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100730)周磊
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太陽、陽明、少陽等手足經皆會于頭,五臟經血、六腑清陽之氣亦均上榮于頭,故在病理情況下,不僅外邪侵襲、經絡受阻、氣血被遏可致頭痛,且內傷諸疾、臟腑功能失調也可使頭部氣血逆亂,或氣血不能上榮而導致頭痛[1]。前者稱之為外感頭痛,后者稱之為內傷頭痛。頭痛為一種臨床常見的癥狀。目前市場上治療頭痛的中成藥很多。筆者對頭痛的種類及所適用的中成藥作一簡單的分析和介紹,以促進中成藥的合理使用。
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邪,自表襲于經絡,上犯于頭部,清陽之氣受阻所引起[2]。《景岳全書·雜證謨》曰:“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3]。”此病起病急,頭痛持續(xù)不斷,并伴有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骨節(jié)疼痛、咳嗽等,外感頭痛以風邪多見,風為六淫之首,有“高巔之上,惟風可到”之說。風邪常夾帶其他外邪,上犯頭部而引起頭痛:風夾寒邪,寒凝血滯、脈絡不通,即為風寒頭痛;風夾熱邪,火熱上沖、氣血逆亂、侵擾輕竅,即為風熱頭痛;風夾濕邪、濕濁上蒙清竅,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即為風濕頭痛。
1.1 風寒頭痛 指外有風寒表證而頭痛劇烈者。《羅氏會約醫(yī)鏡·雜癥》曰:“外感風寒,頭痛暴甚。”癥見頭痛發(fā)緊、連及項背、惡寒而喜暖、骨節(jié)酸痛、鼻流清涕、苔白脈浮緊,此證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治宜疏散風寒,適用中成藥——川芎茶調顆粒[2]、芎菊上清丸[3]、都梁滴丸。
1.2 風熱頭痛 指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醫(yī)林繩墨·頭痛》曰:“上攻頭目,或連齒鼻不定而痛者,此為風熱之頭痛也。”《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曰:“因風熱痛者,必兼目昏鼻塞。”癥見頭熱漲痛、甚則如裂,遇熱加重,目赤面紅,口渴喜飲,鼻塞流濁涕,便秘溺赤,苔薄黃,脈浮數等。此證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治宜疏散風熱,適用中成藥——桑菊感冒片[4]。
1.3 風濕頭痛 指風邪痰濕所致的頭痛。《赤水玄珠·頭痛門》曰:“風濕頭痛,亦作痰患”,癥見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腹?jié)q、惡心納呆、口干少飲、苔膩脈濡或浮緩。治宜祛風化濕,可用羌活勝濕湯;適用中成藥——玉壺丸[3]或都梁滴丸。
多因肝、脾、腎三臟的病變以及氣血失調所引起[5]。《景岳全書·雜癥謨》曰:“至若內傷頭痛,則不以三陽為拘矣。”內傷頭痛,一般起病較慢,時做時止,遇勞累受風,或情志刺激,則常易發(fā)作,并有臟腑氣血不足或內邪的癥候[6]。《癥因脈治·頭痛論》中說:“頭痛之因,或元氣虛寒,遇勞即發(fā),或血分不足,陰火攻沖,或積熱不得外泄,或積痰流飲,或食滯中焦,或七情惱怒,肝膽火郁,皆能上沖頭角,而成內傷頭痛之癥也。”內傷頭痛以虛癥居多,一般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瘀血、痰濕、肝陽等頭痛。
2.1 氣虛頭痛 指氣虛、清陽不升所致的頭痛。《蘭室秘藏·頭痛門》曰:“頭痛耳鳴,九竅無力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常兼有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脈弱或大而無力,遇勞則頭痛更甚等[7]。因中虛則清陽不升,故頭痛綿綿。勞則氣傷,故勞累則甚[8]。此證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貧血、緊張性頭痛等病。治宜健脾益氣。適用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口服液)。
2.2 血虛頭痛 指因血虧損不能上榮所致的頭痛。《蘭室秘藏·頭痛門》曰:“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癥見眉尖至頭角抽痛或長時間的頭部隱隱作痛,頭昏目花,面色晃白,心悸、舌質淡、脈孔。此證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貧血,血管性頭痛等病。治宜補血為主。適用中成藥——養(yǎng)血清腦顆粒、八珍顆粒。
2.3 陰虛頭痛 指陰血及陰精虧損之頭痛。《景岳全書·雜證謨》曰:“陰虛頭痛,即血虛之屬也,凡久病者多有之。”此病為陰虛水虧,虛火易動所致。癥見頭痛而兼心煩內熱、面紅升火、失眠、舌紅、脈弦細數。此證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癥、緊張性頭痛等病。治宜滋陰降火。可用滋陰八味煎、玉女煎;如陰虛火不旺,治宜滋陰補血,適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膠囊)。
2.4 陽虛頭痛 指陽氣不足,無力升舉所致的頭痛。《景岳全書·雜病謨》曰:“陽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亦就病者有之,其證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欲不甘,脈必細微,頭必沉沉,遇陰則痛。”其用藥可參考“氣虛頭痛”辨證治療。
2.5 腎虛頭痛 指腎中元陰或元陽虛衰所致的頭痛。《證治準繩·頭痛》曰:“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腎虛又分腎陰虛和腎陽虛: 腎陰虛而頭痛者,證見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或遺精帶下、舌紅脈細。治宜補腎陰為主。適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腎陽虛而頭痛者,癥見頭痛而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治宜溫補腎陽,適用中成藥——右歸丸、金貴腎氣丸。
2.6 瘀血頭痛 指頭部外傷或由久病入絡引起的頭痛。癥見頭痛纏綿如錐刺、痛有定處、時發(fā)時止、夜晚加重、經久不愈。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澀等。《醫(yī)林改錯》以頭痛“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屬瘀血。此癥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血管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等病。治宜活血化瘀為主,適用中成藥——血府逐瘀膠囊(口服液)、通天口服液。
2.7 痰濕頭痛(痰濁頭痛) 指痰濕上蒙所致的頭痛。《張氏醫(yī)通·諸痛門》曰:有痰濕頭痛,其人嘔吐痰多,發(fā)作無時。癥見頭部沉重、疼痛如裹、胸脘滿悶、嘔吐痰多、發(fā)作無定時。舌苔白膩、脈滑。此證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肌肉緊張性頭痛。治宜化痰祛濕,適用中成藥——二陳丸[9]。
2.8 肝陽頭痛 指肝陽上擾所致的頭痛。《證類治裁·頭痛》曰:“內風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海。”癥見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燥易怒,睡眠不寧,脈弦等。治宜平肝潛陽為主。適用中成藥——天麻鉤藤飲顆粒、強力定眩片、全天麻膠囊、復方羊角顆粒等。另外,陽亢則熱,熱極則生火。《醫(yī)醇剩義·諸痛》曰:“有因火者,肝陽上升,頭痛如劈,筋脈掣起,痛連目珠,當壯水柔肝,以熄風火。”可用羚羊角湯。適用中成藥——龍膽瀉肝丸。此證常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高血壓、血管性頭痛、眼源性頭痛等疾病。
頭痛可出現(xiàn)于多種急慢性疾患。中醫(yī)根據其病因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并根據每種類型的特點,辨證施治,在治療上力求治本,所謂主病除,則頭痛止。中成藥因其使用方便,深受患者喜愛。但因其是成方,隨癥加減藥味便不如湯劑方便。因此,準確判明病因非常重要,要求患者在選用中成藥治療頭痛時,對證選藥,切忌盲目。如不能準確判斷病因,最好先咨詢中醫(yī)師或中藥師,以期得到正確的用藥指導。西醫(yī)師在使用中成藥治療頭痛時亦應適當辨證,以便中成藥的使用更加合理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