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大學究竟教什么?社會需要何種素質的人才?現行的教育體制應該如何改善?
一方面每年中國約有600萬名大學生畢業,另—方面企業高喊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就業的現實壓力,正在一定程度上驅動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學究竟教什么?社會需要何種素質的人才?現行的教育體制應該如何改善?
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于4月14日~16日在中國海南博螯舉行,在“大學校長對話企業領袖:人才培養模式的再思考”分論壇上,美國杜克大學校長布羅德海德、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丹佛斯首席運營官方行健、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會長章新勝、美中合作發展委員會執行主席李建生、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等嘉賓展開對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布羅德海德:高校應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具體技能
我們必須重視高等教育,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要依賴于高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所碰撞出的火花推動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現象,受高等教育人口比較多的城市經濟增長就快,高等教育人口比較少的城市經濟增長就慢,由此可見,經濟增長和高等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關于是否存在高等教育和就業市場脫節的問題,每一個國家都有很多例子。比如在中國,很多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中找不到工作,包括一些留學歸國的海歸也是這種情況。
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很難把學習到的東西利用到工作中去。所以高等教育究竟教什么,是不是能夠真正地幫助學生在畢業之后用他學到的技能立即找到工作,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認為,不管你學的是什么學科,高等教育所應該教授的是隨時準備好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一項技能。這些能力使學生在廣泛的工作當中能夠靈活運用,能夠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
很多國家都認為其他國家的教育體系比自己更好,實際卻不是這樣。在美國,大家對教育體系非常擔憂,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很高的成就。而在中國,本土的教育工作者好像對自己的教育體系沒有信心,然后不斷地討論為什么美國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這么多創新型人才。其實每一個體系都有所長所短,如何取長補短,這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的傳統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我教給你一個東西,然后來測試,確保你學會了。然后我給你一個問題,這個難題是你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的,看你能不能利用你學到的知識或者技能來解決它。這個世界永遠在變化,雖然科技不斷進步,但是很多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式仍然和以前一樣。在整個的教育體系當中,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怎么樣讓學生有盡可能廣的知識面,讓這些學生從某一個狹窄的領域,轉變到眾多領域,這是我們關注的問題。
我們希望學生在解決問題方面,能夠具備盡可能廣的視野,這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方向。比如,一個理科的工程師,能夠對經濟學有所了解,能夠幫助經濟學家解決一些問題。同時,他對法律也有一些了解,能夠從法律角度來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把不同體系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目標。陳繁昌: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維持生存,而是為了生活
我認為大學的教育不是職業培訓。我們有很多職業培訓機構,比如香港有VTC,也就是職業培訓中心。大學這樣的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是培養社會領袖的。我們香港科技大學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維持生存,而是為了生活。我們希望學生畢業之后能夠馬上找到工作。
我們希望學生有更加廣泛的知識面,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各科知識,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通才教育。在我們學校,不管你學的是市場營銷、財務或者會計,如果對工程學感興趣,我們就給你機會去學習。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城市,所以我們希望能夠給我們的學生這樣的機會,使他們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
我們1/3的本科生有出國的機會,此外,香港政府允許香港大學有20%的學生不是來自香港本地。我們有來自丹麥、瑞典、波蘭的學生,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來自南美以及歐洲其他地方的學生,這樣就能形成更加國際化的環境。中國目前在世界上有非常令人羨慕的地位,很多國際學生看到中國發展的趨勢,認為中國有大量的商業機會,很希望到中國來。我們要利用全球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來吸引這些地區最好的學生,并且學習這些地區教育系統的長處。
很多人認為大學的作用是讓學生變成產品,然后把這個產品交給企業。但我認為,學校跟企業的關系并不是這樣,我們不是在超市里面生產一個產品,然后企業到超市里面來進行挑選。學生是需要終身學習的,我們盡自己的所能教學生,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能力,然后把學生交給企業,隨后讓學生在企業中得以繼續學習。所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希望學生能在就業的過程中繼續自己學習的進程。
方行健:企業和學校應聯合起來培養人才
美國丹佛斯公司擁有的市場價值為60億美元,我們生產空調、電機,以及混合動力汽車的零部件,這個產業非常有前景。我們發展很快,而且也急需各種各樣的人才。我認為,要想在未來實現進一步的增長,人才是非常關鍵的。怎樣補足企業、產業和大學教育之間可能出現的一些鴻溝,這是我們面林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從大學教育中獲得那些有基本技能和知識的人才,但是我們更加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學生。我們希望進入新興市場,所以需要有這樣的一些人才,他們具有全球視野,他們能夠在中國或者印度工作。另外,除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識,除了全球視野,我們還希。望未來的員工能夠有一種就業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在面臨各種各樣的職業生涯的時候,碰到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他們能夠靈活地解決這些問題,能夠適應全球化的發展,適應行業的發展。我們的工程師可能都是中國的理工科的學生,或者是印度理工科的學生。他們將會進入一個全球的環境,如果已經做好了準備的話,那么機會就很多。我們要了解能源建設,能源這個領域,了解可持續發展,這需要一些專門的技能,這點很重要。
有一些學生通過在我們公司實習來培養他們自己的工作能力。我覺得我們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這種聯動非常好——即使你受過很好的教育,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解決具體問題的話也不行。我們要盡量用整合的方式來培養我們的學生。
章新勝:中美教育無差距只是方法不同
我每次回國和學校領導交流的時候,他們往往提出中美的教育差距在哪兒這個問題。我常常說,我不同意用差距這個詞,只能說不同在哪里。因為國度的不同、時代的不同,我們對想法的要求和實施的方法都不同。
在美國,多少年以來一直把創新作為很重要的內容,美國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所有的課程中都把創新當成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這么多年,美國一直是這么做的。但是近10年來全球化對美國沖擊相
當大,對教育沖擊更是如此,這使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對中國的教育模式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美國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如何能創造自己的力量,經濟的增長點從哪兒來?從學校來!美國人認為他們的學生在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上,比中國的學生弱。所以奧巴馬要發起一個在短短的3年內,送10萬個學生到中國留學的計劃。我們看到美國教育的長處在于創新,而我們在過去很多年,因為我們國情的特點,學校比較注重知識和技能。我讀書的時候,大學畢業生由國家來分配工作,而分配的工作是保障性的,只要你不犯錯誤一輩子都有工作。
談到工作的問題,實際上美國的教育部門最擔心的問題也是學生畢業以后到哪里找工作。很多華人子弟因為語言上、文化上的優勢,都想到父母的國家中就業。于是他們希望在美國的企業中工作,然后被派到中國,因為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華設有分公司。我想中美之間的不同點也有一個交合點。在全球化的今天,互相都應該看對方的優點,集大家之所長,這點很重要。
李建生:要彌補創新和創業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覺得發展有兩個大問題,一個是包容發展的問題,一個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大學的使命、價值取向、精神和文化都能反映出這個時代不同的特征和需求。我覺得要談大學問題,就要圍繞當今時代的問題,那就是萬物的變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以及不確定性,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大學教育培養的人才要具有21世紀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具有21世紀所需要的理想和志向。大學要針對21世紀的特點來培養人才。第一個特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全球化。以前,學生去歐美留學,然后,有很多學生選擇去日本,現在則是面向了全世界。
第二個特點是創新教育日漸重要。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持續不斷發展的重要源泉,但是創新教育在過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近幾年,它的重要性才不斷地凸現出來。
第三個特點是突破專業限制。人類進入2l世紀,地球的成長已經到了極限,所以我們現在談到環保,不僅是節能的問題,其實是整個綠色體系構建的問題。就是說低碳技術也好,綠色經濟也好,都涉及到整個大學對于綠色體系的構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老師教學生,學生的新想法也常給老師以啟迪,這是大學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
第四個特點是懸殊的問題,文化的鴻溝,彼此的不理解,使這個世界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我們要通過科學教育、文化教學來構筑和平,這在今天有現實的意義。亞洲的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的和平和福祉做出了貢獻。
什么是人才?過去我們注重知識,現在更注重能力,我覺得有5種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是學習的能力,就是大學你學的知識再多,本科4年、大專3年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并且你的知識很快會過時,所以不斷學習是最重要的。第二個能力是適應能力,就是你所學到的你到哪里都能用。第三個能力是競爭能力。對手間存在競爭力,伙伴間講究團隊合作能力,而在某些情況下卻又沒有明確的界限——既是對手,又是伙伴,這是21世紀全球化的一個特點。第四個能力是就業能力以及創業能力。比如,美國大學生的創業率達到20%,而中國大學生的創業率不到1%,這就是差距。什么是人才?我認為第一是創新或創業的人才,第二是復合型人才,第三是領導型人才。舉個例子,村官也是人才,能改變這個村的局面,雖然這個村子可能只有30007,,但這在歐洲就是一個鎮的規模。所以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領導型人才。最后一條,概括的范圍大一點,叫適用性人才。
中西教育、南北教育固然有很多不同,但我認為,它就像一個堅硬的核桃一樣,當你把這個核桃殼敲碎以后,你看看內核就會發現驚人的相似。好像電子的放電過程、機電的傳送過程,表現形態各不相同,但做微積分方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驚人的相似。如果要培養這四類人才,不能是簡單的通才教育,要更強調精英化、強調專才教育。
專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60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僅要重視孔夫子,也要重視魯班。我認為應該有完整的體系,在終生教育體系的框架下考慮創新的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全社會來共同關心和呵護教育,因材施教。
劉川生:僅10%畢業生達到跨國企業要求
未來中國需要高技能、國際化的人才,今后5年大約需要7.5萬名能夠在國際市場中施展拳腳的管理人才,目前達到這個標準的大概只有5000名。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數字,未來3年大中型跨國公司在中國需要人才70萬~80萬,如果算上所有的外資企業和優秀的中國企業,將需要200萬~300萬,但能被跨國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萬。也就是說,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大概只有10%達到跨國企業的要求。這就給大學提出很大的挑戰,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怎么樣在變化的世界中,面對變化的需求,培養出創新的人才?
現在很多人熱議大學生就業難,我覺得應該有難和不難——好的大學培養的學生就業不難,一般大學培養的好學生就業也不難。一些大學的學科符合了社會發展,符合了信息的變化和現代企業的發展,這些學科畢業生的就業不難。還有一些,我覺得有國際化視野的人就業不難。
難的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在大城市就業,可能會難;一定要在掙錢最多的大公司就業,可能會難;或者你沒有國際化的視野,在將來的全球化時代就業可能會難。面對這樣的時代,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學生有這樣幾種精神,一是有真才實學,二是有團隊精神,三是有國際視野,我最后想強調的是社會責任感。大學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應該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應該是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為經濟發展盡心盡力工作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
中國宋代有個大儒叫張載,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影響很深。他說要培養這樣的人,為天地立新,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我認為,大學教育出來的人,應該做到世界因我們而不同,世界因我們而精彩,世界因我們而更加和諧和繁榮。