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民
(河西學院英語系,甘肅 張掖 734000)
為了適應時代及社會的發展,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2007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改革是事物前進和發展的動力。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則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改革工程的“突破口”和“試驗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必對教師及教學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而思考并客觀評價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及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對大學英語教育的促進作用,也是值得一線大學英語教師探討和研究的議題之一。
自21世紀初始,尤其是自十六大以來,我國進入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快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2008年,我國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取得了諸多巨大的成就。而教育事業發展也取得長足進展。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也是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必要的保障。眾所周知,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戰略機遇期。在這關鍵時期,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成就的同時,也需要反思它有哪些失誤、教訓。俗語云:“吃一塹,長一智”。而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對于今后的工作是很有必要和大有裨益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反思就是回顧已進行了的活動,把握既定目標、評估進展,提出改進方案,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反思具有研究的性質。21世紀,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新舊體制、觀念、習慣等的碰撞也一直在進行。教育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受影響,并進而影響著社會。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主動審視、研究發現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日常的教學反思轉變觀念,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益。而眾所周知,理論、觀念往往是行動的先導。加強理論、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的學習,并把它們轉化到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中,教師在工作中就會拓寬思路,把握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和時代發展,就能極大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現當代國際社會的主題。而“改革是社會前進與發展的動力,”也是30年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主旋律。我國的對外開放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漢唐至今,逐步發展壯大。而對外語言交流則是對外開放不可或缺的必然產物,不可分離。因此,對外國語言的學習掌握,從古代發展到今天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和規模。如今,中國至少有一半人懂英語或正在學習英語。
對于英語語言的近代教育則是始自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從當時較小規模的多種外國語言的少數高精尖人才的學習,發展到了今天的全民從小學生到博士生的英語學習及其它多種小語種的相對高級階段的學習。
我國的英語教育與我國改革開放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的發展不無關系。可以說,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其土壤,改革開放是其“孵化器”,而1978年以來的歷次黨代會則是英語教育能在今天進入全面改革階段的催化劑。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育及科技的發展。還在建國之際,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就發表了關于教育的重要講話。1978年4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總書記講話指出“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等幾點意見。江澤民總書記曾先后主持召開過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而胡錦濤總書記也先后在北京大學、全國兩院院士會議上,就教育及科技工作做了重要講話。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均年年不忘教育與科技工作,濃墨重彩。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重要的理論觀念,對教育、科技、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工作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大學英語教育也概莫能外。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之下,在改革開放的語境之中,在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中,在與時俱進的喜人形勢和時代氛圍中,沐浴著十七大的祥和春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也進入了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帶來了觀念的變化,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創新,經濟和社會發展繁榮;教育觀念、理念、手段、技術、模式、資源、途徑的變化,為大學英語教育持續不斷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技術、物質保障和國家、社會需要等存在基礎;也帶來了我國的教育振興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0多年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無論是大綱、教材、教學研究與實踐,還是規模、質量、效益等,都在持續不斷的發展、變化、完善中。從1978年恢復高考至今,教育部先后制定、頒布過多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2007年7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正式頒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是現階段指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正是廣大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與科學研究探索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果與體現。從2004年7月試行至今,在實踐中發揮了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社會、時代、教育的發展,當國際教育環境最終形成的時候,當外籍教師越來越多的時候,當高中英語教學已經完全成熟的時候,大學英語教育將會逐漸淡出高等教育視野。因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全面的長期國策,而不是權宜之計。而大學英語教育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形式。二十年后,高等教育中將不再出現所有高校學生兩年一貫制、四年不斷線的接受英語教育的狀況和局面。出于彌補自身英語水平不足的選修、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自主學習、作為學習知識的工具之一的英語的運用、以及依附于各專業課程的專業英語的學習將發展成為主流并取而代之。因為,二十年后的初中生英語應用水平至少不比當今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差。而科技革命以及教育教學理論的革新,必將使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不會像當今大學生那樣地費時低效。
我國改革開放的成績和安定團結的局面來之不易。今后,需要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正如教育部部長周濟所說,下一步教育的關鍵詞是“提高質量”。而大學英語教學作為我國新一輪教育、教學質量改革工程的試驗田和突破口,其重要性和功能、意義毋庸諱言,也不容置疑。而只要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與時俱進、重視教學質量,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大學英語教育必然能發揮其功能,取得預期效益,也必將能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成績和貢獻。
參考文獻:
[1]丁虎生.研究學習型社會的學習特征及條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
[3]李蔭華.繼承、借鑒與創新—關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全新版)的編寫[J]. 外語界,2001,(5).
[4]鐘志賢,楊蕾.論網絡時代的學習能力[J].電化教育研究,2001,(11).
[5]劉紅霞.大學英語改革背景下英語教師的發展選擇[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