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燕,劉雪芹,肖 融
(重慶市畜牧科學研究院,重慶 榮昌 402460)
導致仔豬斷奶前死亡的三個主要原因是:被母豬壓死或踩死(占48.1%),饑餓(占15.3%),腹瀉(占13.3%)。母豬踩壓致仔豬死亡是由綜合因素引起的。
研究證明仔豬被壓死基本發于母豬由走動變為躺臥和站立,或是由躺臥和站立變為走動的時候。圈養條件下母豬躺臥姿勢的變換常導致仔豬被壓死,絕大多數的仔豬壓死發生在其出生后1d。
母豬具有良好的母性,母豬緩慢躺下是為了把躺臥區域內的仔豬趕走。群養在分娩舍的母豬在躺臥前如不驅趕仔豬,則仔豬被壓死的機率顯著增加。
大多數母豬對被壓仔豬發出的叫聲無反應。這一無反應行為可以解釋為飼養在產仔限位欄的母豬適應了隔壁仔豬的叫聲,因為不管它作不作出反應都不能讓隔壁仔豬停止發出叫聲。
仔豬壓死率與母豬的體型密切相關。母豬的選育要求其窩產數高且所產仔豬生長速度快,這一選擇要求不僅使仔豬個體大,也使得母豬體型變大。母豬體型變大,但所用的妊娠和產仔限位欄的尺寸并沒有改變,這一不匹配使得母豬福利和生產能力下降,許多母豬因年齡和體型原因被淘汰。飼喂在妊娠限位欄的母豬比圈養或放養條件下母豬的運動量少,這使限位欄內的母豬心臟和肌肉功能降低,增加了母豬小心躺下的難度。
母豬的活動量也對仔豬死亡率有影響,仔豬受傷、被壓死大多發生在母豬站立、躺臥、走動時。活躍的母豬比安靜的母豬更易壓死仔豬,分娩舍的母豬產后3 d 90%的時間都躺臥著。
母豬在限位欄的躺、坐或坐、躺的位置變換頻率是圈養的2倍。限位時,許多母豬會擠壓肩部與四肢關聯處的疼痛位置,這會增加母豬變換位置的頻率。給產后4 h內的母豬注射止痛劑能減少產后3 d母豬變換位置的頻率。
與新生老鼠、小白鼠和兔子一樣,新生仔豬習慣與同伴一起扎堆抵御傷害、保持熱量和代謝能,這一行為增加了其被壓死的可能。出生體重低的仔豬更多的時間是在母豬乳房旁積極地吸奶,這增加了其被壓的可能。
如果說仔豬扎堆在母豬旁邊是為取暖,那么提供取暖設施吸引仔豬遠離母豬應該可以減少其被壓死的可能。這些加熱設施能夠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生,也可以保持仔豬整體健康。
雖然加熱措施可以提高出生2 d內仔豬的存活率,但增加保暖設施、采用不同的保暖方法、保暖設備處于不同的位置(正上方、前面、側面)都不能進一步提高仔豬的存活率。不管加熱設施的位置和環境溫度如何,出生3 d內的仔豬都喜歡躺在母豬的旁邊。1日齡的仔豬60%~75%的時間都在吸奶或扎堆躺在母豬旁邊,這就增加了仔豬的壓死率。提高哺乳仔豬存活率,除考慮環境因素,包括環境溫度等之外,調整新生仔豬的行為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新生仔豬被母豬的乳房強烈吸引。通過對仔豬聽覺、嗅覺、視覺和觸覺的測試發現,仔豬被母豬乳房的構造和熱量所吸引、仔豬被母豬乳汁的氣味所吸引,為了更接近母豬的乳房,仔豬位置隨著母豬躺臥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出生12 h內的仔豬很快就被母豬糞便和乳房分泌物所吸引,仔豬能夠分辨出母親的氣味,仔豬同時也被母豬的分娩分泌物和叫聲吸引。母豬生產后,絕大多數仔豬能直接找到母豬乳房,這說明即使仔豬沒有一點視覺,也能直接找到母豬乳房。
母豬乳房的溫暖、氣味和柔軟度吸引著仔豬爭先恐后地跑到母豬乳房旁邊扎堆,體型越瘦小、身體越弱的仔豬越是喜歡挨著母豬的乳房,這就增加了其被壓死的可能。在產仔限位欄中放入乳房模型(模擬母豬乳房的氣味、柔軟度和溫度)比保溫燈更能吸引仔豬離開母豬。
環境溫度為24℃時,仔豬與同伴扎堆取暖,當環境溫度為45℃時,仔豬更喜歡獨自躺臥。視覺不能決定仔豬扎堆與否,觸覺和嗅覺的吸引是造成出生3 d內的仔豬被壓死的主要因素。溫度雖然沒有納入主要因素,但其在保暖和抵抗疾病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哺乳仔豬50%死亡發生在出生后3 d內,絕大多數的壓死發生在仔豬出生48h內。仔豬出生體重、環境溫度、設備設施及疾病等因素影響著壓死的發生率。仔豬壓死率與母豬福利好壞存在著很大關系。
給分娩圈制造一個約8%的坡度可以減少仔豬死亡率。環境因素,如地板類型也影響著仔豬壓死率,雖然地板類型和圈舍結構在開始的時候能夠影響仔豬存活率,但最終的斷奶活仔數是相同的。
給限位欄的哺乳母豬加上墊草再加一個頂,則母豬對仔豬的叫聲更敏感,且仔豬死亡率有所下降。飼養在分娩圈的母豬分娩間隔更短,雖斷奶活仔數相同但其體重增加,分娩圈母豬母性更好。
資料表明飼養在產仔限位欄和分娩圈的仔豬的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圈舍尺寸和形狀的改變都不能降低仔豬壓死率,這主要是因為出生3 d內的仔豬往往被母豬的乳房所吸引,并長時間地躺在其旁邊,3 d后,保暖燈就會代替母豬乳房,躺臥區域的變化可以避免仔豬被壓死。
雖然窩產公豬比窩產母豬數量稍多一點,但母豬的存活率卻比公豬高。窩產仔豬數多的,公豬存活率更低,公豬更容易出現死胎、弱仔,被餓死和壓死。
與母豬相比,閹割的公豬無論年齡多大,都會長時間躺臥而不站立,這會增加疾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公豬大多數的死亡都是擠壓和寒冷造成的。
基本的皮質醇濃度,公豬比母豬高,這會導致公豬對有害刺激和疾病更為敏感。公豬對信息激素的敏感是導致其壓死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母豬乳房的信息激素使得嗅覺靈敏的公豬長時間呆在母豬周圍,這就增加了其被壓死的可能。
產仔限位欄的應用使得經營者更關注母豬繁殖性能而不是母性行為,從而導致仔豬被壓死。
中國梅山豬母豬的母性特征就支持了這一說法。梅山豬窩產數多,仔豬存活率比大白豬高5%,梅山豬窩產活仔13.6頭,斷奶活仔12.4頭,大白豬窩產活仔8.6頭,斷奶活仔7.4頭。梅山豬優良的繁殖性能主要源于其母性好,乳頭數量多。
有試驗研究梅山小母豬和約克夏小母豬母性行為的差別,旨在弄清這對仔豬壓死率的影響。研究者將6頭梅山母豬和6頭約克夏頭胎母豬在妊娠100 d時分別置于同一室內的不同分娩圈內,每圈大小為 0.6×2.1m。結果約克夏的測試數據僅代表了4頭約克夏母豬,因為一頭約克夏母豬只產了一頭仔豬,另一頭約克夏母豬產下的是一窩死胎。
試驗對所有的母豬都從第一頭仔豬出生時起連續48 h用攝像機進行慢速攝影(每10 s攝取一幅圖像)。研究者在分娩過程開始后對母豬連續觀察12h,同時在產后16h、20h和24h時觀察15min。
結果表明:在所研究的變量中,梅山母豬和約克夏母豬的產后行為表現相似,不過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別,如梅山母豬的分娩時間較短、每頭仔豬的分娩間隔時間也短,約克夏母豬分娩時間較長的原因是每頭仔豬的分娩間隔時間約為梅山仔豬的4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