣說,臉上就會放出信心的光芒。
然而,就在大年初二那天,老人的狀態非常不好了,在岳父家拜年的韓志榮接到他家人的電話即刻趕回,看到老人眼睛里還流露出期盼治療的目光。當時老人全身許多臟器衰竭,水腫得比較厲害,已經完全沒有辦法靜脈治療了。于是,韓志榮一邊陪在一旁安撫老人家,一邊告知老人的家人準備后事。最后,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做鄉村醫生,韓志榮常常要做的一項工作就是為村里老人們做大病臨終關懷的服務。去年一年,村里離開的老人有30多個,一半人都是韓志榮服務的。成為鄉村醫生后,第一次接觸死亡的驚慌、恐懼的感覺還在,但現在韓志榮已經淡然了。在他眼中,死亡,就是一種輪回,生老病死,世事輪回,沒有什么害怕的,只有放得下和放不下的區別。不過,就韓志榮的觀察來看,目前我們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確實非常嚴重,村里每年去世的老人都比出生的孩子多,而且他們多患有慢性病,到他們去世之前,他們已經飽受疾患之苦。為此,韓志榮時常覺得一種心酸,所以,他特別愿意在老人們臨終之前可以帶給他們一份慰藉,讓他們可以平靜地離開人世。
最欣慰
當前,韓志榮的家鄉建設了很多開發區,開發區里有很多工廠,工廠里一名工人的收入都超過韓志榮做鄉村醫生的收入。韓志榮常常對人說,哎,這份工作只要能糊口就可以了,但心底里,卻對這份職業有著他自己有時都難以察覺的熱愛。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他在海安針灸推拿學校學習中醫,獲得了中醫中專文憑,今年他還要考中醫執業助理醫師。韓志榮覺得,在農村,中醫治療慢性病、康復、養生很有效果,所以,他決心在這一塊要好好深造。
韓志榮覺得這份職業雖然不能帶給他金錢的滿足,但卻帶給他豐厚的精神財富,令他最欣慰的感覺就是村民對他的尊敬。無論他走到哪兒,田里地頭,碰到的人遠遠地就會叫他:韓醫生。如果是不久前在他手里看好病的村民,就更會興高采烈地跟他說:我這兩天好多了,多虧了你開的那個藥。這時候,韓志榮覺得,拿多少錢也買不來自己的那份成就感和自豪感。
正因此,韓志榮覺得,鄉村醫生一定要土生土長,這樣在對鄉親們的家庭成員情況、他們所患的慢性病的狀況、家族的疾病史都比較了解的情況下,更容易對癥下藥,藥到病除,解決他們的病患問題,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工作不僅僅是掙錢,還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許最初韓志榮選擇做一名鄉村醫生只是基于簡單的有一份工作的考慮,但如今十多年做下來,他不僅沒有厭煩,還想要做得更好,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帶來的動力嗎?
最“80后”
鄉村醫生的職業特點決定韓志榮經常的活動范圍只能是自己的村子,但足不出戶不代表閉塞,因為有網絡。可能,思想開明、視野開闊、善于利用網絡這點,是最能體現韓志榮80后特點的一個表現了。
韓志榮很早就接觸網絡,除了上網看新聞,他更常去的是一些鄉村醫生論壇,同時他自己還為泰州的鄉醫們建立了QQ群。網絡不僅是韓志榮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窗口,更常常成為他聯絡鄉醫、集中眾人的智慧、解決疑難問題的幫手。
有一次,一位病人前來就診,在為她輸液前,已經確診她沒有過敏史,且將要為她輸的是“乳酸左氧氟沙星”,這種注射液是不需要做皮試的。結果,就在輸液過程中,患者出現“四肢發麻,舌頭發麻”的癥狀,韓志榮馬上明白這是過敏反應,即刻停止輸液,加輸抗過敏藥及其他相關藥物,吸氧并平臥休息。在患者休息的過程中,韓志榮上網求解:“怎么回事?還有人會對‘乳酸左氧氟沙星’過敏嗎?”QQ群里很快就有回復呈來:“萬分之一的機率,你的補救措施得當。”得到同行們的肯定,韓志榮心定了下來。一個小時后,病人笑著離開了診所,平安無事。
醫生們常說自己是一只腳站在鬼門關,一只腳為人民服務,而鄉村醫生站在鬼門關的那只腳伸得更要長一些,因為軟硬條件都有限,但現在有了網絡,韓志榮常常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人在戰斗”了。
年過三十的80后們已漸漸成為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80后鄉村醫生韓志榮很希望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入其行,愛其業,改變鄉醫后繼無人的現狀,將鄉村醫生的事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