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煜
(延安市水土保持工作隊 陜西 延安 716000)
陜西省志丹縣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縱跨洛河和延河兩大流域。全縣總土地面積378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3346km2,占總面積的88%。境內梁峁密布,溝壑縱橫,河谷深切,長度在1km以上的溝道共計2057條,其中流域面積50 km2~100km2的河流10條、0 km2~50 km2的河流 19 條、10 km2~30km2的河流 16 條、5 km2~10 km2的河流92條、5 km2以下的河流413條,有著豐富的建壩資源。截至2005年底,共建成大、中、小淤地壩615座,總庫容8.3億m3,控制流域面積859.9km2,可淤地3.4萬畝,已淤地2.8萬畝,目前可正常利用面積1.9萬畝。淤地壩建設不僅起到了攔泥、蓄水、緩洪作用,而且對農民增產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全縣人均純收入2200元。
全縣境內主要有洛河、杏子河兩大水系。在具體規劃與設計過程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堅持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壩系科學布設。經過多年實踐證明,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水土流失規律,科學進行小流域壩系布設,大、中、小結合,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期實施,穩步推進,可充分利用水沙資源,提高壩系整體防洪標準,保證壩系安全生產;二是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原則。在淤地壩規劃布局時,按照先易后難,逐步完善的指導思想,采用定量計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全面計算淤地壩的綜合效益,優先將淤地壩安排在綜合效益顯著的地區;三是堅持與生態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相結合。淤地壩建設對生態修復,退耕還林(草)和秀美山川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和保障作用。積極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相互配套,相得益彰,能充分發揮了淤地壩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主導作用;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壩址壩型。在壩址的選擇上,按照“經濟、安全、合理”的要求,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特征,在保證庫壩安全的前提下,對擬選壩址進行多次方案論證,選擇最佳方案。在壩型的確定上,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有豐富土料的盡量選擇均質土壩,有水源條件的優先考慮水墜壩,不能滿足條件的再考慮碾壓筑壩,從而保證了工程方案的科學與合理性。
在志丹縣打壩的多年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縣情的淤地壩建設管理辦法。一是按照有關技術規范要求組織設計與施工,規范前期立項審批程序。本著“以效益定項目”的原則,嚴把立項關,堅持現場勘測,規范設計,會審上報,嚴把設計關,骨干壩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要求組織實施,沒有立項審批手續堅決不得開工。二是推行基本建設“三項制度”。大、中型淤地壩全面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建設監理制。項目建設前,首先成立項目辦公室,明確項目法人和法人代表,明晰產權和管護責任人,落實配套資金,否則不能招標。工程開工前,先編制工程預算和標底,邀請3~5家具有資質、信譽好、有經驗的施工企業進行競標,選擇好的施工隊伍,然后履行合同手續。在實施過程中,監理工程師對施工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理,重要工序,現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督促盡快修改完善。三是精心施工,確保工程質量。每座工程開工前,采取由施工企業自愿在技術員中選聘施工員,推行技術承包責任制和終身負責制。施工員必須長駐工地,認真負責。同時要求每位技術員必須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施工,為工程負起技術責任。同時,本著“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的原則,要求各工地在施工過程中必須配備安全員和爆破員,安全員對重點不安全地帶進行查看,發現隱患,及時排除。爆破工作除爆破員外,杜絕其他一切人員進行操作,并制定了相應制度,保障了施工安全。
一是以壩養壩,落實政策,加快發展。縣水保部門組織人員對部分小型淤地壩進行現場調查研究,決定以中小型淤地壩為突破口,進行淤地壩使用權的轉讓和拍賣。全面貫徹誰投資加固,誰種地受益,誰負責管護的政策,并實行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管理辦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楊家溝淤地壩位于保安鎮東武溝村楊家溝內,控制流域面積12 km2,現已淤地80畝,由于以往管理不善,壩地一直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為了徹底扭轉這種被動局面,使其盡快發揮投資效益,經多次協調動員,承包給了個人。針對該淤地壩的實際情況,承包人又投資了4萬元進行綜合治理,利用壩地培育苗木,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有效維護了壩體安全。二是以林養壩,建壩造林,全面治理。在骨干工程建設中,把治溝打壩與植樹造林有機地結合起來,走以短養長,長短互補,滾動發展的路子。劉嘴淤地壩建于70年代,工程淤滿后,一直是荒灘不能利用。縣水利水保局與縣林業局、行政村三方簽訂了聯合開發利用合同,由水利水保局負責該壩的工程配套,林業局負責苗木的栽植與技術管理,村上提供土地并派專人管護。護壩人參與分成10%,合同三方各分成30%。做到責權利明確,收效良好。三是以水養壩,利用水面,發展水產。木場咀壩位于順寧鎮附馬溝門流域內,現有水面120畝,2003年投放魚苗5萬尾,與當地農戶合作進行養魚。四是以地養壩,落實管護,提高效益。在工程建成后,部分壩落實專人進行管理,并在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每處工程劃撥10畝壩地歸管理人員耕種,收入全部歸管理人員所有。從而將管理人員的切身利益和工程管理責任直接掛起鉤來,使其管理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做到了勤檢查,勤維護。
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地進行小流域壩系規劃和建設,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小流域壩系布設要根據小流域的自然條件、水沙運行規律、社會經濟情況等諸因素,統籌考慮,合理規劃。以骨干壩為重點,從干溝和支溝,從上游到下游,根據地形和比降等條件全面合理地布設安排大、中、小型淤地壩和治溝骨干工程,蓄水、攔泥、生產、防洪各效益兼顧,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結合、效益穩定的淤地壩壩系,達到改善生態、發展生產、減少泥沙的目標。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壩系建設,然后逐步擴大覆蓋范圍,直至整個支流最終形成小多成群、有骨干控制的溝道壩系工程,以充分利用水土資源,提高壩系整體防洪標準,保證壩系的安全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淤地壩的綜合效益。
淤地壩工程竣工后,應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的政策,推行聯戶聯村管理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更多的民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到淤地壩的建設和管護工作中。
具體的管理包括:嚴禁在壩體及四周進行對工程有害的活動;及時處理滑坡、裂縫及動物洞穴等現象;清除涵洞內的阻水物;做好各項防洪搶險防范措施,保證10年一遇洪水壩地保收,校核洪水不漫頂。還應根據單壩的功能,編制恰當運行計劃,合理安排輪蓄、輪種,力爭早淤早種、保收高產,最大限度發揮壩系效益。壩庫淤平后,應及時開溝,防洪排水,防治鹽堿,改良土壤,充分利用壩地發展生產。另外,在保證安全、高效利用的同時,管護人員還要注意分析流域的水沙及壩庫淤積變化,適時選擇淤地壩加高或新修骨干壩等方案,保證壩系攔洪能力,使洪水不出溝,邊種邊淤,逐步趨于相對穩定平衡,實現可持續利用。
3.3 應走水、梯田、壩地綜合發展的路子
干旱缺水和嚴重的水土流失是陜北黃土高原生態惡化的重要自然因素。而靠攔蓄坡面、溝道流失的大量泥沙而形成的壩系,其所占面積必然是有限的。若不進行坡面治理,僅靠壩系解決不了坡面的土壤侵蝕問題,也不能使整個區域水土流失徹底根除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坡面水土的大量流失,不僅導致土壤退化和農業減產,而且造成區域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從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角度看,在大范圍內壩地面積最多能占到流域面積的5%~7%,并且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形成,且有些溝道還不具備打壩條件。試圖把淤地壩作為主要流域治理和農業土地利用方式,以此來解決陜北地區的糧食、農業生產、群眾生活等問題是不現實的。從大農業角度看,在干旱、半干旱條件下,梯田和水地仍將在當今乃至相當長時間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過分強調發展壩地,必將導致局限于水肥條件好的有限壩地資源,而忽視了對水土流失地區的治理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陜北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必須與所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結合起來,搞好水系配套、生態修復、退耕還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形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