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子洲縣水利隊工作 陜西 子洲 718400)
子洲縣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榆林市南緣。1944年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等縣劃地建縣,為紀念革命烈士李子洲而命名。全縣總面積2042km2,總耕地面積137萬畝,總人口31.2萬,其中農業人口27.88萬。全縣轄10鎮8鄉,550個行政村,11個居民委員會。
子洲縣地跨暖溫帶與中溫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地勢西高東低,水土流失嚴重,是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地區之一。全縣海拔最高1045m,最低863m。境內95%為山區,5%為川區。日照充足,光能較強。年均氣溫9.1℃,年均無霜期145d,降水變率較大,旱澇頻繁。年均降水量428.1mm,春夏季多行偏南風,秋冬季春盛行偏北風。縣內大理河、淮寧河從中部及南部穿境而過,沿岸形成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的川道地區,素有“米糧川”之稱。子洲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屬國定貧困縣。2009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4.5萬畝,其中馬鈴薯26.5萬畝,大豆21.4萬畝,占到農作物總播面積的64.3%,薯、豆兩大主導優勢進一步凸顯;黃芪、蓖麻、小雜果、小雜糧四大特色產業基本形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子洲縣人民同心協力、大力興修水利,農田水利設施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子洲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重點新建水源工程,加大對原水利設施的配套改造,新建了一批攔河截淺和提水灌溉工程,工程供水能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以來,綜合治理水土流失350km2,新建加固淤地壩330余座,建設生產道路140km,解決農村不安全飲水人數10.7萬人,連續10年榮獲省政府頒發的“水利振興杯”,使黃土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子洲縣農業生產、農民增收、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奠定了雄厚基礎,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該縣農村水利設施仍比較脆弱,農田水利化程度低,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農業生產長期處在“靠天吃飯”的困境中。
綜合多方面因素,導致子洲縣小型農田水利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子洲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地區,無大江大河過境,水利基礎設施較薄弱,大部分為坡耕地,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且絕大部分水利設施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標準低,配套不齊全,加上年久失修,工程老化嚴重,灌溉水平遠遠達不到旱澇保收的要求,大多半以上的耕地仍“靠天吃飯”;淤地壩淤塞嚴重,病險較多,其功能和效益大為降低;渠道破損淤塞嚴重,渠系建筑物不配套等問題比較常見,原有水利設施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機電排灌站除少數能帶病運行外,多數泵站因年久失修、設備老化,不能正常運行。
當前,農田水利設施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實行“誰受益、誰負擔”,地方政府和群眾是主要受益者和投入主體。子洲縣為老區貧困縣,地方政府財力較弱,缺乏持續、穩定、足額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投入能力。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思想觀念比較守舊,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依賴國家投資,自發性和主動性不高。
子洲縣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重建輕管、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依然嚴重。加之管理人員素質和管理技術水平與能力還不能適應水利發展的要求,經費投入不足,使得工程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和維護。
子洲縣區內本來生態環境惡劣,由于各種利益驅使和執法困難,使得農田水利出現一邊在建設一邊在破壞的現象。
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剩余勞動力逐年減少,勞動力相對不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勞動力難組織,“一事一議”難落實。
子洲縣委、縣政府提出未來十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資源開發利用為突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項目建設為帶動,發展壯大薯豆羊主導產業,抓好抓實油氣鹽工業項目,做精做強“黃芪、蓖麻、蔬菜、小雜糧”等特色產業,促使全縣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榆林市南六縣前列,這就要求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建設。
(1)健全的農田水利設施可以有效避免自燃災害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子洲縣干旱少雨的氣候特征決定了農田水利設施對現代農業的重要性。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對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影響逐步加劇,農田水利建設任務更加艱巨。
(2)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需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在人口不斷增長、土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實現農田的有效灌溉和有效排澇,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及耕地產出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子洲縣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提高農田水利建設質量。
(3)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子洲縣地處黃土高原區,生態環境較為惡劣,通過建壩淤地、蓄水種樹,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而且還增加了綠地面積,有效避免土壤荒漠化,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和局地氣候,實現了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綜合分析子洲縣現有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的發展觀,為確保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有序健康發展,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
縣政府要加強對農村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每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與各鄉鎮目標考核掛鉤,將該項工作列入各鄉鎮年終主要目標之一進行考核。各鄉鎮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的領導,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分配任務,層層建立責任制,層層抓落實,把任務落實到單位和個人。
針對水利欠賬較多情況,子洲縣要捆綁資金,加大投資力度。①努力爭取上級水利建設資金扶助;②融合社會資金;③整合以工代賑、農業開發、退耕還林、扶貧開發以及新農村建設資金;④充分利用防洪保安資金。要形成國家、集體、個人、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投入格局,確保水利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國家規定,凡是沒有進入規劃的項目,國家一律不予立項。因此,子洲縣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必須站得高,看得遠,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兼顧,抓點帶面,擴展規模,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要通過培訓、進修、項目交流與合作等多種途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水利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不斷提高水利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同時,要重視發揮水利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努力吸引高層次人才和急需人才,解決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素質優良的水利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應充分利用會議和廣播、電視、報刊、標語等手段,大力宣傳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農民投資投勞,為農田水利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促使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擁護農田水利建設。
根據子洲縣不同地區和不同條件,通過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明確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廣泛吸納社會資源,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經營走上以存量換增量、賣舊建新、良性運行、滾動發展的軌道。積極組建“用水者協會”進行管理的模式和體制,發揮農民自建、自管、自用的優勢作用。
加強項目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責任落實按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的要求,對農村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全面實行“四制”管理即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同時嚴格把好“四關”,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確保工程建一處成一處、鞏固一處受益一處。
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能力,實現農民收入穩定持續增長的一項重大舉措。通過多種舉措,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將有利于改善該縣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縮短地區差距夯實基礎;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產生積極影響。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