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修國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江蘇南京210031)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地域遼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有9億農民,搞好“三農”問題是頭等大事。隨著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農民收入明顯提高,但農村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都產生了重大干擾[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其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基本目標任務之一[2]。國家“十二五”規劃也將農業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其中農業工程已經排在十大重點投入項目的第2位,搞好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對廣大農民的健康、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并通過眾多的農業院校及農業科研院所的不斷努力,已經跟上了世界農業發展的步伐,歷史性地完成了很多農業科技革命。
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傳統農業、綠色農業、化工農業等幾個發展階段。其中,化工農業階段主要依靠農業化工技術,而農業化工技術主要包括化肥和農藥技術。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西方國家引入大型氮肥生產裝置開始,我國化肥產業的發展是先氮肥,后磷肥、鉀肥和復合肥。我國化肥產業的發展進程基本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需求,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發展[3]。我國農藥生產在資源、市場、成本等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取得了長足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包括研發、原藥生產、制劑加工等產業鏈,近幾年又相繼開發投產了一批高新品種,我國農藥行業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
農業生物技術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改良動植物及微生物品種生產性狀,培育動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種,生產生物農藥、獸藥與疫苗的新技術[4]。
國際服務組織董事會主席克萊夫·詹姆士博士說,中國依然是全球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的領頭羊。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從改革開放到現在30多a的時間內得到了迅猛發展,眾多生物技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產生,抗蟲棉花、超級水稻、特種玉米、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牲畜生長激素等生物技術產品不斷涌現,使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產量、效率都大大提高[3]。農業生物技術的突破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僅從物質上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也確實使農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滲透到各行各業,農業當然也不例外。現在經濟已全球化,為了使農業跟上時代的步伐,國家已經重視對農業信息技術的投入,各農業高校與信息相關的專業也紛紛開設。南京農業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是2004年在結合農業工程學科的前提下開設的,現已成為南京農業大學發展最快、就業最好的本科專業之一。
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在我國東部地區,每年不到400元的寬帶費用使農民擁有聯網計算機已經成為簡單的事,他們可以利用現有的農用軟件從網絡上直接讀取有關資料,還可隨時進行不同目標的咨詢和決策。這些新技術的使用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設施農業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農業工程設施來控制自然界的不利氣候條件,高投入高產出且生產優質農產品的農業。設施農業可以有效增強抗災能力,打破傳統農業的季節性,進行反季節栽培,實現農產品的反季節上市,適應市場消費需求[5]。設施農業是新的生產技術體系,需采用必要的設施設備,選擇適宜的品種和相應的栽培技術,將設施設備、品種和管理技術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主要的設施農業技術有溫室、塑料拱棚、遮陽網、防蟲網和浮面覆蓋等,這些都給農民帶來了較好的效益[6]。
隨著農業科技革命的不斷進行,農業得到快速發展,但農村的生態環境卻出現了相應的問題。
除了成本、資源、市場因素推動化肥、農藥產業向我國轉移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環保。一些不環保的國外化肥、農藥企業利用我國的招商引資紛紛向我國轉移,而這些企業更多的是占用農村土地,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7]。
在諸多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中,化肥、農藥的濫用是首要問題。在農村,由于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化學制品用量大,土壤質量急劇下降,病蟲抗藥性增強,環境污染問題嚴重,這些都是以犧牲生態為代價、追求短期效益的化工農業。這類污染廣泛分布在農村地區,由于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后,解決污染的措施基本還沒有建立[8]。
農業生物技術主要是改造傳統自然生物體,這種逆自然的行為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問題。如轉基因生物具有傳統自然生物所不具備的生存競爭優勢,對自然生物生存造成影響,而其他生物吃了轉基因食物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這點尚未得到驗證[9]。
另外,種植抗蟲轉基因作物后可能使害蟲產生免疫并遺傳,從而產生更加難以消除的“超級害蟲”。獸用基因工程疫苗應用于動物后,疫苗微生物可以經消化、呼吸等系統釋放到環境中,從而對農村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招商引資的企業可以方便地深入到農村,使農村里與農業有關的工業開始發展起來。農村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農村的這些企業一般缺乏環保處理設施,排放的污水和廢氣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嚴重污染水資源和空氣,這些年農民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增多便是明證[10]。
在農村,農民居住分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民都使用上電子產品,隨之廢棄的電子垃圾也越來越多,而農村又沒有配套的垃圾回收站,這些垃圾就被拋棄在農民生活的周圍,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了影響。
在設施農業中,化肥、農藥的超標使用使農產品品質下降,地膜污染正在加劇,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也造成環境污染。設施農業土壤經常處于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再加上對土壤連作障礙的防控措施不當,導致土壤中真菌等各種病菌大量繁殖,危害設施農產品的品質和周圍的生態環境。
設施農業土壤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次生鹽漬化,這是因為設施農業土壤長期處于覆蓋的狀態,缺少雨水,而且土壤蒸發程度高于露天土壤,并且加上大量化肥的使用,出現了鹽類的累積,產生了次生鹽漬化[5]。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就會存在巨大的隱患,被破環的生態環境會破壞持續發展的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廣大農民的幸福生活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11]。
科技可以帶來發展,科技發展又帶來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再用科技解決問題,應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企業開展科技攻關,運用科技手段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3.1.1 發展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一些生物活體或者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針對農業有害的生物進行殺滅或抑制的制劑。
生物農藥就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所具有的殺蟲、防病、促生功能的農藥制劑,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來源于自然生態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極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種環境中的微生物分解,是一種來于自然、歸于自然的正常物質循環方式,所以,可以認為它們對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安全、無污染的[11]。
3.1.2 完善生物技術 國家應當加大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安全性研究的投入,鼓勵各級科研組織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安全性的研究,逐步完善農業生物技術。在國際上,可以與發達國家農業生物基因組織合作,學習國際先進的農業生物安全技術。在國內,可以通過建立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數據庫,收集、整理、分析、發布國內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安全管理信息,為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安全性評價提供依據[12]。
3.1.3 推行精準農業 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的精準農業是一種以信息為基礎的農業管理系統,是21世紀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綜合性最強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之一。其基本涵義是根據作物生長的各種可變量因素,調節對作物的投入,以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
精準農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實施精準農業可以使投入的農藥、化肥等都會達到最佳的比例,使人類在充分挖掘農田生產潛力的同時,可以合理利用水肥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從而實現較高環境效益[2,13]。
3.1.4 健全設施農業 健全設施農業管理組織機構,制定設施農業建設標準,組織科技人員,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企業等合作,創立示范基地,提高設施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國家可以將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生產機具納入政府補貼目錄,同時采用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等形式,扶持設施農業發展[5]。
研發可降解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以及地膜材料,推廣無污染的控制裝備、農產品冷藏保鮮設備,減少污染。同時,對設施農業生產者開展包括法律知識、職業道德和技術的培訓,加大對設施農產品的衛生質量監測,保證食品質量安全[5]。
中國生態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章家恩說,除了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外,稻米生產可以采用改進的種植技術,如生態農業的辦法。我國的生態農業是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農村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其要做到:發展生物農藥,實行科學生態的施肥技術,盡量減少化肥、農藥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研究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開展污水灌溉技術研究與利用,解決污水問題;充分利用秸稈、沼氣燃料等新能源,解決消耗非再生資源產生大量廢棄物污染的問題;發展生態種植與生態養殖,創新出抗病、抗蟲的新物種、新品系和新方法,發展無公害農業。
以犧牲生態為代價、追求短期效益的化工農業應當被舍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追求的應該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才是真正的綠色革命,我們應該促進生態農業發展,防治環境污染[14]。
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不僅要貫徹執行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地方政府還應該結合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當地的法規,如制定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損害農村生態環境的行為或產品進行收費,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行為或產品進行獎勵,對因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保護而受到損害的人群進行補償。這樣才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發揮環保法規在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中的作用。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作用者和受益者是農民,只有讓農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必須重視提高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而只有大力開展宣傳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人類既是自然的產物,又成為自然環境的塑造者,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對農村環境產生影響。要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我們可以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發展農村經濟,但更要切實保護好農村環境,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做到生態與經濟、社會的和諧,從而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1] 夏禮如.江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2] 周竹青.淺論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及我國的農業科技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1999(4):49-52.
[3] 陳建明.略論科學技術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J].系統工程,1998,16(5):12-14.
[4] 魯虹.構建企業技術創新有利環境的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5(9):105-106.
[5] 侯鵬程,沈婷.設施農業土壤生態環境存在問題及對策[J].北方園藝,2009(9):131-133.
[6] 王林賀.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與思考 [J].河南農業科學,2005(11):5-7.
[7] 邱貴明.和諧社會建設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25-28.
[8] 張軼,陳凌.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3):33-36.
[9] 張雪綢.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農村經濟,2004(9):86-88.
[10] 雷振生,吳政卿,田云峰,等.生態環境變異對優質強筋小麥品質性狀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5,20(3):1-4.
[11] 寧淼,鄒秀萍.可持續發展視角下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J].科研管理,2009(6):157-161.
[12] 王鵬,王海之,錢旻.農業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41-43.
[13] 谷曼.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實證研究 [J].河南農業科學,2007(2):8-12.
[14] 李志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