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沖杯三聚氰胺奶,買根地溝油油條,切個蘇丹紅咸蛋,啃個染色饅頭,吃完開錦湖輪胎的車去上班;中午,買一份瘦肉精豬肉炒農藥韭菜,來碗翻新陳米飯,搭上一盤假牛肉下菜,而后再來泡壺香精茶葉;下午,買條避孕藥魚,尿素豆芽,膨大西紅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開瓶甲醇勾兌酒,然后結束幸福的一天,鉆進黑心棉被睡覺,日本地震海嘯核輻射算神馬……”(摘自網絡)
今日國人之精神已達到一定的境界了,對于幸福的體會亦是高深莫測。他們敢于在最惡劣的環境里苦中作樂,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中得過且過,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具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氣魄。在這其中,家有幼兒的母親是更加大無畏的,她們用一個小小的菜籃子挑起了不做“東亞病夫”的全部責任。她們吃一塹,長的可不止一智,她們讀書、嘗試、交換經驗,在硝煙彌漫的食品戰場沖鋒陷陣,只因她們是母親,是“以食為天”的“民”,所以她們要成為化學家、營養家、檢驗者、監督者,頂頂重要的是要成為真正大無畏的吵架王和敢死隊。
可是,“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無論食品鏈最后一環的消費者多么大無畏,那也不過是疲于應付生產銷售商們的高超智慧與非凡魄力。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真正的“勇士”與“智者”。他們輕輕松松跨過良心的門檻,左躲右閃就逃過了規范的約束,他們不只潛心鉆研“食品科學”,更深諳過猶不及的“適度”之道,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今朝有酒今朝醉”,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無暇等待慢慢出現的績效,只關心錢包瞬時間的變化;因此他們也不會理會長此以往同胞兄弟是缺胳膊少腿還是聾啞癡呆,只要當下你還活蹦亂跳,他們就能心安理得。如果有人無法理解此等造詣,只需去讀一句話:“一百年太遠,只爭朝夕。”
我們還會敬畏些什么嗎?如果孔先生活在這個時代恐怕也要束手無策了。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建立在“推己及人”基礎上的道德感與臉面、熟人網絡、人情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一種“無我”的自律。可如今,快速流轉的現代社會,人們講究的可是個性化,是對“我”的凸顯,再加之現代化釋放出的“陌生人”交往,“我”還怎么“推己”,又為什么要“及人”?于是,只要過了自己這關,一切自然皆有可能!
市場倫理的缺失讓人瘋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傳承千百年的老話已經被很多人拋諸腦后。為了發財,不擇手段,誠信無幾,威脅的是所有人的健康與安全,經濟運行機制也因此而紊亂。健康運行的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敬畏和信仰。就如趙曉在《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中所指,“惟有敬畏,才能得救;惟有信仰,市場經濟才有靈魂。”
中國的儒家文化曾經造就了一大批堪稱君子的儒商,他們曾經經天緯地,靠的是仁愛在心,也正是因為仁愛在心,才能做到達江通海。斯人遠去,精神卻需要傳承——“大道無名,大商無算,君子愛財道不偏”。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