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沈德龍,刺繡藝術家,蘇繡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第三代傳人,繼承了近代亂針繡、平針繡和獨創三散針法技法,實現了傳統刺繡和現代繪畫的完美復合。
蘇繡是蘇州為中心的吳地手工絲繡品,它與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四川的蜀繡并譽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歷史悠久,據劉向《說苑》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繡衣而豹裘者”。
沈德龍,被譽為蘇繡界的男版花木蘭,曾歷經八年親自繡制肖像繡品《蒙娜麗莎的微笑》,被視為亂針繡的當世杰作。而他經營的古吳繡皇在沒有任何外資進入的情況下,分別在七個城市最貴的地段開連鎖店,所售繡品低至幾百元,高至幾百萬元。如果是限量版精品,價格需面談。2011年3月他的最新作品新聞發布會上,平時極少露面的歐迪芬總裁、建國飯店董事長夫人等貴賓都爭著到場祝賀,并親自題寫賀詞。以至于在外圍瞄著古吳繡皇許久的同行們都有一個困惑:他們為什么那么認可沈德龍的作品?
當大家都在困惑傳統手工藝品窮途末路時,沈德龍卻讓他的蘇繡“柳暗花明又一村”。沈德龍究竟有什么獨門絕技?
耐得寂寞守得花開
故事還得從1990年的7月講起。那時,沈德龍剛從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被分配到蘇州刺繡研究所設計畫稿。當時,蘇州刺繡研究所是國內刺繡的最高殿堂。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領導派給他的第一個任務是——拿起針線學繡花!
所長要求新來的大學生必須下車間實習。沒辦法,他只好硬著頭皮,拿起從未碰過的繡花針。銀針雖輕,但繡時沒技巧,沈德龍不知道怎么去控制它,常常是一針想點到這個位置,它卻跑到那個位置了。
車間老師傅任慧嫻鼓勵他不要拘泥于傳統——想怎么繡就怎么繡!他于是心想:自己擁有深厚的繪畫功底,何不發揮這一特長,將西洋繪畫的造型、色彩搭配融入東方古老的刺繡,開創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呢?他大膽提出:給我一面鏡子,自己繡自己。
他當時的人生狀態像個在風雨夜里走丟了的孩子,不停地尋找方向。傳統繡法人物肖像一直都是先用圖片打底、勾稿,而沈德龍卻直接對著鏡子,像作畫一樣地繡,這一做法讓當時所有的人包括很多高級工藝師都大吃一驚。
“我覺得刺繡這個東西很神奇,它很古老,且很有趣味,有趣在哪里呢?各色各樣的絲線,顏色與顏色交織在一起很漂亮。”他開始真正喜歡上蘇繡。漸漸地,一個月過去了,他終于把繡好的作品拿了出來。但當同事看到他的作品時,無不哭笑不得——這哪是什么人像啊,不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線嘛!他不慌不忙道:“你們站遠一點看看。” 一旦站到遠處再看,所有人都非常驚奇!連一些高級工藝師都驚嘆:作品繡出了人物的整體感,尤其是那沉思中略帶憂郁的眼神呼之欲出!
面對突如其來的成功,當問及一個大男人半路開始學蘇繡的感受時,他的神情突然沉靜下來,沉默了一會說:“其實整個創作過程是艱難而難耐的,要耐得住寂寞才行。”
完美主義者
這位藝驚業界的姑蘇繡男其實一身男子氣概,面色黧黑、膀闊腰圓,但細看他的眼神,仍隱著藝術家特有的憂郁氣質。
當他成為所里的紅人后,依然保持簡單的生活調子。當時很年輕的他還被人說是裝。說到此,他笑說,離人遠了,離神就近了。眼睛盯著手頭的事,就可以觀賞天地間的奧秘。此時,他對蘇繡的喜愛已近乎癡迷的狀態。
有客人找他繡《蒙娜麗莎》,客人拿走繡品時說了這么一句話:“實際上按照你的實力,你一定可以繡得更好。”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觸動,到底怎樣才能繡出最完美的《蒙娜麗莎》呢?
一天,他按一對夫婦的要求在制作合照繡品時融入了平針繡技法,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調整合影繡品的小小成功,使他腦海中靈光一閃:假如在繡《蒙娜麗莎》時也融入平繡技法,不就可以彌補亂針繡的不足了?
沈德龍說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有一種改癖,每部作品都是一改再改,不斷改寫,一直到滿意為止。他終于攻破了難關:絲線雖然不能調色,但是可以調整走針的方向!只要方向找對了,色調就和諧了。就這樣,一幅堪稱極品的蘇繡《蒙娜麗莎》在他的手中誕生了!他花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幅作品,已經被他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藝術和商業的博弈
“我骨子里并不安分,受不了國營單位的刻板,最后離開了研究院。”之后的沈德龍做過很多事,去過深圳,開過畫廊。1993年,他成為蘇州城建環保學院的老師,任教之余刺繡作品不斷,且賣出高價,這讓他看到了蘇繡的價值。他開始有心尋找繡娘,成立了沈氏刺繡工作室。1995年,給自己的品牌命名為古吳繡皇。他說,說到古吳能讓人一目了然——她出自蘇繡,而繡皇則確定了這塊未來品牌的價值定位。1999年,古吳繡皇品牌正式注冊;2001年,古吳繡皇工藝有限公司成立。
由藝術家轉入經商,他最初的困擾——如何在尋求藝術的精益求精和經營有道之間尋求平衡?
由于他的繡品圖案新穎、做工精致,深得批發商的喜愛。還沒高興一年,他的生意便急劇下滑。很多鄰商盜版他。那個年代創新的產物是電腦噴繪,外行人無法分辨。無奈之下,他關店。這讓沈德龍意識到營銷和管理的重要性。他遭遇的困擾,也是無數藝術系商人遇到的普遍性問題。
2001年,他只身來到北京,在月租3萬元的北京國貿開店,國貿的貴氣,讓沈德龍徹底擺脫了那些盜版商,黯淡許久的生意馬上回暖,更因與國際奢侈品牌毗鄰,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很多傳統產業至今仍是作坊式的,秉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姿態,現代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品牌化是必然的。我們就是把蘇繡品牌作為世界級一線品牌來打造的。” 在開設品牌專賣店的擴張中,更是主攻國際一線品牌集中的高端百貨商場。僅北京就在國貿、燕莎、賽特等開出10家專賣店,和LV、GUCCI等大牌同駐一樓。
古吳繡皇的蘇繡是非常精妙的藝術品:傳統制線技藝加工成的蠶絲線,每根由2個單位的絲線纏繞而成,稱為絨,每一絨可分成8個單位稱作絲,每絲又可分為8個單位稱作毛,一根絨可分成128毛。古吳繡皇的極品繡都是用2絲打底,最細到2、3毛甚至1毛,頗耗工時。另外在密度、針距、色彩的掌握上,也有很嚴格的掌控。一旦有所放松,都是藝術的缺憾。其中的微妙差距,外行人從成品中可能甚至觀察不到,“但我們依舊堅持自己的品質,對一個品牌而言,這是最重要的。”
問及市場推廣的方法,沈德龍說,非常簡單,就是吆喝,必須有機會讓人家看到。應該站得更高,商業重要,藝術更應該擺在首位。不能單純地推廣商品,應該把蘇繡當做文化傳播。
沈德龍剛開始把繡品引進北京時,有顧客說,你這個人不實在,同樣的東西怎么你這里賣的就貴?他用了很多方法,比如:告訴他,我們的刺繡無論從藝術還是從工藝上都是不同的,但效果甚微。后來他去市場上買了一幅廉價刺繡,把它擺在自己的作品旁邊,顧客一看就明白了。誰說都沒用,你只需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沈德龍眼中,蘇繡是一項手工極強的傳統藝術品,沒有真偽之分,只有優劣之辨。一件好的蘇繡藝術品是工藝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一般先看作品圖案的整體構思,二看作品做工的精細程度,三看作品色彩的處理和藝術效果。
他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成功地將蘇繡店擴展全國各地。截至2011年4月已在北京、大連、深圳等城市開出22家專賣店。這些年的發展中,沈德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個技藝超群的手藝人,還要成為懂得經商之道的老板。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更好地傳承此傳統手工藝。
為藝術而刺繡,刺繡只會成為陽春白雪,失去活力;為商業而刺繡,刺繡只會成為下里巴人,喪失韻味。如今的沈德龍,是藝術家和商人雙重人格的博弈。在左右互博中,他把蘇繡發揚光大了,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