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1世紀的儒學

2011-04-13 20:33:03張祥龍
關鍵詞:儒家

張祥龍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

中西文化比較與會通

21世紀的儒學

張祥龍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

20世紀中,儒家遭到亙古未有之災難。其內部原因是儒家的實際生活化特質和儒學的原發思想能力的喪失。儒學在21世紀的復活和復興,要靠思想方式的復原和時中化,既拒絕西方中心論,又要在與當代西方哲理對話中再激活自身之長,批判高科技生存形態的非人 -仁傾向,開發儒家六藝的哲理潛能,應對西方現代科學與民主的挑戰,做出不失自家本性的調整,以求在全球化格局中的獨立生存和適時發展。

儒學;21世紀;《天演論》;二元化思維

我的題目是“21世紀的儒學”,但其中的主要問題卻來自前一個世紀。儒學在 20世紀遭遇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可以說是“大災難”。幾乎是學絕道喪,氣息奄奄,靠極少數知識分子和鄉野草民勉強維持,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主流毫不猶豫地走上了西方現代化①亨廷頓在他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第 3章主張,現代化與西方化之間沒有根本聯系。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他只就一些具體的特點來區分“西方”和“現代”,沒有從歷史的、哲理的(或文化基本特征的)深度來理解現代化的實質,于是斷定現代化會激出民族主義和“文明間的沖突”,看不到這沖突——如果有的話——已經是在西方現代化格局之中的沖突了。海德格爾則在《現代科學、形而上學和數學》《技術的追問》等文章中論證,現代化和現代科技的根子就在古希臘的數學、存在論 (形而上學)、基督教的神學和西方學術的邏輯學之中,其時間意識表現就是只關注那已經籌劃定了的“現在時”,只有“對強力的意愿”,而對“已經存在”和“將來”的根本開放性缺少感受,所以將一切存在者當作座架中可擺置的對象。的道路。就在這樣一個人類文化史中的奇觀——一個偉大傳統的主體的自行崩潰——之后,我們站在 21世紀的起頭處,能否期待另一個人類文化史的奇觀,也就是這個現在極其式微的學說和文化的復活乃至復興呢?問題是沉重的,未來是迷離的,而回答它對于我們這些開始思念傳統的人們來說,是一樁不得不發奮而為的事情。

儒家或儒學為什么會在上一個世紀急劇衰敗?它為什么在應對西方全球化的現代化壓力時,與歐亞板塊上的其他大宗教和悠久文化傳統相比,相差得那么遠?是的,基督教 -現代國家 -工業革命的西方,向全世界平推的殖民狂潮勢不可擋,摧殘了不知多少非西方的文化,但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神道教等等,卻守住了自己的根基和至高點,而儒家或儒教卻在很大程度上被淹沒。②這里講的“在很大程度上被淹沒”指的是:儒家的團體不復存在,儒家在社會主流生活和主流體制中缺少實質性影響。具體論述見拙著《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 1章。那里提出判斷一個文化是否存在或是否健康存在的四個指標:看這個文化(1)是否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傳人,也就是以團體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實踐自覺傳承此文化道統的人們;(2)它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社會結構是否還在;(3)它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否還能影響人們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選擇;(4)它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經過一番考察,發現這四個指標所涉及的現象,當代儒家或者完全喪失,或者只能抱殘守缺,表明儒家已經處于嚴重的生存危機之中。近些年來,儒家有復活跡象,令人欣喜,但其歷史的真實性和持久性還有待考察和考驗。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理由,第一,儒家在她的最根本處,也還是一個不離人間生活的學說和實踐傳統,盡管她也有“極高明”的哲理和“殺身以成仁”的信仰;因此,當這人間生活的結構由于西方的侵略和摧殘而發生巨變時,儒家就特別地不適應。傳統政治體制和教育及選拔體制的消亡 (比如科舉制和君主制的消失),之所以對儒家和儒學產生那么大的影響,是因為它們標志著或預示著中國人的實際生活結構的突變。

第二,由于各種歷史不利因素的湊合,儒家知識分子越來越不能看出,在這么一個西洋東洋武力逼迫的情境下,天與人、理與勢、心與身、道德與強力如何能夠“合一”,于是讓儒家的學說與實踐陷入了二元分裂的境地。由此我們就看到,盡管當時的所謂“頑固派”堅持了圣圣相傳的仁義道德之大義,卻囿于宋明理學的理氣之辯,對于國家民族的現實命運給不出透徹切當的說明和建議;而洋務派、變法派以實力 (也包括科技實力、國家體制及民族素質之實力)來強國保種,合乎時代需要,確實是當時必行之舉,但因缺少真切的思想轉化能力,逐漸陷入崇尚強力的西方現代化道路,并在嚴復的《天演論》和《原強》中達到了那個時代最到位的思想和話語的自覺。嚴復甚至在翻譯赫胥黎《進化與倫理學》的段落中,也獨出機杼,擅自改變原文,加入“強者后亡,弱者先絕”、“強皆昌,……弱乃滅亡”③《 天 演論 》,赫胥黎著,嚴復譯[作 ]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年。引文參見“導言一 ”,第 1 頁;“導言六 ”,第 2 3頁。一類鼓吹弱肉強食的所謂進化論或天演論的話,并在他本人的“案語”中,一再反駁赫胥黎書中“倫理學”的那一邊,而用斯賓塞的推崇“力”原則和民族優劣論的社會進化論來頂替。④這些案語反映了嚴復《原強》中這一段話的基本觀點:“民民物物,各爭有以自存。其始也,種與種爭,及其成群成國,則群與群爭,國與國爭。而弱者當為強肉,愚者當為智役焉。迨夫有以自存而克遺種也,必強忍魁桀,矯捷巧慧,與一時之天時地利洎一切事勢之最相宜者也。”(此文原載 1 895年 3 月 4 -9日天津《直報》)

《天演論》是中國近代乃至現代史中最成功也是最致命的一本書,從此,弱肉強食化的“物競天擇 ”說、“適者 [宜者 ]生存 ”說就風行天下,成為知識分子主流的共識,令他們甚至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力量化危機面前也沒有醒覺,直到今天,它的影響還在深層發揮作用。⑤《天演論》在文革中 ( 1971年)居然被允許再版,說明它對于毛澤東思想的意義。但問題在于,一旦只以廣義的“實力”“強力”來服人,那么儒家就非但毫無優勢,而且無存在之必要了,全盤西化的各類激進派就覺得不但可以拋棄儒學,而且要通過新文化運動或文化革命來將儒家和中華古文化徹底污名化,視之為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總根源。千古興亡的中國歷史中,多少次國亡學不亡,這次卻是國亡學即亡,國立而此學不再立了。

當今的中國正在強大起來,全世界都在感到中國的崛起。然而,儒家能靠這崛起帶來的某種民族主義或對“軟實力”的需求而復活嗎?能靠“和”字和“孔子學院”走遍天下,獲得它的復興所需要的創新能力嗎?這是肯定不行的,因為那沒有解決造成儒家困境的最大問題,任何虛捧和利用都不足以讓這么深遠巨大的文化 -宗教 -哲理傳統從塵埃中復立,達到真實的復興。儒學必須在她與實際生活的關系上有作為,而這首先就意味著她要改變、調整近代以來僵化了的思想方式,使她能夠在對實際生活的理解、解釋、批評、參與乃至重塑中揚長補短,獲得在西元 21世紀的新鮮生命力。

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實際生活呢?簡單說來,這是一個按西方模式進行現代化乃至后現代化的實際生活,一個強力追求開始威脅到我們這種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實際生活,一個已經不再或將要不再自然,也不再有中國傳統核心價值的實際生活。在其中,甚至家庭、家族乃至天地父母,都不再是我們自然而然的生命出發點和歸宿了。中國的生存結構,包括她的精神世界和學術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廣義地西方化了。通過高科技,以及這高科技的“形而上學的存在 -神 -邏輯學機制”(海德格爾),人類正在熱切地尋求非人化或超人化,當然還有超道德化、超鄉土化等等。儒學如何在面對這樣一個實際生活時調整自己呢?

首先,儒學必須在極為真實的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上,而不只是在“天人合一”的催眠口號中,突破二元分裂的思想方式,找到那在義 /力(利 )、人 /我 、禮 /法 、知 /行、理 /氣 、德 /勢 、體 /用分裂之前 ,甚至是一 /多 、彼 /此、言 /可言 (或意義 /對象 )、神 (天 )/人 、心 /物 、主 /客分裂之前的思想源頭和感通方式,也就是在“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意義上的至誠入時的中道。其實這正是孔子創立儒家的要訣生機之所在,不然的話,他老人家怎能在那個已經開始崇尚強力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孟子·滕文公下》)的時代只憑借一般意義上的“克己復禮”來吸引青年才俊和知識界的關注,并在幾百年中贏得儒家的輝煌呢?“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照亮中華民族歷史的光明,就源自孔子的“時”“中”智慧。

然而,在這樣一個觀念化、對象化、物理時空化或數字化思維橫行的時代,要重獲這智慧卻絕非容易,因為她不是或不只是一些可以直接從文獻中找到的原則,可以拿來就用。她的“時中”性,也適用于她自身的呈現方式。為了這儒學原生命在今天或未來的再現,有兩件事情似乎是必行的:

第一件是:儒學必須重得自己的思想生命源頭,絕不能不加考問地就全盤接受西方的方法論系統、話語系統和價值系統。20世紀儒家“學絕道喪”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西方的解釋系統、特別是以現代性為標志的近代解釋系統成了我們的思想范式和學術范式,幾乎完全主宰了我們對于自家傳統和中國命運的看法。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就要進行學術上和思想上的中國文藝復興,我們的古學,特別是儒學,在關注儒學的人們那里,即便不是立身之本,起碼應該有一個與西學平等的地位,這樣才會有一個中國學術的意識真身,有思想上做出選擇的能力,可以在西方那邊辨識敵友,進行真實的范式際的 (inter-paradigmatic)對話,就像當年儒家道家與印度傳來的諸學說的對話那樣,在其中或許能激發出有重大意義的新思想、新儒學。如果在根本處已經被同一化,就只能做些二三流的工作了。

第二件事是,儒學應該從當代西方乃至其他文明的思想中,汲取前二元化或后二元化的精妙哲理和實踐。當代人對于古老文獻的感受力已經大大降低,而儒學隔膜于孔子的時中智慧,其時已久,所以只靠儒家內部的反省,或不足以“彰往察來 ,微顯闡幽 ”(《周易·系辭下》),也不足以以中肯的方式和話語來參與當代和未來的理性對話、文明對話。西方自黑格爾之后,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批判傳統西方思維方式、尋求超二元化的新哲理乃至新科學的努力,洶涌澎湃,其中頗有些可供儒學借鑒者,正如漢末之后,新來的佛學、特別是其中的波若中觀學和如來藏心學可供中國佛學和儒學借鑒一樣。就是嚴復《天演論》中標榜的進化論,深究之下,也會露出與嚴復的弱肉強食說很不一樣的思想特點。嚴復及其跟進者們錯就錯在忽視了進化論中的“時間之幕”這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在面對未來的不測變化時,現在的人無法斷言可對象化的特性——比如軍力和高科技的“強大”——是未來的最適應者,就像恐龍時代的虛擬人無法斷言恐龍的強大總能造就最適于生存者一樣。按照原本儒家比如《易傳》的看法,陰陽生發造成的未來不測性,會使得非對象化的神妙德行或時中智慧成為生存優勢之所在。

其次,儒學必須反省乃至批判現代化生活中的非自然和非人 -仁的傾向 (un-natural and unhuman tendency),而這可能正是儒學的短處變成的長處,即不離實際生活地而不是從某個本質上更高級的維度中來省思這生活,以便更人 -仁道地重塑它,而不是完全超越人 -仁地數字化、高科技化、奧林匹克精神化、精神智能化、太空化、星際化、上帝化。這既是儒學時中智慧的表現,又是這智慧重現的契機。

這也就意味著,儒學在她“與時偕行”、為家庭 -民族 -人類的生存而進行必要的當代化(contemporization)的同時,必須反對將生活加以神學化和教會化,包括科技版的神學化和教會化,同時要保護人生本身的自然神秘和魅力,反對西方現代性追求的完全“去魅”。所以,人是不應該被克隆的,而且更關鍵地,那些使得廣義克隆可能的因素,比如破壞家庭 -家族乃至孝、悌、忠、信的因素,貶低傳統綠色科技的因素,鼓吹人定勝天、天 (自然)可以被隨意再創造的哲理,等等,應該被敏銳地辨析、批判并受到克制,在這一點上 ,君子必須“不器 ”(《論語·為政》),與單純追求力量的科技至上主義原則劃清界限,并因此而與其他的不少宗教和哲學傳統區別開來。“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對于家庭、親子關系和廣義的孝意識 (包含對天地父母或大自然的孝敬)在人類生存中的根本地位的認識,對于高科技現代生活扭曲人性、毒化自然的揭示,對于學術“認知科學化”傾向的反省,對于個人主義/社會主義二元框架所遺漏者、乃至一個更人 -仁性化的未來生活形態的尋找,以及這種尋找可能采取的多元化策略,等等,這些正是儒學進入實際生活的一些思想觸角和發力點,也是她的“高等人文研究”的創新所亟須的。

再次,儒學的六藝或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禮樂射御書數)——的哲理蘊意和可能的當代形態,應該得到揭示和實踐。特別是其中的禮學,既是思,又是行;既是藝術——興于詩,成于樂,又是倫理——發乎情,幾于時,彰于德;既是修身——正心克己誠意,又是治國——齊家、仁政而平天下;既充滿歡樂——其生也榮,又承受悲苦——其死也哀;其回溯過去也悠久,其預知將來也深沉;總之,這禮是儒家通天徹地,憑之而進入充滿詩、思、仁、義的現實生活的通道,其中既有心性儒學,又含社會及政治儒學。由它主導的生活形態和思想形態,既非個人主義、無神論、科學主義,亦非國家主義、有神論、信仰主義;既不放任物欲,又不剝奪自由;既非普遍主義,亦非特殊主義;而是那“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的中道智慧與和諧——天人相與之道。我們不敢設想它會在這禮崩樂壞的時代實現,但是,我們這些似乎站在了新一輪起頭處的人,身不由己地要努力攀登,通過家庭重建、農村重建、傳統美德重建、兒童讀經、國學和書院再臨、儒家團體的復出、儒家特區的設立,希望儒學重新贏得一部分人心,在哪怕很小的范圍里重現儒家的實際生活,探索應對全球多重危機的儒家之道。

西方的科學與民主,是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和傳統中國文化的雙拳,它們是儒家的短處嗎?在某種意義上是的,但這個“意義”必須弄清楚。傳統中國的確沒有西方的近現代科學,但有自己的燦爛科學與技術發明。問題是:中國的古代科技盡管豐富、巧妙、順乎天然和澤福人生 (如開鑿都江堰、燒瓷織絲、造紙印刷),但不如西方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強大,所以就武力以及組織武力的知識、技術和國家形態而論,只能甘拜下風。儒家是源于生活、教人如何生存、如何過好的生活的學說,面對如此致人于死命的高科技化的武力侵略,當然不能束手待斃,因此不得已而學洋務,甚至掌握適當的高科技,以求在此強力逼迫面前起碼得以生存,不至于像印第安人、澳洲原住民那樣被基本屠滅。在這種時局情勢下,這是儒家必補之課。而且,當代科學的某些方面,比如人類學、物理學、生態學、心理學的新發展,也有助于儒學對于人性、自然和心性的認識。但這絕不意味著儒家要相信西方科技是普適的絕對真理或公理。相反,它是可置敵人乃至置人于死地的硬道理,從長遠看,其中蘊含的危險遠大于機會,痛苦遠多于幸福。21世紀已經到來,高科技曾經并總在給我們許諾,但又總需要許下更多的未來之諾,以安撫人類的幸福期待。這種讓人理性失明的把戲,不應該總蒙蔽住我們這些孔孟老莊的子孫。如何與狼共舞而又不被狼吃掉,如何掌握硬道理并讓它變柔軟,以便從屬于生命 -生活原則,正是考驗儒學的時中智慧之處。

至于民主,儒家自古就以民為天,“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尚書·泰誓中》);因而主張民貴君輕、民為邦本。但是這并不是西方近代建立在個人主義契約論之上的、有特別法律構架的民主,它講的“民”首先不是個人,而是家庭與族群;所以這民的生命首先不由現在時主導,而是過去與將來交織的歷時長久生存。它實現民主的方式首先是家庭 -家族相對于國家權力的優先與獨立 ,“為父絕君 ,不為君絕父 ”(《郭店楚簡·六德》)。其次是國家權力在先秦的分封、多元和歷時多樣化。“通三統”中的“大一統”,它在當代的余緒就是“一國兩制”中潛藏的“一國多制”。再次則是漢代之后的察舉制、諫議制、科舉制等。甚至源于家庭結構的君主的孝意識和天人感應意識,也都是“民本”的實現途徑。總之是以道統來改造和提升政統、治統。但是,儒家民本或民主傳統中缺少當代西方民主中的三權分立、普選制、保障合理的言論自由和婦女權益的立法等,因而缺少在權力最高層的、可形式化的實現途徑,因而讓不少人不分良莠地將中國古代政治 (特別是秦漢之后的政治)都斥責為“專制”乃至“極權”。盡管這種指責是不對的,但對于西方民主制中的那些行之有效的形式結構,當代儒學的確應該順應時勢地甄別反省 (包括甄別自身在歷史中的蛻變)、擇善而從并依自身特點加以發展轉化。比如,可以設想,儒家吸收轉化三權分立的國家結構,贊成以非個人主義的方式實行選舉制,但要以家庭 -家族長久生存所須的德行而非成人個體的當下利益為權力的基礎。當然,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并在實踐中成形。但這類吸收和轉化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儒家政治是從天地陰陽對交而生成的人 -仁道正制,其中絕無硬性不變的君主至上、歧視女性、壓制非議的原則;相反,它取法《易經》的“三易”(以“簡易”的陰陽易象,從“變易”中得時勢化的“不易”),尊崇堯舜圣王之道,循天地之大法,從人性之自然,施禮樂之教化,以至于無為而治 (《論語·衛靈公》)。一切以大化流行中贏得的自然與人世的最大豐富與和諧——天下太平——為本。所以,儒家政治思想與實踐總是可變的,但絕不會以某種違背天道人-仁性的原則,比如個人主義或無家化的集體主義,⑥西方近代民主制的基礎個人主義,或西方式集權主義的基礎集體主義,就是某種經濟體制、宗教體制的產物,并非人性之本然。為定法,邯鄲學步,以至于讓自身完全異化于非自然的體制化狀態,變得無法再循天而變、與時偕行。

我在發言開頭提出的問題是:站在 21世紀的起頭處,我們能否期待另一個人類文化史的奇觀,也就是這個極其式微的、似乎是“過去了的”學說和文化的復興呢?從前面的討論中可以看出,現在對于這個問題沒有所謂“客觀的”回答,因為,從事實上看,它似乎不可能,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以實力說話的全球化過程;而從情理上看,它又不會不可能,因為我們畢竟還是人,還沒有變成后人類或超人,而儒學的全部關注就是如何讓這種人生中的人 -仁義實現出來。實際上,我們應答這個問題的方式本身,可能就正在參與構成著對這個問題的恍惚之中的答案。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21世紀的儒學應該有所作為,而且可能會有所作為。天之將喪斯文,還是天之將興斯文,可能就在此一舉了。

[此文為作者在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掛牌儀式 (2010年 9月 28日)上的主題發言 ]

Confucianism in the 21stCentury

ZHANG Xiang-l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In the20thcentury,Confucianism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disaster,due to the loss of its practical life character and prim ary thinking ability.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the21stcentury should rely on the recovery and m oderation of its original thinking m ode,which denies W estern centralism and exerts all its ow n strength through the dialogue w ith contemporary W estern philosophy.Furtherm ore,it should criticize the non-hum an-benevolent tendency of the hi-tech existence form,tap the philosophical potential of Confucian Six A rts and respond actively to the challenges of m odernW estern science and dem ocracy to m aintain its independent existence and m oderate developm 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by m aking self-adjus tm ents w ithout losing its ow n unique nature.

Confucianism;21stcentury;Evolution and Ethics;dualistic thinking

B262

A

1674-2338(2011)01-0052-05

2010-12-10

張祥龍 (1949-),男,河北深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

朱曉江)

猜你喜歡
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儒家仁愛思想與中華民族之摶成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4:56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論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儒家之“仁”對道德健康內涵的影響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91伊人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天堂首页| 四虎AV麻豆|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亚洲日本www|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欧美一级在线看|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91在线|日本| 九一九色国产|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大尺度在线|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欧美成一级|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导航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91毛片网| 一级黄色欧美| 欧美日韩导航|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 99草精品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亚洲自拍另类|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