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超,楊德利
(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1306)
進入21世紀,隨著惡劣氣候的增多和人類對海洋的無序開發與利用,海水養殖業這一曾經前途無量的產業遭受到越來越多的災難。2005年,全國海域暴發赤潮災害82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 100萬元;2009年冬季,黃渤海海域發生大面積海冰災害,僅山東省海水養殖產品損失就達100 000多t,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5 575萬元;2007年渤海海域發生特大風暴潮災害,僅獐子島一家公司就損失600多萬元。以上只是近年來我國海水養殖業遭受災害的冰山一角。災害是難以避免的,如何使海水養殖戶在遭受災害時得到有效的救助,使其生活和生產都得到保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養殖業大國,近年來海水養殖業發展尤其迅猛,但是對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認識卻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地位和作用長期被低估,經常被視作一種應急性工作展開,重“即時補償”輕“長久保障”;即便有些地區開展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也僅僅是借鑒其他農牧養殖業的災害保障,很少從海水養殖業的特性出發。因此,有必要對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從內涵、重要性等方面進行再認識。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是災害保障的一種,是以海水養殖業戶為對象,以補償災害損失為內容的一種混合型保障機制。其直接目的是為了使受災者在災后獲得相應的補償,間接目的是通過補償來維護社會穩定、保證海水養殖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方式是多樣的,包括災害社會保險、災害商業保險、災害社會救助、個人積累保障等。
與其他農牧養殖業相比,海水養殖業具有特殊性。第一,海水養殖生產環境的高風險性。海水養殖業在海中進行,與在陸地上進行的農牧養殖業相比,風暴潮、赤潮、海冰等災害具有不可抗拒性,預報難度大。第二,海水養殖的周期較長。海水養殖產品從投苗至收獲往往要經過多個季節,而每個季節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的災害,這就使海水養殖業的致災性要高于其他農牧養殖業。第三,海水養殖的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由于海水養殖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加之工作環境艱苦,一般都沒有經過專門的防災減災培訓,一旦遇到災害總是嘗試用自制的土辦法加以解決,如果方法錯誤就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正是因為海水養殖業的這些特性,使海水養殖業因為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比其他農牧養殖業更為嚴重。因此,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對于海水養殖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通過降低海水養殖業的風險,使海水養殖戶在遭受災害時及時獲得生活和生產補償,使他們穩定情緒投入到災后再生產中,從而保障我國的海水養殖事業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
我國養殖業災害保障始于20世紀50年代,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則起步較晚,經過多年的發展,近年來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一方面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意識不強烈。因為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對于海水養殖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養殖戶對災害保障呼聲強烈,但是政府部門卻因為財政經費緊張、工作繁瑣復雜,商業保險機構因為不賺錢而遲遲沒有行動。
其次,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方式不完善。海水養殖一旦發生災害,養殖戶往往只能通過個人積累抵御災害損失,社會救助雖然在個別地區也發揮著作用,但政府可能因為損失評估的不確定或者財力不濟只進行象征性的補償,至于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則因為種種原因未涉足海水養殖業。
再次,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責任不明確。主要表現為保障主體混亂,省、市、區、鎮等各級政府部門都有權有責任進行管理,而現實情況是,各主體之間相互推諉的情況十分嚴重,最終只能海水養殖戶自己承擔責任,得不到任何其他來源的補償。最后,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標準不具體。一方面,海水養殖業具有一個養殖戶養殖多種產品的特性,當災害發生時,不同養殖產品的受損度不一樣;另一方面,不同的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各不相同。而目前的補償標準一般都比較籠統,沒有進行細分。
從現實與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國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的目標模式應當是多元化模式。
2.1.1 災害保障主體的多元化 誰來承擔災害保障的責任?這是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構建的一個基本問題,不同的災害保障體制,其主體構成是不一樣的。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主體主要包括:政府部門、海水養殖戶本人、保險公司、社會援助機構。
從政府部門來看,政府機構雖然有責任和義務在災害發生時向海水養殖戶提供補償,但是若由政府部門作為唯一保障主體存在,第一,海水養殖戶就可能對政府部門產生依賴,不利于調動他們防災救災的積極性;第二,政府部門事實上也沒有能力完全承擔所有的保障支出,如果政府全權承擔必將影響到其他方面的建設;第三,社會援助單位可能會因此失去作用,不利于互幫互利的社會風氣形成;第四,無論是自我保障還是互助保障都要犧牲一定的短期消費,如果災害保障都由政府支出,海水養殖戶就不愿意自我保障和互助保障[1-2]。
從海水養殖戶來看,雖然也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其承擔災害保障的能力畢竟有限,發生小災可以應對,但是諸如赤潮、海冰、風暴潮這樣的大型災害,僅僅依靠海水養殖戶的自我保障顯然是行不通的。若由海水養殖戶作為唯一保障主體存在,一方面很可能出現“3年奔小康,1年賠精光”的情況,嚴重打擊海水養殖戶的勞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收入較低的海水養殖戶而言,進行自我保障的能力幾乎為零,只要稍有災害就無法重整旗鼓[3-4]。
從保險公司來看,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離不開他們的參與。雖然保險公司的最終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是作為社會組織也應當擔負起社會責任。保險公司應當以少盈利為宗旨,開發相應的海水養殖業保險產品,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拓寬海水養殖戶保障渠道。但是,保險公司又不能成為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唯一主體,因為保險公司的理賠資金來源于海水養殖戶,是有限的,一旦發生重特大災害很可能發生“倒賠付”,從而使保險公司的經營受到嚴重影響[5]。
從社會援助機構看,由于其非盈利的性質,使其承擔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能力十分有限。若由社會援助機構作為唯一的災害保障主體,一方面其所能提供的物質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受災海水養殖戶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援助機構的社會地位也不應當成為災害保障的主要承擔者。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任何主體都不可能單獨承擔起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責任,政府機構、海水養殖戶、保險公司、社會援助機構都是一個完整的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主體。
2.1.2 災害保障方式的多元化 用什么途徑來實現災害保障?這是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構建的另一個基本問題,不同的災害保障體制,其采用的途徑也是不一樣的。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可選擇的途徑主要包括:政府救濟、社會保險、商業保險、互助保障、社會援助。
與其他災害保障方式相比,政府救濟的優點在于保障范圍廣,基本可以覆蓋所有海水養殖戶;保障速度快,可以在第一時間將災害補償金送達海水養殖戶;保障力量強,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將用于其他方面的資金轉移到海水養殖災害保障上。因此,政府救濟應當成為海水養殖災害保障的主要途徑。
社會保險是由政府組織以強制的方式建立的一種災害社會保險制度。這種災害保障方法有利于減輕政府救濟的壓力,通過向海水養殖戶征收強制性稅負,災時按規定領取保險金來實現對海水養殖戶的災害保障。商業保險是指海水養殖戶個人通過投保與海水養殖災害有關的商業保險來實現災害保障的方式[6]。參加商業保險并不是一種強制性行為,海水養殖戶投保時支付保費,若發生保險責任范圍之內的災害損失時,保險公司就有責任進行賠付。商業保險這一保障方式,一方面要求海水養殖戶具有較高的自我保障意識,另一方面保險費用較高,低收入的海水養殖戶可能難以負擔[7]。另外,商業保險由于要進行責任認定,理賠速度一般比較緩慢,不能在第一時間對海水養殖戶進行補償。
就海水養殖業而言,最傳統的災害保障方式是互助保障。我國是一個典型的關系型人際社會,海水養殖戶之間也存在著一種隱形的關系網,形成一種非正式的契約。當某一海水養殖戶受災時,這張關系網就開始發揮作用,其他海水養殖戶就會對其進行幫助。但是這畢竟是一種較低層次的保障,只能在小范圍內發生作用,并且具有穩定性差的缺陷。社會援助是以非盈利性質的社會援助機構自愿、無償、單方面提供的災害保障方式。這種保障方式具有保障范圍小、保障能力弱等缺陷,但是卻有助于促進社會互幫互助的風氣,減輕政府機構的災害保障負擔。
綜上所述,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主體應當以政府救濟和社會保險為主要方式,商業保險為輔,互助保障與社會援助共同支撐的多途徑多力量并存的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系。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的運行模式是建立在對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目標模式正確分析的基礎上構建的。因此,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的運行模式應當圍繞多元化展開。如何協調多元化的主體和多元化的方式是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運行模式構建的關鍵。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有效運行的第1步是確定災害保障責任主體。在此之前,需要對災害進行級別認定,不同的災害級別是對災害嚴重程度的劃分。根據災害級別的不同來確定災害保障主體既有助于明確責任,又有助于合理利用災害保障資源。對于特大災害,政府機構就成為災害保障的主要責任機構;一般災害,商業保險和社會援助為主要災害保障主體;小災害,則以海水養殖戶之間的互助為主。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有效運行的第2步是主體溝通。確定災害保障責任主體并不意味著其他災害保障主體的退出,而是為了明確責任。各災害保障主體之間的溝通,對于保障體制有效運行尤為重要。通過協調溝通,各災害保障主體能互通有無,從而避免某些保障資源的重復,使海水養殖戶得到盡可能全面的災害保障;各災害保障主體能共享信息,從而對災害保障能有一個更為全面詳細的認識。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有效運行的第3步是開展保障補償。這是保障體制運行的中心,在保障補償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補償標準的一致性、保障補償的原則性與特殊性的結合。補償標準是否一致直接影響到海水養殖戶對補償工作的滿意度與配合度,保障補償的原則性與特殊性結合要求保障主體在開展補償工作時,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例如,對于特大災害保障主體就應當加快補償速度;對于某些有特殊困難的海水養殖戶應當給予更多的幫助。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有效運行的第4步是信息反饋總結。災害保障體制在實際的災害補償工作中是否有效,必須通過對各類信息的反饋總結才能得出。通過信息反饋總結,我們能夠發現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和完善。當然,參與信息反饋總結不應當是單個的災害保障主體,而是基于所有保障主體共同參與的全方位的反饋總結。
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是我國海水養殖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以多元化為特征的災害保障體制不僅是構建海水養殖業災害保障的思路,同時也可以為其他養殖業災害保障體制構建提供借鑒。
[1] 何愛平.區域災害經濟研究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 鄭功成.災害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 嚴立冬.論災害損失的經濟補償 [J].生態經濟,1997(2):34-37.
[4] 黃延信,張成.水產養殖業保險的調研與思考[J].中國水產,2010(12):5-7.
[5] 任燕楠,金麟根.構建新漁險模式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探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7):115-119.
[6] 陳默.論中國養殖業保險的發展取向問題 [J].上海保險,1994(7):15-18.
[7] 鄒開亮.我國農業自然災害保障研究 [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3(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