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安張琳
(西安灃渭新區規劃建設環保局 陜西 西安 710065)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將關中—天水經濟區打造成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并將西安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起步之年,灃渭新區應時應運而生。新區內,灃河、沙河、新河3條河流穿城而過,渭河東西向環繞城區北部。自古以來,一個城市的興起、繁榮都和河流有著不解之緣。在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河流水系作為不可替代的景觀載體,對加快城市建設與發展、提升城市形象、營造高品位的城市風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確保新區防洪安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及“兩型社會”,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弘揚區域文化,提升新區魅力,營造優美環境,實現新區“1年成名、3年成型、5年成勢、10年成城”的發展目標,如何開展新區內河流治理,成為新區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
(1)防洪工程規模小,能力低,缺乏全面規劃,不能滿足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對防洪的要求。
灃河、沙河、新河河堤大部分為1962年~1966年整修所建,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洪水設計,20年一遇洪水校核,由于當時受各種條件限制,并未進行整體規劃,而是在原有舊堤基礎上整修而成,所以河堤平面布置不盡合理,兩岸堤距相差懸殊。由于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堤防質量差,現狀河道防洪能力尚不足5年一遇,遠不能滿足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灃渭新區的防洪安全需求。因此,為保障灃渭新區總體規劃目標的實現,保護兩岸城市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盡快完善灃渭新區河流防洪工程體系是灃渭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
(2)河流自然景觀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灃河是長安“八水”之一,以前灃河的水清澈如鏡,河邊的沙細白軟柔,岸邊的柳林郁郁蔥蔥,水中的魚蝦數不清,環境十分優美。歷史上西周灃京、鎬京都城就建于灃河的東、西兩岸,兩京隔灃河而望。沙河、新河兩岸也景色秀美。目前,灃河河道內由于沿河挖沙,河槽下切,水面與河岸落差較大,河道內水面面積所占比例也很小,大部分河床常年為干灘,河流本身所具有的愉悅的親水體驗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沙河河道除挖沙形成的少量水潭外,河床常年干涸;新河由于上游污水排入河道,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河流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
21世紀,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普遍增強及灃渭新區城市建設,恢復并擴充景觀功能已成為一個時代和城市的呼喚。河流兩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應該成為水面開闊、水草豐美、水生動物種類繁多、植物季相景觀豐富,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佳地段,然而現狀河道水生態景觀效果差,生態效應不明顯。
(3)河流人文景觀資源亟待彰顯。
昔日的灃河河畔曾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沙河古橋遺址帶給人們許多待解之謎。西安歷史悠久,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關中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在渭河源源不斷地流淌中,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飲水、治水、管水、用水、親水文化。所以,在濱水景觀建設中應結合區域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水文化,充分發揮河流、水利工程、水景觀的文化載體功能,把水文化建設與水景觀建設有機結合。
(1)全球自然災害頻發下——對新區河道綜合治理的重視。
全球變暖導致地震、火山噴發、災難性海底滑坡、干旱、洪澇災害頻發。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澇災害可導致生態環境、經濟建設、財產損失,甚至傳染病流行,嚴重威脅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近年來,我國國內地震、干旱、暴雨的消息不絕于耳,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失。對灃渭新區河段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防御洪水,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2)區域宏觀背景改善下——對新區河道綜合治理的要求。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實施,對于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的提出,西安將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而灃渭新區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引領板塊、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示范區,區域宏觀背景發生了較大變化,對灃渭新區河道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對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的目標,對灃河、沙河及新河灃渭新區段進行綜合治理則迫在眉睫。
(3)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下——對新區河道綜合治理的渴盼。
近年來,陜西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們生活水平明顯上升,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假日游”、“自駕游”等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陜西省將著力打造關中歷史文化旅游、秦嶺中央國家公園、沿黃風情旅游、陜北紅色旅游、巴山漢水生態旅游、都市休閑游六大旅游主題板塊,西安將成為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灃渭新區將成為都市休閑游的組成部分。另外,隨著我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擇水而居是現代人追求的一種時尚,也是城市居民對自然的一種向往。對灃渭新區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改善水環境無疑會刺激水體周邊地產的發展,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創造休閑舒適的休閑娛樂環境,將為構筑現代化新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適時地進行灃河、沙河及新河綜合治理規劃,走進濱河休閑帶,融入濱河風景帶,將成為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渴盼。
通過對國內外河流治理經驗的分析,結合多年來參與的河流治理項目,對灃渭新區河流治理給出幾點建議:
(1)寬河矮堤,體現現代防洪新理念。
在大多防洪工程設計中,因為城市建設用地要求,一般都是遵循甲方意愿,一味縮窄河道,通過加高培厚堤防,修筑硬性護坡等來抵御洪水。在灃渭新區河道綜合治理中,應綜合考慮灃渭新區作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示范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引領板塊,將灃河下游入渭口處堤距拓寬,增加河流的過水斷面,給洪水以出路。并將設防標準下堤防高度控制在3m以下,避免站在堤外是一堵城市風景割裂墻的感覺,增強視覺連通性,提高城市河道為城市環境改善的作用。
(2)建設生態、景觀河堤,提高水體、堤岸連通性,增強河堤美觀性。
將防洪標準下的流速控制在草皮護坡防沖流速2m/s以下,適當放緩堤坡,形成微丘型景觀堤防,并采用緩坡形式與灘面(地面)相接,臨水側坡比不大于1∶8,不小于1∶12,平均在1∶10左右;背水坡坡比不大于1∶6,堤坡上以耐沖刷的葛芭草皮為主,并輔以少量的景觀花木,如迎春、連翹、黃刺玫、榆葉梅、波斯菊、蜀葵、虞美人等,花草間布置觀光步道或自行車道,形成以原生鄉土草皮為主,景觀花木為輔的堤防景觀結構。
(3)灘水結合,打造自然型河流水景觀。
通過總結國內外及省內已建的寶雞金渭湖、咸陽湖、浐灞生態區等大型水景觀的經驗,在灃渭新區河流治理時,不采用全河道或半河道蓄水,而以打造天然河道特性為主,形成有灘有水、灘槽分明、深潭與淺灘交錯、水面線蜿蜒曲折的濱河景觀效果。
(4)建設濱水景觀,發揮河流綜合功能。
城市河流歷來是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蘊藏著城市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也是現代城市體現其獨特風貌和優美景觀的重要載體。城區河道兩岸,是人們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需充分考慮城市對河道景觀和環境和諧的要求,圍繞灃河、沙河、新河等河流的核心價值,構造具有親水理念的景觀河道,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從有利于生態恢復、文化展示和親水親綠的理念出發,結合新區空間布局,通過挖掘河流自然、人文資源、秉承延續河流肌理、灘地肌理及區域文脈,在灘地范圍較大的上游非城市核心區,可保持現狀,營造阡陌縱橫的田園風光,形成田疇片片、花香陣陣、果實累累的主題田園,使大都市與鄉土農業文明相得益彰,重建都市人與土地的聯系;在城市的主要核心區域,可設置氣勢宏大的大型噴泉水舞表演區,親水平臺,人工沙灘、碼頭等,給人們豐富的親水體驗。
每條河流都有每條河流的特色,就像人們一說起塞納河,就會想到法國巴黎的浪漫一樣。河流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灃渭新區的河流也代表著新區乃至西安市的城市文明,所以在各條河流的治理過程中,需要根據三條河不同的現狀、水資源量,以及在城市中不同的地理位置,被賦予符合各自特色的定位。
(1)記憶灃河——多瑙河的記憶。
灃河是渭河的一級支流,是長安“八水”之一,昔日灃河水草豐美,田疇千里,生態環境非常優美。而現狀灃河,河道采砂嚴重,兩岸雜草叢生,垃圾成堆。多瑙河水色優美,生態健全,生物多樣性良好,是鳥類的天堂。通過灃河的治理使其恢復昔日的美景,為灃渭新區注入生機與活力,將灃河打造成記憶中的多瑙河,為人們尋回遠去的灃河。
(2)浪漫沙河——伊甸園的童話。
沙河聯系了灃河、新河,現狀幾近干涸,近年來河道林木茂盛、空氣清新、鳥鳴聲聲。可依托現狀河道,溝通水系,形成湖面,營造伊甸園般的河道景觀。
(3)再生新河——活水的公園。
新河現狀污染嚴重,可采取半河道跌水形式,改善新河水質,使其得到再生,發揮河流的生態效應。
總之,治理后的河流應有安全排泄設防標準洪水的能力,但基本看不到人工雕琢痕跡。堤距寬窄相間、堤線大曲小直,堤型低矮坡緩、堤頂高低起伏、堤身植物綠化。河道內有潺潺流水的河槽和碧波蕩漾的水面,與涓涓溪流纏繞的綠地遙相呼應。追求“都市中的天然河流,鬧市中的曠野風情”效果。陜西水利
[1]郝朝德.對城市水利的認識和思考.《中國水利》.2001,No.3.
[2]衛明.橫濱市水環境整治——安全、舒適、情趣.《中國水利》.2001,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