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敏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濟南 250001)
2009年8月~2010年7月,我院采用燈盞細辛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ACI)患者62例,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本文ACI患者118例,均為首次發病或既往發病未留后遺癥的復發病者,且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排除腦出血、嚴重心腎肝損害者。隨機分為燈盞細辛組(對照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齡40~75歲、平均58.5歲;燈盞細辛聯合低分子肝素組(觀察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齡38~74歲、均61.1歲。兩組年齡、性別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視病情給予腦細胞保護劑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給予燈盞細辛注射液50 mg+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1支/次、2次/d,1個療程為14 d。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療效判斷標準:①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 ~100%,病殘程度0級;②顯著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1~3級;③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④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內;⑤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①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基本痊愈17例、顯著好轉24例、好轉14例、無效5例、惡化2例,總有效率為88.7%;對照組分別為 14、19、11、9、3 例,總有效率為78.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前為(25.68±7.42)分,治療后為(10.89 ±4.74)分;對照組分別為(24.56 ±8.35)、(13.66 ±6.18)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不良反應: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討論:ACI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是導致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的首位原因,并且有15% ~30%患者遺留永久殘疾。研究表明,ACI發病多與腦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有關。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后,局部內膜粗糙,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產生ADP、血栓素A2等物質,使血小板聚集成團,并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促使血栓形成。因而擴張血管、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盡快恢復缺血腦組織的再灌注,可減輕腦組織的損傷,使神經功能迅速恢復。
燈盞細辛注射液是從云南特有菊科植物燈盞細辛(燈盞花)提取、精制而成,具有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及紅細胞聚集、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抑制血栓的形成等功效。此外,還能擴張微細動脈,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腦血管的供氧、供血能力,改善循環和代謝。研究表明,燈盞細辛可通過減少血小板、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而達到抑制體外血栓形成,改善腦組織半暗帶缺血,限制或縮小腦梗死的面積,使神經功能更快地恢復。
低分子肝素具有抑制凝血酶生成,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等抑制凝血的作用。此外,還可降低血漿內皮素水平,使血管擴張,從而改善供血。研究表明,在腦梗死發病早期應用低分子肝素,可使血栓形成的底物減少、血黏度下降,改善血液的易凝狀態,加快血流速度,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使神經功能的損害得以盡快恢復和控制。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8.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亦高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因此,我們認為低分子肝素和燈盞細辛具有較好的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改善ACI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